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的孩子怎么了

 马默藏书 2016-06-20
我们的孩子怎么了

司马光小时候用石头砸缸救人的故事我们都很熟悉,大家都为这个在突然遇到困难的时候依然能稳定沉着地想办法解决问题的孩子而感叹。现在我们所生活的时代与司马光那时所生活的社会相比,我们占了绝对的优势。可是今天的孩子,不要说看到别人遇到困难想办法帮他解决,就是自己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的时候却在主观上根本不愿意主动地(想办法)解决。就是与司马光身边那些跑去找大人的小伙伴相比,也是天壤之别。

在小学低年级的课堂上,经常有学生被其它同学欺负了,或者是身体不舒服要回家,按理说他们有足够理由主动地告诉老师而把他们的问题解决。可是他们并不是这样做,而是坐在位置上哭,被动地等待老师发现后让老师主动地向他了解情况。

也许你会说这是与老师平时与学生之间没有营造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有关,的确,师生之间如果缺少民主平等的关系有足够理由造成孩子以上表现。不过我还清楚地记得在一次下午放学之后,一个三年级的男生在教学楼三楼被另外一个学生打得头部流血,那个打他的同学逃走之后只留下他一个人在上面,可是他并没有下楼梯来找老师,而只会一只手按着头部,然后孤零零地靠在楼上仰头大哭,任凭鲜血顺着他的手不停地滴在地上,最后依然是在操场上的老师听到楼上有学生哭了好久觉得不对劲才发现他。还有一次下午放学之后,一个一年级的学生在教室里被同学打得流鼻血,他也只会在教室里一边大哭而任凭鲜血不停地往下流,却偏偏不去找老师……

有一位一年级的学生的表现更让人哭笑不得,他因为放学时在操场上排路队回家时,没有与前面的同学对齐被而路队长推了一下倒在地上。然后他就只在地上哭,一直到全校1700名学生都排着队伍走出了校园的时候还在坚持。他并不是真的有如此程度的伤心和难过,更不是没有自己一个人爬起来的能力,那他为什么还要这样做呢?他就是在等待他人来帮他解决他那个他自己应能解决的问题,每一个不理睬他的人都会令他讨厌。不过这位小朋友也有他的班主任老师和值日老师前来叫他起来,但他却觉得他们的关心程度还不够而又用实际行动来促使对方更加“关心”自己,遗憾的是对方偏偏让他失望,对方也因此成了他更加讨厌的人。

以上这些事例相对小学低年级教师和孩子家长来说也许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但是这些事例所反应出来的是我们的孩子不会自己保护自己,或者是在有自己有困难的时候,哪怕是在自己有能力解决自己的问题的时候,也不愿意自己主动解决而是被动地等待他人来帮助,如果这个希望没有得到实现,他们也根本不懂得反思自己而是抱怨他人。

也许有人会说:他们既然是孩子,他们就还小,不会自己关心自己也是正常的,不足为怪,他们长大成年之后自然就不会这样了!这解释真的是“淋漓尽致”,可是一个“还小”小孩为什么却能掌握如此丰富和复杂的“心理战术”?加上一个正常的成年人的确不可能像上面所说的那个在操场上哭泣的孩子那样独自一个人在地上坚持近一个小时的时间,但是有没有已经长得足够大的成年人像那个在操场上的孩子那样本来是自己应该解决好的事情而没有解决好,他并是(因为他已经不懂得了)反省自己,而抱怨他人,埋怨环境,甚至责怪老天?我们虽然不能否定“他助”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取得成功的途中关键时刻所起的作用,但是这作用也必须建立在“自助”的基础之上,自助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成功是比他助更加重要的!天助自助者也!

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一生是成功和幸福的一生,可是在我们的周围人多少“已经长大了的成年人”正用自己的青春年华等待老天和他人的帮助让他们成功幸福,遗憾的是的他们往往失败,更加不幸的是他们的失败并不能成为他们的成功之母,而是成了他们抱怨他助不合格的导火线,所以他们想象中的成功或者是幸福的永远只能是想象,他们将在怨天尤人的过程中最终不知不觉地迎来生命的夕阳!

