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静脉溶栓是国内外公认的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最有效的治疗方式,但这种方法对大血管闭塞的再通率低,疗效并不令人满意。而支架取栓治疗手段,在患者发病后四个半小时仍可以使用,而且最长可将治疗时间窗延长至六到八小时,特别适用于大血管闭塞的危重患者。 身体周刊记者 屠俊
中国是世界脑卒中大国,脑卒中的发病率正以每年8.7%的速度上升。上海长海医院脑血管病中心主任邓本强教授表示,卒中急救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快”。 这个“快”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尽快将患者送至有技术条件的医院;二是患者应配合医生尽快做出治疗决定,切勿错过治疗时间。因此,120急救中心和市、区医院之间建立起通畅无阻的救治通道是十分必要的。与此同时,最新的支架取栓治疗理念也亟待教育和普及。
卒中症状自我检测 脑卒中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造成血液循环障碍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包括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两大类型。 出血性卒中包括临床上诊断的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两种;缺血性卒中临床常用的诊断分类名词较多,包括脑梗塞(或称脑梗死)、脑血栓形成、脑栓塞等。 脑出血患者多会表现剧烈头痛、频繁呕吐、半身瘫痪甚至昏迷不醒等症状,严重者甚至很快死亡。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原因是颅内动脉瘤破裂或脑血管畸形破裂引起,一般发病较急,头痛剧烈,以中青年人居多。发生缺血性卒中一般症状较平缓,绝大多数患者意识清楚,表现为半身瘫痪或无力、言语困难、肢体麻木等。 上海市长海医院脑血管病中心副主任医师张永巍副教授提醒,每六个人中,至少有一个人会得卒中。这不是危言耸听的事情,女性比例更高,可能有1/5。卒中是非常严重的疾病,在全世界范围,它都是排在前三位的死亡原因,因此受到广泛重视。 脑卒中的早期症状往往没有受到患者或家属的重视,因而很多患者没有紧急送医,最终延误了治疗。因此,认识脑卒中的早期症状非常有必要。那么脑卒中早期有哪些症状?张永巍副教授提醒,无论是出血性还是缺血性脑卒中,起病突然,对安静或活动时突然发生的下列症状,必须高度警惕。 首先,对于全脑受损害,症状有头痛、恶心、呕吐,严重者有不同程度的神志不清,如迷糊或昏迷不醒。其次,对于局部脑损害,脑的某一部位出血或梗死后,出现的症状复杂多样,但常见的主要有:瘫痪、偏身感觉障碍、失语(口齿不清、讲话有问题)、偏盲、复视(看东西重影),眩晕伴恶心,发音、吞咽困难共济失调等。 张永巍指出,对于一些症状不明显的患者,最简单的办法就是“FAST检测”,这不需要专业医学背景:第一,只需要微笑一下,看看镜子两侧是不是对称,是不是有一边笑起来的时候,脸(Face)展不开,瘫掉了,嘴歪了。 第二,抬抬你的双手(Arm),是不是两边一致保持一定时间,一般保持10秒,如果上肢抬起来一侧坚持不住了,这就是症状。 第三,讲话(Speak),讲一句话是不是很连贯,或者说想讲一句话,讲不清楚,或者别人讲话听不懂,有没有语言功能的障碍。 如果这三条里面有了任何一条,赶紧打120。为什么?脑卒中发生后,脑组织超过一定时间(数分钟到数小时)即发生坏死,而发病后的4.5小时堪称黄金治疗时间窗。国际上也很早就提出了“时间就是大脑,时间就是生命”的救治理念。因此,必须争分夺秒尽早到医院就诊和治疗。 不要有“在家休息一下可能就好了”,“现在不太稳定等好一点再去”等拖延时间的想法,这只能耽误诊治,对患者没有任何益处。即使是晚上,也要看急诊,尽快到医院,不能拖到第二天。 