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窑是中国陶瓷史上最为著名的窑系之一,因其中心窑场位于浙江南部的龙泉境内而得名。龙泉青瓷创烧于三国两晋,北宋开始兴起,南宋后期至元代达到鼎盛,明代中期以后逐渐走向衰落,并停烧于清代。烧制时间长达.. 1600余年,是我国历史上持续烧制时间最长的古窑系.。龙泉青瓷是我国青瓷烧制工艺的一座高峰:龙泉青瓷中的粉青、梅子青是中国陶瓷史上公认的青瓷釉色的巅峰,龙泉青瓷的造型和装饰技艺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准。著名陶瓷专家冯先铭先生曾说:“达到青瓷釉与质地之美顶峰的则应属宋代窑工创造的龙泉青瓷,它是人工制造的青玉。” 装饰艺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可被定义为:采用艺术手法,对特定对象进行修饰和美化。狭义来说,是指具有装饰性的艺术样式、艺术风格,特指各种装饰品、装饰工艺和装饰纹样。作为一种重要的审美形态和工艺美术技法,装饰工艺贯穿于龙泉青瓷发展历史的各个时期,既形成了相对统一的审美理念,又表现出丰富的风格变化。传统龙泉窑青瓷的装饰技法主要包括:刻花、划花、篦纹、印花、剔花、镂雕、堆塑、捏塑、点彩、露胎印花等,这些技法与龙泉青釉相结合创造出丰富多彩的艺术效果。本文首次对龙泉青瓷点彩工艺的历史沿革,以及该工艺在龙泉青瓷装饰中的应用及其审美形式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总结和探讨,以期能为传统龙泉窑青瓷研究积累基础资料,为当代龙泉青瓷设计中装饰技法的应用提供参考。 1.青瓷点彩装饰工艺的源流 点彩是传统青瓷制作中的一种装饰手法,色料以褐釉为主,所以又名“褐彩 ”“褐斑加彩 ”“青釉褐斑”等。简明陶瓷词典中对“青釉褐斑”的定义为:“南方窑系的一种装饰方法,在青釉瓷器上不规则地加点褐色彩斑。青釉褐斑是早期越窑创造的装饰方法,始于西晋晚期,东晋至南朝早期浙江地区盛行,元龙泉窑继承了这一风格”。叶酷民在《中国古陶瓷科学浅说》中介绍了其呈色原理:“铁的原色是青色,经空气接触产生氧化反应而成了褐色。釉中铁含量在1%一3%左右时,出现的是美丽的绿或青绿色,当铁含量达到4%一8%左右时,由于铁量的增多,使还原发生困难,颜色就渐呈褐、赤褐和暗褐色了”[51o点彩工艺有釉上彩和釉下彩两种:据著名陶瓷学家冯先铭主编的《中国陶瓷记载:“西晋后期出现以铁为主要着色剂的彩料,在已施釉坯件的口沿或肩部以圆点的形式着彩,在整体的青色中缀以几点褐色,非常醒目。因在釉面之上着色,故称‘釉上彩’。 “点彩”工艺也有“釉下彩”,且最初是“釉或坯的某部分因含铁过高而偶然形成,逐渐发展后就成了有意识地变这些缺陷为美化的特殊手段”。点施方法“或随意,或按一定的方式排列,效果新颖”。 点彩工艺最早始于西晋晚期,至东晋时开始流行。当时,龙泉窑青瓷尚处于萌芽时期,点彩工艺主要是出现在越窑和瓯窑青瓷上面,而婺州窑与德清窑亦有见。越窑是南方早期青瓷中影响最大窑系,与龙泉窑同处浙江境内。龙泉窑与其一脉相承,直接继承了其艺术传统。瓯窑主要分布在浙江温州地区,与龙泉窑所处的丽水地区紧邻。龙泉窑的创烧也继承了瓯窑的传统。越窑青瓷中使用点彩装饰手法的器物类型丰富,如东晋越窑的青瓷点彩鸡首壶、青瓷褐彩灯、青瓷蟾蜍纹盂、青瓷点彩唾壶,东晋青瓷点彩蛙尊三件,南朝越窑青瓷复系褐彩罐等。点彩工艺在瓯窑中也较为流行,如:东晋瓯窑青瓷点彩盖钵、青瓷点彩鸡首壶、青瓷点彩鸡首罐。又如解放后温州地区相继出土的瓯窑点彩瓷器,器形包括:壶、罐、盂、盖罐、钵、尊、灯、唾壶、双领罐、砚等,类型丰富,研究者认为其为釉下彩工艺。另有研究者对温州地区出土东晋瓯窑点彩青瓷瓷片进行研究,发现其工艺为高温釉上彩。 2.点彩装饰工艺在龙泉青瓷中的应用 随着越窑及瓯窑青瓷走向衰落,龙泉窑逐渐崛起,以美润如玉的梅子青和粉青独领南方青瓷的风骚。同时,龙泉窑青瓷也继承了越窑和瓯窑青瓷等的点彩装饰技法。据《龙泉窑》记载,在龙泉窑发展初期的五代时期,已经出现“部分(龙泉窑青瓷)器物口沿处加施酱褐点彩”。此后,“南宋龙泉窑异军突起……除了美丽的釉色和传统的刻划花、雕塑、模印、贴花等工艺外,还恢复了点褐彩技法,装饰在器物的口沿、边缘和足部,真是一种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感觉”。而到了元代,点彩技法在龙泉窑青瓷中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应用,而且龙泉窑青瓷还发展了用发色能力较强的矿物原料或高温原料点施,获得各种颜色彩斑。