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义不容辞地自己保护自己,毫不犹豫地自己救助自己不仅是人类,也是其它低级动物也应该具有的本能,因为这本能决定着一个生命体能否继续生存,一个种族能否继续繁衍。我们人类是地球目前最高级的生物类群,具有最顽强的生命力,可是看看我们的这些好宝贝,(别忘了他们是我们的后代)!是我们未来的希望!他们却在事关生存大事的自己保护自己,自己救助自己的大问题上变得不仅是脆弱,更加悲哀的还要显得被动起来!

我们不得不深思:我们的孩子怎么了?

我们的孩子刚刚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他们就用那充满魄力的啼哭声告诉我们,他已经开始适应这个自然环境,因为他将要在大自然里好好生存!他也告诉我们他已经开始了适应这个社会环境,因为他将要在这个社会里体现他的价值!只不过是那时他们的身体里各器官的发育状况还不成熟,不能满足独立生活的要求,需要暂时性地依靠家长或者是其它人的帮忙,但是有一点应该肯定,此时的他们一定不缺乏自己保护自己、自己救助自己的本能,因为那是本能!身体各器官随着年龄的成长而逐步生长和发育成熟,它们解决的问题的能力也越来越强大,最终为整个人的生存和生活能力逐步增强而服务。可以说孩子的生命力是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强的。可是为什么现实中的许多孩子在他们还来不及长大成人的时候就变得不会或者是不愿意自己关心自己了?他们的表现却告诉我们他们的生命是如此脆弱?

所有的生命都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那就是必须要合适的环境中才能生存,相应地生命体也有尽最大的可能性去完美地适应他所生存的环境的本能,特别是在刚刚开始进入一种新环境的那一段时间,就把自己那完美地适应新环境而生存的本能发挥得差不多了。因为在这一段时间之内,他们将完成他对新环境的整体认识, 建立他在这个环境中生存时他与环境双方互动时各方最基本的要求和标准,最终将形成他在这个新环境中生存时最基本、最稳定的态度。当他们的这一切都完成之后,如果他们的这些态度、要求和标准依然受到威胁,他们在这个环境中再一次重新适应将显得特别困难。

孩子的童年时期正是他们在家长的陪同下慢慢认识他们将要在里面生存一辈子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时期,因此家长有责任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身体各部分器官不断发育和成熟而逐步开发要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好好生存所必需的能力,也应保护他们亲自去认识大自然和整个社会真实面貌的权力。可是目前不少孩子的家长向孩子提供的环境跟不上他们身体生长的进程。例如在吃饭时,当孩子的双手有能力开始自己喂饭时,家长却不会向孩子提供自己喂饭的生活环境,偏偏要剥夺孩子这种已经具备的这种能力,还是由家长来喂饭,依然保持以前他没有能力自己喂饭时的那种生活环境,怪不得我们班有的学生八九岁了吃饭还要家长来喂。相应地,随着孩子身体不断成长而逐步有几乎所有具有的能力都迟迟得不到用武之地,其中当然也包括自己保护自己的能力。

我想以上所说的内容相对多数人来说并没有什么新鲜感,这样的话和论述处处可见,几所有人也都知道小孩子不能娇生惯养,不然长大之后无论做什么都会很成问题,可是几乎所有无奈的家长看到自己的小孩过分娇纵不是认为惯都已经惯坏了,没有什么办法了,就是责怪孩子的其它家长把孩子给宠惯了。而当自己又因为没有满足心肝宝贝那不合理的要求而伤心哭泣的眼神的时候,尽管明明知道如果满足他就是在害他,但是又很不忍心看着他难受的样子。在这个矛盾冲突中,“聪明”的家长很快就找到了“两全齐美”的解决方案:一边口头上告诉孩子这样是不行的,以后你不能继续这样了,不然就会害死你自己!一边用实际行动满足孩子,并且严肃地向孩子表示这是最后一次!这样做似乎把矛盾双方都顾及得天衣无缝。不过如果家长对孩子所说的话能算数的话,那也是很了不起的!可是往往在重演旧戏的时候,那些家长却依然重弹老调,并且长此以往,其最终结果是众所周知的。

原来孩子生存能力变得如此脆弱并不是来自家长的无知,而是由于家长的疏忽让他们快乐生活的空间越来越小。

在反思我们的孩子怎么了之后,我们更加深刻地反思:我们孩子的家长怎么了?

