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人养生·钱学森

 杏坛归客 2016-06-21


钱学森:爱情不老,健康永驻

 

“航天之父”钱学森(1911.12.11-2009.10.31),男,汉族,浙江省杭州市人,享年98岁。钱老之所以90多岁时仍精神矍烁,思维敏捷,除了他有一个平淡是真的心态外,还得益于他对事业的执着爱好和夫妻间经久不衰的爱情的滋润。

这个著名人家所住的房子又老又暗,是20世纪50年代建的那种普通的单位宿舍,红砖老楼一排排挤在一起,不讲采光,也不讲通风,家具也很一般。尽管有关部门几次让他们“乔迁”,但他们一直没搬。就在这样一个普通的宿舍里,却居住着这样的一对在中国甚至世界都是罕有的:夫妇俩一个是共和国的“航天之父”、“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获得者钱学森;一个是中央音乐学院著名教授、桃李满天下的艺术家、音乐教育家蒋英,他们共同携手走过了54年的情感人生。蒋老曾说:“我不羡慕人家装修这、装修那的。教授的家就应该是这样的:都是书。”除了四周的书和一架当年从国外带来的、相伴多年的名贵钢琴外,这真是一个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家了,但就是在这书的包围中,让人感受到一种向上的力量。

在谈到幸福时,年逾九旬的钱老认为,自己的科学成果中包含着妻子的付出,她又带孩子又管家务,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当时蒋英已经是著名歌唱家了,正是她给我介绍的这些音乐艺术,所包含的诗情画意和对人生的深刻理解,使得我丰富了对世界的认识,学会广艺术的广阔思维方法,或者说,正因为我受的这些艺术方面的熏陶,我才能够避免死心眼,避免机械唯物论,想问题能够更宽一点、活一点。两老惟一讲究做的就是知识、学问,家里上上下下都是书,据说书柜就有近50个。钱老研究科学,每天看大量的资料、剪报,关心国家大事,注视着国家的发展。蒋老研究音乐、教授学生,同样也关注国家大事。

为祝贺蒋英教授执教40周年,钱老因身体原因不能出席,研讨会特意送来花篮,写来书面发言,让女儿代为宣读,表示心意:“我和蒋英结婚已54年了,这真是不平静的54年……而在这段时间里,蒋英和我则在完全不同的领域工作。但我在这里特别要向同志们说明,蒋英对我的工作有很大的帮助和启示,这实际上是文艺对科学思维的启示和开拓!在我对一件工作遇到困难而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往往是蒋英的歌声使我豁然开朗,得到启示。这就是艺术对科技的促进作用,至于反过来,科技对艺术的促进作用,那是明显的——如电影、电视等。”而在音乐教学中,蒋英教授总是用辩证法启发学生:这种辩证统一的方法论也许是从钱老那里借鉴来的。这个家不以珠宝为贵,看重知识、学问和实力,之至逝世前钱先生仍然手不释卷。

那年,蒋英老师心脏手术前会诊时,国防科工委来了两位少将,代表部队郑重地对医生说,“老太太如果不行了,老头儿也就完了……它关系到两个人——两个不可分离,共度了50多年风雨人生,与共和国的奋进脚步紧紧相随的两位杰出老人。”进手术室后,蒋老说,“我可不能先没了!”蒋老和钱老的性格一动一静,钱老每次住院,蒋老肯定得到医院去陪着,给他讲这讲那。这时音乐大教授又成了一个善解人意的贤妻!

他们多年以来始终保持着一种简约朴素、不事张扬的人生态度。他们有个“三不”约定:不写传记,不评功摆好,不接受记者采访。他们也很少回忆过去,只是不停地做着事情往前走。虽然有着江总书记三度上门拜年的殊荣,有着在某些人看来是“通天”的便利,但熟悉的人们从来不会想到走他们的后门,因为他们对此的回答只有一个字:“不!

钱学森夫妇不老的人生告知世人,不老的爱情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非常重要!真正懂得爱,又爱得最深的,正是风雨同舟几十年的老夫老妻。爱情是一颗常青树,爱情不老,健康永驻。他们在生活上相互关心、照顾、体贴,而且,更在精神上相互依存,两情依依、心心相印。他们携手相伴度过了人生的黄金时期。夕阳无限好,人间重晚晴。

[短评] 古人曾将“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比喻两个人的爱情。钱老和蒋老各自在不同领域都做出了特殊的贡献,他们夫妻恩爱,风雨同舟,相互鼓励,相互影响,可以称为当代的“一对老寿星”。爱情两字看似是虚无缥缈的东西,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有许许多多的事例告诉我们,恩爱夫妻多长寿。常言道:“少来夫妻老来伴。”夕阳无限好,人间重晚情。因此,笔者奉劝中老年朋友要珍惜情缘,不要为琐事烦恼,不要为小事较真,要相信平平淡淡才是真,相互依托,相互支持,平安健康度晚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