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校长访谈]吴 雄:在石旮旯里创造奇迹

 老屋的诉说 2016-06-20



吴  雄(黔西南州兴仁县巴铃镇塘房小学校长)


黔西南州兴仁县巴铃镇塘房小学校长。历年来荣获兴仁县优秀校长、黔西南州十大优秀青年、贵州好人,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德育教育先进工作者等荣誉。10年多来,他带领全校师生,把塘房小学办成了在省内外具有示范作用的大型寄宿制小学,学生人数从当年的75人增长到现在的1002人;教职工从当年的3人增长到现在的54人;校舍从建校初的392平方米发展到现在的6000余平方米,被人们誉为“石旮旯里的奇迹”。


色彩鲜明的教学楼,嫩绿如茵的草坪,挺拔成行的绿树,鲜花飘香的校园;琅琅的读书声,婉转的吟唱声;富有创意的橱窗,会“说话”的墙壁;充满现代气息的喷泉,怪石嶙峋的石林,诗意化的小山亭子;走廊里悬挂着师生艺术书画……走进黔西南州兴仁县巴铃镇塘房小学,仿佛置身于一座美轮美奂的园林式艺术殿堂,让人不觉驻足观赏,沉醉其中。塘房小学不仅建筑气势宏伟、风格别致,更重要的是充满了浓郁的文化气息,孩子们在这里茁壮成长,教师们在这里成就事业。与多年前的残破相比,你无法想象这是同一所学校。而这一切,与塘房小学校长吴雄和他的同事们的努力密不可分。

 

那一张见证峥嵘岁月的老照片

 

记者:您好,吴校。我曾看过一张塘房小学以前的老照片,那是一栋在荒草丛中残破的石墙瓦房。今昔对比,不难想像当年环境是何等艰苦。


吴雄:你看见的那张照片,是塘房小学2003年的老校。20042月,我刚满19岁,被破格选聘到距离家20多公里、巴铃镇最边远的塘房小学担任校长。来之前,我就已经做好了这里条件会很艰苦的心理准备,但没有想到现实比我想象的还要严峻。那时的塘房小学不通路、不通电、不通水、没厕所,方圆一里之内没有人家。学校周围到处是23米深的大坑和乱石,刚迁走坟留下的墓坑里甚至还留有棺材板,学校周围找不到一片平整的空地。而校舍,你从照片上就可以看出,柱子倾斜,屋顶破漏,可以说已经成危房了。而教室内,则连一张完好的课桌也没有……身临其境后,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这里留不住老师,理解了为什么学校只有75个学生——这样的环境,谁愿意把孩子送到这里来学习呢?

记者:从常人的心理来分析,估计你当时也犹豫要不要留下来吧?

吴雄:不瞒你说,当时我还真想一走了之。

记者:但最后为什么又留了下来?

吴雄:我来学校报到、办理手续移交的当天,当地的乡亲听说学校来了新校长,也许是好奇,就带着孩子到学校来“迎接”我。70多个孩子,加上70多位家长,大家把我围得水泄不通,说因为塘房的环境太差,留不住老师,希望我来了之后就别走了,否则又有很多孩子要辍学了。看着家长和孩子们充满了期待的眼神,加之做一位好老师又是我的理想,因此我改变了主意,决定留下来。


记者:但在如此残破的房子里,连基本的教学条件都不具备,你怎么开展教学呢?

吴雄:其实首要的问题还不是教学,而是如何让如此恶劣的教学环境有所改观。我们都学过杜甫的名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古人诗词里所描绘的情景简直就是当年塘房小学的真实写照!我就不说春天夏天屋外下大雨,屋里也跟着下大雨,冬天雪花可以从破了的屋顶上飘落到孩子们的头上身上,就拿秋天来说,山里风大,年久失修的老木屋在狂风里吱吱呀呀地摇晃着,有时候瓦片还会从屋顶滑落。秋风从木板石头之间或宽或窄的缝隙里窜进教室里,吹得衣裳单薄的孩子们瑟瑟发抖,看着真是揪心呀!这种环境,连生命安全都随时受到威胁,老师怎么可能安心上课?学生怎么可能安心学习?所以当时我就想,一定要想办法改变这种恶劣状况,让孩子们受到好的教育。

