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针、灸结合治疗脑瘫如何取穴

 昵称22723945 2016-06-20


针、灸结合治疗脑瘫如何取穴


 针灸历来都是中国传统康复医学治疗“五迟”、“五软”、“五硬”(即小儿脑性瘫痪)等的主要疗法之一。穴位受到针刺的激发,有扶助阳气、通达经脉、上升脑户、旁振四肢的作用,因此,对于脑瘫的治疗,针灸疗法有药物无法替代的作用。最具代表性的头针具有醒脑开窍、疏通经络、运行气血的作用,可以使患儿机体肌力和关节功能得以改善或恢复。提针用毫针刺激躯干以及四肢的穴位,通过针感的传导可以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改善肢体功能。下面以“头针疗法”为例给大家讲解针灸的精髓!


     脑为髓海,头为诸阳之会,督脉为阳脉之海,与脑及各脏腑关系密切,头针及督脉穴对脑及各脏腑功能均有一定的作用,经外奇穴为前人经验穴,疗效确切,诸穴共奏补脑益髓,醒脑开窍,疏通经络,运行气血,调整阴阳的作用,能改善脑部的血液循环,促进脑细胞的代谢,使患儿肢体肌力和关节功能得以改善或恢复。同时还可提高脑瘫患儿的智力,促进患儿语言、听力等发育。


头针操作法方案:

一、运动区、运用区、足运感区、平衡区。

二、 配穴
1
)感觉障碍:取感觉区。
2
)脾胃虚弱:取舞蹈震颤控制区。
3
)听觉障碍:取晕听区。
4
)言语障碍:取语言2区、语言3区。
5
)视觉障碍:取视区(图6-2ab.


     制定一种治疗方案,或几种方案轮换操作。选用0.30mm*25mm毫针,针体与头皮成15-30度角快速进针,刺入帽状腱膜下,以200/分钟的频率快速捻转1-3分钟,留针30-60分钟,15-20分钟行针一次,每日1次,30次为一个疗程。休息3-5天,继续下一疗程。肝肾不足型患儿要以补法为主,泻法为辅,可以适当加大刺激强度,如孩子配合则尽量留针;脾胃虚弱型患儿则以补法为主,抑或平补平泻,不宜采用强刺激,也不宜长留针;气滞血瘀型患儿应以泻法为主,泻中有补,补泻结合。


     根据中医学说,一日的十二个时辰,和人体的十二条主要经络互相对应,比如:

       03:0005:00     手太阴肺经      

       05:0007:00     手阳明大肠经   大肠

       07:0009:00     足阳明胃经      

       09:0011:00     足太阴脾经      

       11:0013:00     手少阴心经      

       13:0015:00     手太阳小肠经   小肠

       15:0017:00     足太阳膀胱经   膀胱

       17:0019:00     足少阴肾经      

       19:0021:00     手厥阴心包经   心包

       21:0023:00     手少阳三焦经   三焦

       23:0001:00     足少阳胆经      

       01:0003:00     足厥阴肝经      

      中医认为,在每一个时辰内,其所对应之经络上之血气会特别兴盛,而该经络所管之脏腑亦较活跃。所以前贤探究出经气与天气相应的道理,而发明了“子午流注”针法。


     灸法是用艾绒为主要材料制成的艾柱或艾条点燃以后,在体表的一定部位熏灼,给人体以温热性刺激以防治疾病的一种疗法,也是针灸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灵柩.官能》篇指出“针所不为,就之所宜”。《医学入门》也说,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均说明灸法可以弥补针刺之不足。


一、选穴
1
)主穴:百会、四神聪、足三里、三阴交。
2
)配穴:
 
上肢瘫:取曲池、外关
 
下肢瘫痪:取阳陵泉
   
颈软:取大椎
   
腰软:取肾俞、腰阳关
   
肘部拘急:取手三里、支正
   
剪刀步:取风市、阳陵泉、悬钟
   
肾肝不足型:取肝俞、肾俞
   
脾胃虚弱型:取曲池、外关、合谷、脾俞、中腕、关元
   
气滞血瘀型:取大椎、悬钟


二、操作
1
)艾条灸。艾条是取艾绒24g,平铺在26cm长,20cm宽,质地柔软疏松而又坚韧的桑皮纸上,将其卷成直径约1.5cm的圆柱形封口而成。也可在艾绒中掺入其他药粉末,称药条。药条处方:肉桂、干姜、丁香、木香、独活、细辛、白芷、雄黄、苍术、没药、乳香、川椒各等分,研为细末,每支药条在艾绒中掺药6g。患儿仰卧,艾条火头距离穴位3cm左右进行熏烤,使火力温和缓慢透入穴下深层,皮肤有温热舒适而无灼痛感。每穴灸10-15分钟,至皮肤稍起红晕即可。每日1次,10-12天为一个疗程。休息5-7天后,进行下一疗程。
2
)艾柱灸。将纯净的艾绒放在平板上,用手指搓捏成圆锥形状,称为艾炷。每燃烧一个艾柱称为一壮。将施灸穴位涂敷少许凡士林油以粘附艾炷,放小艾炷点燃,皮肤感到灼痛时即扫除艾炷,更换新的续灸,连灸3-7壮,穴下皮肤充血红晕为度,隔日一次,7-10天为一个疗程。休息5-7天后,进行下一疗程。


三、灸后处理
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的,属正常现象,无需处理,很快即可自行消失。如因施灸过量,时间过长,局部出现小水泡,只要注意不擦破,可任其自然吸收。如水泡较大,可用消毒毫针刺破水泡,放出水液,或用注射器抽出水液,再涂以纱布包裹。如因护理不当并发感染,灸疮脓液呈黄绿色或有渗血现象者,可用消炎药膏或玉红膏涂敷。



读而思

duersi

夫医者,非仁爱不可托也;非聪明达理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晋·杨泉《物理论》)



本文摘自《中医杂志》1997(5):279-280,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培训中心(微信公众号wfas-edu)整理编校发表,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声明。投稿邮箱:wfasedu@qq.co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