第九十九章 小儿高烧 2016年6月12日,西安天气炎热。小孙女感冒未痊愈,突然高烧40度,浑身发冷,四肢发凉,指甲发紫,面色苍白,舌苔发白,尿少色白,大便正常,神志清醒。问她有什么感觉,她只是说“冷”,问想不想喝水,说是“不想”。在这种紧急情况下,愚反复思考,是寒厥还是热厥?是真寒假热还是真热假寒? 虽然高烧40度,但从整体来看,特别是大小便来看,属于寒证。于是,愚用艾灸器灸风池穴,同时用艾叶煎汤泡脚,另外取附子理中丸4粒,研细,口服(因为当时家里没有更适合的药可用)。一会儿,发冷消失,四肢回暖,颈部出微汗,指甲上的紫色退去,体温降到39.6度,但仍然属于高烧。后来买来“复方小儿退烧栓”塞进肛门,下午体温38度左右。 对于这种寒热杂证,尤其是小儿高烧出现的寒证,愚从来没有遇到过。当症状缓解后,愚在网上发贴,请教小儿寒热证的病因。网友告诉我:“您所说的情况,是一种危重的症候,四周已经被寒邪重重包围,只剩下最后的一点能量竭尽全力为重要的脏腑或者部位温热着——高热40°C,以对抗周围死亡的寒凉,这就是中医所说的阴盛格阳,或叫做扞格。此时救治的要点就是千万不要盯着那高热的40°C再去降温,而是应该赶紧大剂量频饮附子人参汤,一来救心肺,二来增能量,待病情平缓后再辨证施治。用阴阳来解释就是此时患者已经是一个濒死的阴证症候,而不是阳候。此时如果尚有意识,一定是要加衣盖被子,热饮热食的。” 网友还说:“寒热同时出现,更是家常便饭。我曾经用桂枝麻黄各半汤治过一个上身温度38°9,从屁股往下摸上去发凉的两岁多感冒患儿。这个汤名你也应该知道是为何用的,盯着的不是那38°9,而是下边那摸上去冰凉的屁屁。一个多小时分五次用喂药器温服,尽剂时正好孩子屁屁不凉了,还微微出了点汗。原来我是准备着要多出点汗,甚至大汗的,结果是一段一段地,直到屁屁到大腿、膝盖脚丫依次温热起来,最后才出点汗,因此我得出——麻黄剂不是为解表的,而是为驱寒而设的,是祛寒重剂;发汗重剂是在高热的情况下,与桂枝联合,乘着高热的东风实现的发大汗,配合石膏解大热的。所以,只要是寒证,就可以大胆用麻黄桂枝的组合,不必顾虑大汗淋漓。你想,他身上还冷着呢,你用发汗重剂,温度不到,他发的哪门子汗?这就是阴证也!阴阳可以轻忽乎?” 网友告诉“千万不要盯着那高热的40°C再去降温”,证明愚当时的治疗是正确的。晚上带孩子出去玩,邻居说这是孩子积食,肠胃有湿火,用“健儿药丸”泻火就好了,她的孙子以前发烧都是这样治疗的。愚听了感到很有道理,以前孩子常说肚子痛,怀疑肠道有毛病,但没有去治疗过。 孩子晚上喝了“健儿药丸”后,夜间体温37.6度,早上起来体温36.9度,证明高烧的原因在肠道。所以,一般来讲,小儿患病,大多数是风寒感冒和肠道积食,除此并无大的疾病。这是必须引起注意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