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戏曲是祖先给我们留下来的宝贵遗产。但是随着时光的流逝,人们已对它感到陌生,它已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值得庆幸的是,还有不少的有识之士在坚持着,奔走呼号着,他们为戏曲的振兴可谓殚精竭虑。但终因种种客观原因而惨遭败北。 难道我们就眼看着传统文化逐渐的销声匿迹而束手无策了吗?不!!我觉得京剧不是没有出路,而是前途光明,只是我们没有发现出路而已。曾经有人提出过新瓶装老酒,这个理念非常好,只是不知为何最后竟没了下文。理念提出来了,但怎样去做却需要缜密的思考和审慎的实践。 举例说明,幕间缓锣是场次衔接的空白点,能否用科技手段填补这段空白,营造逼真的场景?配置以纯粹的民族艺术,如用民乐来演绎我们的曲牌,或用成套的锣鼓点。这样观众就知道下一场人物是在什么样的场景里表演了。然后传统戏还是按原来的表演,只在关键处用科技手段点一下睛,尽量不要影响演员的表演,给演员充分的表演空间。如此观众就会明白演员在何种情境下进行表演了。虚拟的场景和写意的表演强强联合,如能达到珠联璧合,相得益彰的效果则最佳。那些粗老笨重的布景道具也该刀枪入库了。观众所需要的是感官上的新、奇、巧、精,而不是舞台上鬼影重重般忙碌的身影和雷鸣般搬运景片的声音。这样做的结果是即为处在时代前沿的科技做了推广,也为古老的戏曲增添了光彩,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 以上只是举例而已。或许科技真的会让京剧“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呢?也未可知。期待高手的出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