许多研究结果表明,各种动物潜能都有一个关键的最佳开发阶段,只有在这个阶段开发利用才能有好的发展效果;一旦错过这个最佳发育时期,在这个阶段缺乏应有的信息刺激或者利用,其功能就会永远性地荒芜。早在1937年,奥地利习性学家K·洛伦茨洛伦茨曾观察小鸡跟随母鸡的能力就发现了这样的规律。据观察小鸡在孵化之后的4天之内,如果不把它放在母鸡的身边,不让其跟随母鸡,这个小鸡将永远失去跟随母鸡的能力。小鸡对母鸡叫声的识别能力的关键时期是在孵化后的8天内,如果在这段时间里不让其听到母鸡的叫声,即使以后时刻让母鸡在其身边并不断地叫,这个小鸡也永远难以形成识别母鸡叫声的能力。后来经过研究人类的视网膜、大脑还有其它几乎所有的器官的发育都有类似的特点,当这个器官的机体成长发育允许使用开发的时候,教育开发得越及时,其潜能的发展就越充分;教育开发开始得越迟,其潜能实现的比例就越小。这并不仅仅是理论性的推测,而是经过实践证明的现象。

这里所说的潜能包括孩子画画、音乐、表演等方面的艺术天赋,更包括他们的双手和大脑的开发和利用。前者是只有部分孩子所具有的,而后者是除先天缺陷之外的绝大多数儿童都具有的本能,也是任何一个人要独立而幸福地生活所必备的能力。所以家长们是绝对不能忽视及时开发孩子用他们智慧和双手为自己的生活和生存服务的本能,让自己的宝贝从小做个爱劳动的孩子。勤劳是孩子将来一辈子很好地生存、幸福地生活所必须的能力,也是任何一个行业、任何一个工作岗位中的具有创造精神的优秀劳动者所必不可少的品质。

在孩子当初几次让你帮他系书包带子的时候,如果时间允许而且你愿意,你一边告诉他要系好这带子需要把哪根带子从哪里钻过去,然后又从哪里钻出来,然后在边说的基础上一边系给他看一下,你还可以根据你系书包带子的经验告诉他要系好这带子还要注意其它的什么问题。此时孩子因为还保留着用自己的双手为自己服务的本能,他一定会有让自己来把书包带子系好的想法。假如你还愿意把已经系好的书包带子又重新拆开或者让孩子拆开,此时孩子一定会有让自己来把书包带子系好的再允许孩子自己动手把带子系好的冲动,如果孩子在他动手操作之后没有成功,而你是在边上给他分析不成功的原因和纠正这个问题的办法,一直让他在自己的努力下取得感受到第一次成功地把自己书包带子系好的欣慰感。如果家长还愿意把书包带子再一次拆开,让孩子再一次把书包带重新系好,孩子在第二次系书包带子的过程中他一定能明显感觉到自己的进步,这个孩子的心情是多么欣慰和自豪!他一定会看着你露出会心地微笑!这件事并不是我虚构的,而是真实的,那是在一天午休时候,我们班的钟莉同学叫我帮他系书包带子的事,有所不同的是钟莉同学很聪明,我在一边示范一边讲解一遍之后第一次自己系书包带子就成功了,不过她仍然在第二次独立完成之后体会到了自己的进步,那时她给我的微笑真的很甜很甜。如果类似这样的事重复得发生到一定数量时,不仅是系带子你的孩子会显得很勤快,其他的事情也一定会受到这样的影响。你的孩子一定会是一个爱劳动的好孩子,长大之后是一定是勤劳又聪明的人,因为在不断地使用他的双手的同时,他的大脑也一定将得到充分的使用和开发,无论他将从事什么职业,他一定都很不错。

