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个中国陶工的艺术坐标

 醉青YPS 2016-06-20

   清澈的龙泉溪像母亲一样,滋养着世世代代的龙泉人。对于外乡人,尤其是爱陶者,龙泉就象是神秘的桃花园。龙泉窑、龙泉剑,还有大名鼎鼎诗人叶绍翁,何等人杰地灵。大自然的奇美与丰硕是对龙泉人最大的恩赐。今天,龙泉的高山中仍有猛虎出没,溪谷中还能听到娃娃鱼动人的叫声。龙泉人用勤劳与智慧作为回报。山坡上一条条古老的龙窑是此地最奇伟的建筑,伟大的青瓷传统产生与此。宋元的龙泉窑在中国乃至世界艺术史中都具有不可代替的意义。我们脑海中关于龙泉窑的印记,大多由画集中、博物馆柜中的传世青瓷杰作构成。历史仿佛永远地凝固在那里,往昔在破碎的记忆中被所有怀古者珍爱。一批批世界各地的陶艺家如朝圣者般来到这里,呼吸传统在穿透时间侵蚀后所散发出的迷人气息。即使古人诗文、随笔中关于龙泉窑的只言片语也足以使爱陶人缠绵于瓷中佳境。《一统志》云:“龙泉县南有琉华山,下即琉田,居民以陶为业”。《春风堂随笔》云:“章二所陶青器,纯粹如美玉。章一的陶色淡,皆可贵”。《格古要论》云:“龙泉窑青器,土脉细且薄,翠青色者贵”。龙泉的一切仿佛都具有一种“诗性”的意味,淡而弥永。

    对于生与斯,长与斯的陶艺家陈爱明,传统是真实而清晰的。传统就在大窑、溪口层层叠叠的古瓷片中,就在宝溪洁白细腻似膏腴的瓷土中,就在龙泉清澈见底溪流中,就在凤阳山的谷底云端。来自伟大传统的召唤以及对自然之美的感悟影响了陈爱明的人生之路。这可能是对他为何如此执着于青瓷艺术的最好解释。陈爱明在骨子里有着祖辈陶工的那种坚忍不拔的精神。与通常意义上的陶艺家相比,他的艺术之路少了几分轻松与闲逸,更多的是作为陶工的劳作耕耘。结缘青瓷的二十多年,他几

乎干过青瓷生产的所有工序,从瓷土的粉碎、陈炼到釉料配制,从制坯、上釉到装窑、烧窑,甚至质检、包装。其中有很多工作是极其繁重的体力劳动。这些在很多艺术家看来可能是一种对生命毫无意义的消耗。就是这种年复一年的真实劳作,建立了陈爱明淳厚沉静的艺术品格。摩登艺术家们的那种浮躁与他无缘。来自外界种种全新的陶艺观念从没影响他对中国传统陶瓷艺术精神的坚持。反而使他从另一个角度重新审视传统。他认为对传统研究决不应是在形式上的沉溺,要超越表象去体验和把握古人最深沉高妙的东西。审美格调上的崇高、隽永、技艺上的精湛、完美一直是他的艺术追求。多年来与瓷土相亲相近的劳作,使他在艺术表达上显得非常得心应手。跳刀、绞泥、半刀泥这些简单的技法在陈爱明的陶瓷世界中应用得收放自如,演绎出丰富的生命语言。

    陈爱明对瓷土的情感是难以用语言来描述的。在年复一年陶瓷艺术创作中,他透过瓷土将自我融入到自然之中,并把自然之美与陶瓷之美视为同种境界,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这种对自然之美的感悟,是他与伟大陶瓷传统沟通的个人方式,其实也是最本质的。作品《泉》系列是他近年来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创作的主题来自作者对家乡山水之美的感受和体验。细细品味,你会丛中感受到一种诗一般的东方气韵,他的表达方式是如此的质朴、平淡。老子曰“上善若水”。作者以泉水作为其一系列青瓷“跳刀”作品的主题,正是基于青瓷与水所共有的至善至美的文化内涵。在对主题的表现中,《泉》在风格上不追求复杂的形态与样式,采取简练的造型,强调单纯中的丰富。作品的装饰技法重视艺术美与自然美的统一。精雅繁密的跳刀纹装饰所特有的自然美配以青瓷如玉一般釉色,作品在肌理与质地上产生了丰富的变化,构成了一种新的形式关系,在这种形式中作品达到青瓷自身审美特征与山水美的感悟的内在和谐,从而使作品突破对物象的具象描述,去创造审美上的心灵空间。《泉》不仅成为观者眼中的泉,更成为观者心中的泉。作品《清音》表现了作者对宋代美价值的追忆,造型上运用曲与直、刚与柔、虚与实的多重对比关系,使作品表现出一种含蓄、严谨的理性精神。传统陶艺装饰“出筋”技法的运用,使作品在单纯中自然的流露出音律的美感,如见高山流水,如闻幽谷清音,耐人寻味。

    釉色是陶瓷的最重要的艺术语言之一,也是陶瓷本质美的所在。陈爱明非常重视釉料的研究,在一次次的实验中他寻找、体验着古人审美的大道。无论是他研制的粉青釉、梅子青釉还是铜红、灰釉都散发出一种浑朴、清新、淡远的神韵。这种对传统审美价值的内在把握,超越了其技术上的意义,表现了陈爱明静如秋水的作陶心境。作品《云之梦》铜红绞泥系列有着中国水墨画的气韵,作品以如天空般清透的釉色为底,以似流云般绚丽的铜红绞泥纹为装饰,恰似云霞飞动的美妙意境。记述了山区宁静的生活中,作者独自观云,感动于大自然奇美。作品通过对自然物象之美的描述来揭示一种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纯美心境。铜红绞泥的发色对烧成气氛、温度非常敏感,铜红完美的发色需要对烧成严格控制。然而,作者并没有把完美的工艺技巧作为一种宣泄。工艺之美自然地沉淀于主题的意境之中。

    对于理论家“传统的继承”可能只是形而上的,他们会用最美丽的修辞、最缜密的思辩去表达。对于陶艺家陈爱明则是具体的、实实在在的。他长期研究传统陶瓷艺术的精髓,造型、装饰技法、釉色无不倾注了大量的精力。对传统的深入研究,并没有消解他的艺术个性,也没有影响他的求新、求变的精神。将其中淡泊、平和、含蓄的气质融入在自己的艺术创作。在他的大量作品中见不到对传统经典之作的拷贝,也见不到那种底俗的雕琢之气。正当壮年的陈爱明管理着自己两家青瓷工厂的生产设计,繁忙的工作使陶瓷几乎成为他生活的一切。在艺术探索的道路上,他永远都不会停歇。而今,每一人都在期待看到相伟大陶瓷艺术的复兴,看到真正属于中国文化的陶瓷艺术的再生。陈爱明正如一位沉静的麦田守望者,在他的陶瓷艺术世界耕耘收获,以他不断创造拉近着我们与自然与传统的疏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