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腔调|孔先生的背影(十七)

 为什么73 2016-06-20

腔调|孔先生的背影(十七)

原创 2016-06-20 述者芃澜 腔调中医

论语正第三

知道篇之三

成章第三

 

 

   

一个人到了四十岁,仍然见学生恶,他的这一生也就这样了。其实,就是多加几年,五十岁才开始学,也可以做到没有什么大的过错了!我曾经终日不食,终夜不寝,只是用来思考各中问题,终于没有什么帮助,不如起而去学。我真的有知吗?无知罢了。

     “比如有鄙夫来求问于我,其心空空,我心亦空空,只是从两端去不断叩问,直到穷竭之处,就是了。一个人只是盲目的学,而不思,则永不见其明,不免于罔。一个人只是苦思冥想,而不起而去学,那么也终是徒劳,难免疲惫。可见,不能叩问两端,舍去思与学,难免会走入误区,那就有害了。”

生而知之的人,是上等人。学而知之的人,则要次一等了。有了穷困难断的问题才来学的人,又次一等。而假若处于困中却仍不肯学的人,那么只能算是最下一等的人了。

 

[原文]

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见今本《阳货篇》)

加我数年,五十以学,亦可以无大过矣!” (见今本《述而篇》)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见今本《卫灵公篇》)

“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见今本《子罕篇》)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见今本《为政篇》)

“攻乎异端,斯害也已。”(见今本《为政篇》)

“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者,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见今本《季氏篇》)

 

[述者的话]

本节承上继续劝学。断简复连,立即上下贯通,如前所述,不再赘论。

其中有争议者一为:“加我数年,五十以学,亦可以无大过矣!”此为今文《论语》。古文《论语》作“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乃自汉便有二者之争辩。历来有二疑难处,一为加我数年,一为“易”或是“亦”?

加我数年”,前人有几解,一说,古人以五十为养老礼,因此,五十之前,一般认为是学的年龄,孔子由此说,加我数年,就是五十岁才开始学,也可以无大过了。但因为没有上下文,读来难免有些曲折,不明以先生之敏于学,何以要在四十余岁,还说自己从五十岁才开始学习的话。

于是有第二种说法。考据者推测,此语是阳货邀请孔子出仕时的推辞,说“假如再给我几年,学习到五十岁,再来出仕,就不会有什么大过错了。”且不说考据依据未必可靠,毕竟给了个情境,于是孔子说上天再给自己数年到了五十岁的说法似乎有了着落,但问题又来了,五十以学,成了学到五十岁,难以服人。

古文《论语》凭借有本“亦”作“易”,于是指出,这是孔子讲学《易》的重要性的。于是解决了“加我数年”的问题。但问题是,何以学《易》始可无大过?先生教人,前已述有四教,何以此处突然强调《易》?又何以学《易》非五十方可以学?凡此诸般。不得不曲折代为圆满成说,先生晚年方悟《易》之伟大,又将五十与大衍之数比类,前者或可理解,后者难免授人穿凿之嫌。但只就本简来说,算是词与义都通的,但其魂魄,却难免需要穿凿比附方能似有所足。所以,凡治经学时,于“字词——文义”之上,乃至于要曲折回护,以成其说者,都应当彻然觉醒,是正入歧途也。

经文贯彻,乃自在文中由“字——义——境”浑然以成,只需直观即可了达,当知“一字一接引”,《经》以文述道境,请读者自入以观悟,无需假力诸般迂曲修补的繁琐功夫,一旦如此,繁琐,读者就已脱开经文,也就不复在境中了。

如石永楙先生贯通上下文,字“字——义——境”具足,始知,“加我数年”句是承上“年四十而见恶”而递进为说,又启下文之述。

另有先生说“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似乎是反对思的,以及“叩其两端”,如何叩其两端?两端究竟为何?至有下简方明,两端者,盖指“思与学”,思与学不可偏废,此为不“攻其异端”,于是先生所谓学,益明。

先生之学,乃指学圣人之行,即所谓出由其户,行由其径,在起而行之,寓于庸常,时时反省,体悟以至于“不贰过”,非谓记诵知识而言。今人尤其应当明白这一点。于是,《知道》行文至此,其魂魄一以贯之,无一处不通达,无一处不明白,何需曲折附会,代为圆说?!



《孔先生的背影》

知道篇之一知道

(一)——回复“知道一”收取。

(二)——回复“知道二”收取。

(三)——回复“知道三”收取。

(四)——回复“知道四”收取。

(五)——回复“知道五”收取。

知道篇之二四教

(一)——回复“四教一”收取。

(二)——回复“四教二”收取。

(三)——回复“四教三”收取。

(四)——回复“四教四”收取。

(五)——回复“四教五”收取。

(六)——回复“四教六”收取。

(七)——回复“四教七”收取。

(八)——回复“四教八”收取。

(九)——回复“四教九”收取。

知道篇之三成章

 (一)——回复“成章一”收取。

 (二)——回复“成章二”收取。

 (三)——回复“成章三”收取。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