记者:于是,你们开始了一场长达十几年的艰苦奋斗。

吴雄:是的。最初的时候,没有水,我就带着老师和年龄大的学生,到1公里外的水井背水来供全校师生饮用;没有电,我们就从树林里捡来干柴,用石头砌成灶升火煮饭吃,不过如果遇到雨季,捡不到干柴,大家就只有饿着肚子上课了;没有操场,全校师生就利用课余时间搬石头、填坑、平整地面,开辟出一块可以开展课外活动的平地。由于学校离家远,我只能住在学校里,晚上点着蜡烛改作业备课;周末,我则要等所有学生都回家后,才步行20多公里回家,每次回到家,都已经月上枝头。


为了学校通水、通电、修厕所,满足全校师生学习与生活的基本条件,我们把自己的积蓄全部用上了,还向亲戚朋友借钱;学校没有桌凳,我们就向上级部门和兄弟学校求援、到县城收购旧桌椅板凳;为了学校的长远发展,我们连续20多次给周围的乡亲做工作,说服他们迁坟、让土地,用来扩建学校;为了节约成本,我们利用课余时间帮工地守夜、干活,换土石方来填学校周围的大坑,前后填方达三万余立方米;为了美化学校环境,我们把其他单位扔掉的花草树木捡来,今天栽一棵,明天栽两棵,一点一点地绿化校园。

塘房小学地处边远山区,学生居住地分散,很多学生家距离学校很远,清晨四、五点钟就要起床,跋涉过崎岖的山路摸黑来上学,晚上到家天也黑了。学生在来校返家的路上隐藏着很多安全隐患,家长老师不放心,学生学习也不安心。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萌生了将塘房小学建成寄宿制小学的想法。于是,我和学校的老师们四处奔走,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在爱心企业的资助下,于20094月建成了黔西南州第一所寄宿制小学。

记者:涉及到学生年龄小、安全等问题,你认为办好寄宿制小学最重要的是什么?

吴雄:是服务!作为寄宿制小学,服务至关重要。我们只有把服务做好,才能让家长放心把孩子送到这里,才能让孩子到了这里后能够开心学习和生活。为此,我们要求全校教职工都要成为学生的“家长”、“亲人”,切实做到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尽可能地为孩子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在学生吃、住、学、乐等日常活动中,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引导、训练、管理,使学生学会自理、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关心,从小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比如冬天,老师必须叮嘱所有寄宿的孩子,要穿暖和一些,吃饱一些,要教孩子们锻炼身体,预防感冒……总之是既当老师,又当父母。2012年,我们还采用一校两区的方式,利用闲置校舍办起了附属幼儿园。2013年,我和我的团队研究总结的《农村寄宿制小学管理的方法与策略》教研成果荣获地州级二等奖。

记者:听贵州省团校的付红玲校长说,您还把一家人都说服到学校来和您一起吃苦?

吴雄:说起这事儿,我觉得挺对不住家里人的,特别是我爱人。2009年的时候,我们学校的条件还没有现在这么好,比较艰苦,没有老师愿意来,即使来了也留不住,导致学校的师资力量非常薄弱,我们又没有资金来对外招聘老师。不得已,我反复做我爱人的思想工作,同时向上级领导申请,把她从条件比较好的中心小学调到了塘房小学来任教。寄宿制学校由于学生年龄都很小,杂事琐事很多,我们老师要集中精力抓好教学,可学生的管理工作又不能偏废,然而我们又没钱外聘人员来做这些事,为此,我说服了家里的兄弟姐妹,让他们到学校来协助我做好教学之外的学生生活起居等日常管理工作。


记者:很了不起的一家人!回顾那段日子,你把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岁月都献给了塘房小学,心里一定充满了感慨。

吴雄:了不起谈不上,感慨倒真是很多。十几年一路走来,其中的艰辛,不经历的人,是无法想象的。现在回过头来看,真不敢相信这一切是我们一砖一瓦地打拼出来的。不过这也印证了一个真理,那就是:办法总比困难多!只要敢想敢做敢拼,我们是可以战胜逆境的。你说的那张照片非常珍贵,它是塘房小学历史的见证,每当看到这张照片,大家仿佛又回到热血沸腾奋力打拼的激情岁月。我们经常用这张照片来勉励自己:以前那么困难的环境我们都挺过来了,现在条件这么好,我们如果再不好好教书育人,就愧对了“老师”这个神圣的名字!(精彩待续……)




①、投稿/订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