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闲情逸致】趣联妙语故事

 老刘tdrhg 2016-06-21

          趣联妙语故事

笔者撰写过几篇“趣联共欣赏”的小文章,在寻找资料的时候,收集到若干有关对联的小故事,全都饶有趣味,读来令人喜笑颜开,颇有消愁解忧之功能。现照录如下,供 诸君欣赏。也算是《趣联共欣赏》系列的又一续篇。

(一)旧时,有个医生(中医),自夸很善于对句。有一次,他到某官员家里去,主人正请了一个裁缝用绸缎裁衣,便指着缎料,出上联说:“一匹天青缎;”医生当即对道:“六味地黄丸。”主人非常高兴,把医生请进内院款待,并又出上联“避暑最宜深竹院;”让他对,医生立刻对道:“伤寒莫妙小柴胡。”正应对之间,忽然闻到微风吹来的一阵花香,主人便出句说:“玫瑰花开,香闻七八九里;”医生对道:“梧桐子大,日服五六十丸。      文明之士评曰:联虽对得不错,终究行医本色。人说“三句话不离本行”,此医生则是一句话都离不开本行。

(二)某地一老头,原本出身低贱,家境贫困,靠耍蛇维持生计。他有三个儿子,长子沿街乞讨,次子钓青蛙,三子唱“采莲歌”要饭。后来这家家境渐好,生活富裕了。一天,老头把全家召集到一起,说:“我们家原来贫贱,如今有幸富足,还必须读书长学问,才能使家声振兴。”便请来老师教三个儿子读书。过了几个月,老师时时夸奖老头的三个儿子学业进步得快。老头便设宴请客,还请来一位有名的学者当场考验三个儿子。

       学者来到后,考对对联。先试小儿子,出的上联为:“纷纷柳絮飞;”小儿子对的是:“哩哩莲花落。”;接着试第二个儿子,出句是:“红杏枝头飞粉蝶;”老二对的是:“绿杨树下钓青蛙。”最后试老大,出句为:“九重殿下,排两班文武官员;”老大对的是:“十字街头,叫几声衣食父母。”老头听了,斥责道:“你们说的这些,还都是当年我耍蛇人家的事!”    文明之士评曰:此三人与上文的医生何其相似乃尔,医生该庆幸有同志吧?窃以为,不忘本色,实乃真好汉也!

(三)据传清代乾隆年间,有一个名叫刘凤浩的书生,书读得很好,可谓学富五车,才气过人,但少时因意外事故失去一只眼睛,被人称为“独眼书生”。后来参加科考高中,并进入殿试。乾隆皇帝一见到刘凤浩的形象,心中便有几分不悦,随口而出一句:“独眼岂可登金榜。”这大概是皇帝老子一句实在的心里话,但也有可能是测试众人的一句上联。正当参试者们茫然不知所措时,刘凤浩当即站立起来,昂然应答道:“半月依旧照乾坤。”乾隆虽然没有任何表示,但心中在暗自赞叹,不悦之情立刻烟消云散。随后乾隆又出了一上联求答,曰:“东启明,西长庚,南极北斗,谁是摘星子?”还是这位刘凤浩当即答出了下联:“春牡丹,夏芍药,秋菊冬梅,臣本探花郎。”对得非常工整贴切,又十分符合此时此刻的情势,且直抒胸臆。果然不同凡响,令乾隆大悦。后刘凤浩真被取为探花。      文明之士评曰:此君才华过人,确实不凡,且在皇帝威仪面前,不卑不亢,敢于表现,更加难能可贵。这才是真正的英雄豪杰本色!

 (四)某塾师教学生对对子,上联出的是“马嘶”,学生就以“牛屎”对之,塾师一听,生气地说:“狗屁。”学生从座位上站起来就要出去。塾师上前拦住他说:“我出的对子,你还没对,我还未改,你怎么就走?”学生说:“您出的是‘马嘶’,我对的是‘牛屎’,你改的是‘狗屁’,这不就完了吗?”     文明之士评曰:好个机智聪明、反应敏捷的学生!

      (五)有一个村馆每年七夕都照例设宴招待塾师,一位新来的塾师听说了这个惯例。七夕这天,塾师悄悄往厨房探望了一番,却未见要摆筵席的光景。遂心生一计,叫来学生对一句对子:“客舍凄凉,恰似今宵七夕;”学生磨蹭了半天,也没有对出下联来,只好将此事告诉了父亲。这家主人听了塾师的上联,会心一笑说:“我把此事给忘了。”就代儿子对了下联:“寒斋寂寞,可移下月中秋。

        到了中秋节这天,主人家仍然悄无声息,不见操办筵席的样子,塾师又给学生出了个对子,是为:“绿竹本无心,遇节即时挨不过;”再次提醒主人。主人听到儿子转述的这个上联,微微一笑说:“又忘了。”并马上对出下联:“黄花如有约,重阳之后待何迟。