静脉溶栓有局限 邓本强教授介绍,急性缺血性卒中(俗称脑梗死)是卒中最常见的类型,占所有卒中的80%。其治疗关键在于要尽早开通阻塞血管。目前,静脉溶栓是国内外公认的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最有效的治疗方式。溶栓治疗便是利用药物将堵塞血管的栓子溶解,重新疏通血管恢复大脑血液供应的疗法。 溶栓治疗有严格的时间窗,这是因为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每分钟毁损的神经元数量为190万,理论上,缺血3至4.5小时内是溶栓的黄金时间,受损的神经元可以完全恢复,4.6至6小时部分可恢复能有效降低致残率,缺血超过6小时,受损的神经元就彻底死亡无法挽救。 邓本强介绍,传统的静脉溶栓严格要求病人自发病起3-4.5小时内赶到医院接受相关治疗,且本身药物具有诸多限制,另外,患者对于静脉溶栓还不甚了解,因此在临床上获益的患者比例并不高。 上海长海医院整合神经内外科等多学科资源,建立了国内首家独立的脑血管病中心,使得静脉溶栓的比例得到明显提升。数据显示,从2013年9月1日至2014年8月31日,长海医院共接受急性脑梗塞患者1223例,其中静脉溶栓率达到12.5%。但放眼全国,仅有16%的脑梗塞患者在发病后3小时内被送到医院,其中符合静脉溶栓适应证的患者仅为10%,而真正得到溶栓治疗的患者比例仅为2%左右。 邓本强补充说,静脉溶栓虽然非常有效,但这种方法对大血管闭塞的再通率低,疗效并不令人满意。而大血管闭塞所致的急性脑梗死往往病情凶险、死亡率高、极易致残,是给患者造成最大危害的一种卒中类型。
取栓的时机选择 正是由于传统静脉溶栓存在的诸多短板,国内外医学界一直致力于探索其他治疗手段。刘建民教授透露,目前国际上提倡新的支架取栓治疗手段,即通过大腿切口将取栓支架送进血管,到达卒中发病的大脑,移除血栓斑块,使血管再通。这一新技术是患者发病后4.5小时仍可以使用的有效治疗手段,而且最长可将治疗时间窗延长至6-8小时,特别适用于大血管闭塞的危重患者。 邓本强教授补充道,溶栓、取栓其实并不矛盾,选择哪种治疗主要视病情而定,也可以联合运用。由于错过治疗时间窗,或存在大血管闭塞,或因急性缺血性卒中使得药物无法溶解过大血块,许多患者不适用于静脉溶栓治疗,此时支架取栓就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案,这为他们提供了延续生命的可能。 上海长海医院临床神经医学中心主任、神经外科主任刘建民教授指出,最新的支架取栓疗法在长海医院已经常规化开展多年。这种疗法能将治疗时间窗延长,为患者争取宝贵的救治时间。在建成区域性脑卒中救治网络后,卒中患者从对口区级中心转到长海医院,能够接受更有针对性的治疗。
而在临床上,取栓支架的应用也获得了确凿数据的支持。2014年12月起,《新英格兰医学杂志》陆续发表了五项大型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的结果显示:对于急性大动脉闭塞所致的缺血性卒中患者,支架取栓治疗可显著改善预后,每治疗3-4人就有1人可获得独立生活能力,并降低死亡率,而传统的静脉溶栓每治疗6例病人使1人获益。因此,中美两国于今年6月同期更新治疗指南,推荐急性大动脉闭塞所致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应首选支架取栓治疗。 刘建民指出,新版指南的修正有利于取栓支架治疗在我国稳步安全推广,对于挽救卒中患者生命有重要意义。时间就是大脑。对于大血管闭塞引起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必须尽快转移到具备支架取栓治疗能力的医院进行就诊,获得专业而有效的诊治。 不过,刘建民也指出,直接取栓治疗虽然已经显示出确切的疗效,但由于技术和设备的要求,并不是每家医疗机构都能开展的,今后还应更加深入地开展救治网络的建设,加强院际间的急救联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