当孩子需要你帮他系书包带子的时候,你马上给他系好,他也许会高兴而觉得你是个好妈妈,好爸爸。不过如果这样的事重复得发生了几年,他有史以来的经验告诉他:他的书包带子脱掉了之后你帮他系是很正常的情况,反而会觉得自己的书包带子脱掉了要自己系才是不正常的,自己也不想动手,因为他已经不适应自己的问题自己动手解决的环境了,如果此时的你不帮他系好带子,他会觉得你对待他太残忍了,他会恨你的!不然的话,为什么天下有那么多年轻的父母为了自己的孩子负出了绝大部分精力,而当他们老了之后除了责怪子女没有孝心以外就基本不能做什么了?为什么社会上会有人在自己有困难的时候只会想尽办法如何向他人表示他很可怜,他很需要他人的同情,他会讨厌那些不视而不见的人,如果得到他人的帮助之后,表面上用他的表情和语言表示千恩万谢,从心底反而抱怨他人的帮助不够到位。

如果你要孩子把他那乱七八糟的书包整理一下,也许他会因为想去玩而很不情愿,或者根本不愿意,此时的你如果就让他出去玩的话,我想孩子是会很开心或者觉得这是很正常的。不过你应该想到:如果你坚决不允许,在你的强大压力之下,孩子最终还是把书包给整理之后,即使脸上没有笑容,当他看着自己亲手整理得井井有条的书包,心理依然会因此而有一种很欣慰很舒服的感觉!而且这种欣慰和舒服的感觉是人人都希望能重复享受的天伦之乐。如果类似这样的事情不断地重复发生,孩子不好的心情会不断减轻,直到自己为了追求那种自己动手为自己做事而得到的欣慰的感觉而自己把书包整理好了之后再去玩。此时则达到了孩子自觉地做事的境界,也许相对一个孩子来说是会有困难,但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你一定会成功的。而且如果教育孩子整理书包这一件事取得了成功的话,你的成功也绝对不止是这一件事,孩子的其它事情也一定会因此而受到相应的影响,如整理他自己的房间讲究个人卫生,一直影响到他生活和处事的方方面面。

当你两岁的孩子嚷着要玩你的手机时,如果你不给他就会哭闹,如果你给他,也许他会高兴。但是你应该要想到,当他长大成人在社会里生活时,并不是所有他想要实现的事如能如他的意而变成现实,或者是通过自己情绪上的努力而变成现实,这点你应该就从那个时候开始向他做出这样的暗示和启蒙。所以你在与孩子相处时并不是所有他要的你都尽你最大的努力去满足他,如果你有这种想,也许依你现在的状况你能满足他所有的愿望,他将感觉不到世界还有不能让他满足的事情,或者即使有的话也可以用自己情绪上的变化来得到它。最起码现在那个时候他没有得到满足而引起情绪上的波动仅仅是一个孩子的情绪上的问题,孩子最终还是能经受得起的,可是当他长大到一定年龄的时候就很难说,而且那个时候他往往并不一定在你的身边,而且他所遇到的困难更难预料。让孩子学会面对困难和挫折也是孩子独立生存和生活所必备的一种能力,所以你在决定要不要给手机给孩子玩的时候你应该要想这些。

我们让孩子来到这个世界,我们就有义务让他们长大成人之后,在这个自然和社会环境中好好生存甚至更好地让他发挥价值而努力。只不过现在他们还小,还是一张干净的“白纸”,但随着时间的过去和这张白纸在我们所生存的环境中存在,这张干净的“白纸”也会随着他们的感觉器官而记录下这个自然和社会环境的气息。他们是我们未来的希望,因为他们身上将载着我们的生命所不能延伸到的将来的意愿,将来他们一定要超越我们的现在。我们不能具体把握他们将来生存的状况,我们只有责任让他们学会在目前这个环境中开拓他们自己他们生存的空间的方法,在随着他们的身体慢慢地长大的同时,他们需要我们陪同他们认识这个大自然和社会,我们有责任让他们的身体健康成长,我们更有义务让他们尽早适应我们和他们一同生存和生活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爱抚我们的后代是我们的本能,哺育他们健康成长是我们的天责,但是我们不可不重视我们将用什么方法向他们表达我们对他们的爱,我们千万不能以抿灭他们独立生活的本能为代价来换取他们暂时情绪上的欢心。在与他们相处时有长远的眼光和果断的态度,还不能忘记带上耐心细致的而不能只盯着孩子当时情绪上的欢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