如“发展了用含铜的原料点施,青红相映,颇为艳丽”。元代龙泉窑青瓷褐彩工艺使用范围很广,在很多龙泉窑青瓷器形中均可以见到点彩的应用。 至明代,龙泉窑青瓷发展逐渐进入衰落期,龙泉青瓷转向以生产民间生活用瓷为主,采用点彩工艺的龙泉窑青瓷也不再多见,仅散见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明龙泉窑青釉褐斑碗、瑞士鲍尔藏明龙泉窑青釉褐斑三足炉、罐、尊式瓶、天津博物馆藏明龙泉窑青釉褐彩印花麒麟送子图方筒瓶等。且上述之碗和三足炉的褐斑纹呈小圆形斑点,与元代表现出不同特点。 龙泉青瓷清代停烧后,直至1957年在周恩来总理“恢复龙泉青瓷生产”的指示下,由浙江省政府组织国内专家和龙泉本地制瓷艺人一起,对龙泉青瓷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开发,龙泉青瓷才又走上了复兴之路。历史上有代表性的烧制工艺得以恢复,传统的青瓷点彩工艺也在当代龙泉青瓷生产中重新得到应用。如龙泉国营瓷厂出品的青瓷长颈鹿、蒜头瓶等代表作品中都使用过点彩技法。另据《龙泉文史资料(第十五辑)》记载,1 982年原青瓷研究所所长、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徐朝兴曾受当时的浙江省轻工业厅委托,应邀为日本友人对原藏于日本国立博物馆的中国元代青瓷褐彩斑瓶进行了复制制作。而当代龙泉青瓷工艺大师们也继承传统、开拓创新,将点彩工艺应用到自己的创作当中。 3.龙泉青瓷点彩工艺的美学特征 3.1丰富了龙泉窑青瓷“道法自然”的审美形式中国传统文化中“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和追求“神与景合,情与境谐”“在匠心独运中体现自然”的审美观深刻影响着中国工艺美术创作,也在龙泉窑青瓷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龙泉窑青瓷的色泽和质地体现了人类崇尚自然沉静、平淡含蓄的审美观,完美地浓缩和凝聚了“雨过天青云破处”“夺得千峰翠色来”这样纯净、澄澈、和谧的自然之美,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精神理念。又如,龙泉窑青瓷中梅子青和粉青釉被公认为犹如青玉,承续和延展了玉的精神,还有人认为青瓷体现了“初发芙蓉”的自然之美。凡此种种,均体现出龙泉青瓷与自然相吻合、“道法自然”的审美形式和创作理念。 而点彩工艺则丰富了龙泉青瓷.. “道法自然”的审美形式。自然界中除了纯净的天青、峰翠、玉润等,还有很多以不同纹理特征相互交织组成的事物和景观,互相搭配显出多种纹理效果。如斑竹(湘妃竹)绿色竹皮上紫褐色的斑块与斑点,翡翠等玉石在翠绿的地子中夹杂红翡斑点,红木中的瘿和疖等构成的美丽的“鬼眼“纹。又如自然景观中夜空中的点点繁星,熠熠生辉、绚烂多姿,还有春季纷飞的柳絮,寒冬漫天飞舞的雪花,在美学特征上都与青瓷的点彩工艺有异曲同工之妙。 由此可见,青瓷点彩吸收了自然事物的表现元素和肌理之美,在莹润如玉的青釉中融入褐色釉彩,自然协调,具有独特的艺术感染力,拓展了龙泉青瓷的美学理念和装饰手段,是对龙泉窑青瓷.. “道法自然”审美理念的丰富,也是对陶瓷美学体系的补充和拓展。 3.2打破青釉的单一色调,形成色彩对比之美点彩工艺在整体青釉中点缀褐彩,打破了青瓷原本单一色调的审美局限,在美丽莹润的青釉中分布浓重淳厚的褐色调,两种色彩一深一浅,相互映衬,对比强烈,而又清新悦目,犹如“万绿丛中点点红”,形成了一种色差对比的视觉美感。同时,这种色彩对比在空间上是通过“整体与局部”、“点与面”的形式来表现的,显得更加醒目,对比的效果也更加明显。 3.3跳脱青瓷静态的审美意境,形成动静对比之美传统青瓷是以表现沉静、含蓄的静态意境为主要的审美特点的,而点彩工艺的使用,在形式上增加了动感,使之不觉呆板。尤其是元代龙泉窑青瓷,釉层比较肥厚,原釉在高温下熔融时带动了彩斑的流动,产生了较为华丽的效果。如龙泉大窑出土的元代青瓷点彩撇口盘,其点彩具有水墨晕散的效果,既醒目又有韵味。同时,点彩可以有多少、大小、疏密、参差、浓淡、晕涩等各种变化,产生众多不同的艺术效果。如从点彩的形态和大小来划分,主要可分为大块的褐斑和小的褐点。大块褐斑纹基本上是以2—3个褐斑形成一个褐纹,小的褐点一般呈小圆形斑点,表现出不同的动态效果和装饰趣味。 另外,还有点彩在动物造型青瓷之上的情形,如点在瓷羊的双目、耳朵、尾巴上,瓷鸡首壶鸡的眼睛和鸡冠之上,使动物的形象更加生动、突出,也起到了很好的装饰效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