        等挨到了重阳节这天,主人家里仍不见摆宴动静。塾师再也耐不住了,再次给学生出了上句:“汉三杰:张良、韩信、狄仁杰;”主人听出了句中的错误,就哈哈大笑说:“先生搞错了!三杰是汉朝人,可狄仁杰却是唐朝人,先生难道忘了吗?”等儿子带着其父亲的意见向先生请教时,塾师马上不紧不慢地回答说:“我倒没忘了。你父亲对前唐后汉,记得滚瓜烂熟,难道竟会把一顿饭给忘了吗?”      文明之士评曰:此先生机灵,幽默有趣,也算是性情中人。不过,此故事又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旧时教书先生的低下地位,令人快乐之余,不禁感到有点凄凉。

       (六)一个衙役突然成了暴发户,就千方百计供养其儿子读书,还专门为他请了教书先生,为的是将来改换门庭,光宗耀祖。无奈其儿子由于潜移默化,早已学会了做衙役的行当本色,终究难以改变。

            一天,衙役的哥哥手持羽扇踱步走来,教书先生就趁此机会出了上句让学生对下句:“大伯手中摇羽扇;”学生对出:“家君头上戴鹅毛。”先生无奈,只得又出六字对:“读书作文临帖;”学生忙对:“传呈放告排衙。”先生又出五字对:“读书宜朗诵;”学生对道:“喝道要高声。”先生再出四言对:“七篇古文;”学生便对:“四十大板。

             先生越听越生气,就责骂:“打胡说!”学生以为还是让他应对,连忙回答:“往下站!”先生更生气了,骂道:“放屁!”学生马上对出:“退堂!”先生见学生实在无法引导,无可奈何地用鼻子“哼”了一声,学生非常机灵,当即对出下句:“喝!”      文明之士评曰:又是一个极力保持本色的角色。只是这种本色乃承袭父亲而来,影响如此之深厚顽固,确实有点匪夷所思!

      (七)某日,明成组朱棣对学士解缙说:“有一个书上的句子,很难对出下句,这个句子是‘色难’。”解缙随口答道:“容易。”过了一会儿,明成祖还未理解,问道:“你既然说容易,为何这么久还没对上?”解缙答道:“刚才已经对上了。”明成祖这才醒悟,大笑起来。      文明之士评曰:“色难”对“容易”,确是妙对。也只有解缙这等奇才,方有如此一番表现,敏捷有趣,妙不可言。

       (八)明代有戴大宾者,少年便颇有才华。八岁时在校读书,老师指着厅上的椅子出对曰:“虎皮褥盖学士椅;”大宾立即对道:“兔毫笔写状元坊。”老师很是惊奇。十三岁时,戴大宾在乡试中得中,有个官员来访谒他的父亲,见大宾在庭院游戏,还是个雏童,以为不过是一个小学生,就出对子试他说:“月圆;”大宾当即对道:“风扁。”那人问:“风怎么会扁?”大宾答道:“一有缝就钻进去,不扁怎能做到?”那人又出一个句子说:“凤鸣;”大宾应声答道:“牛舞。”那人问:“牛何尝能舞?”大宾解释道:“《尚书》上说:‘百兽率舞’,牛不在其中吗?”       文明之士评曰:此戴大宾的神通,的确不可小觑!其反应之快,对答之妙,竟让堂堂官员不能匹敌,几乎达理屈辞穷之境。古人有云:“有志不在年高” ,信也!

(九)某首唐诗中有一句“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所述两种情况都自有道理,但多少也反映出“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凄然。后来有人略加改动,变为:“不明财主弃;多故病人疏。”用来讽刺庸医,意指医治的病人多有治不好而死去的,于是找他看病的人就少了。      文明之士评曰:将原来的对偶诗句只改动一字,再稍微变动句中文字的位置,便成了一副其妙无比的绝对,固然体现出我国汉字本身的独特魅力,但作者的文笔功夫也值得赞叹。相传乃清代名人纪晓岚所为,我以为可以相信!

 (十)纪晓岚的学问十分了得,为人又特别风趣。他擅长对联在宫中是出了名的,太监们都出难题难他,一日出上联让纪晓岚对,是为:“三元:解、会、状;”,不料纪马上对出了下联:“四季:夏、冬、秋。”大家问:四季为何没有“春”呀?纪晓岚回答说“你们太监还不明白么”?意指太监是阉官,一辈子没有春天。传说纪晓岚八岁时应童子试,主考官是一位登科才三年的青年才俊,出一上联叫纪对:“八岁儿童,岂有登科大志;”纪晓岚当即对出下联回击:“三年经历,料无报国雄心。”八面威风的大考官竟被小小的考生笑话了一番。又传,有一次,纪晓岚邀请一班文臣游北京著名的八大胡同,故意要难大家一难。便与刘师退商议,由刘口占一联,然后叫众人各对一句下联应和,对不上者罚酒三杯。刘依据当地是烟花柳巷之处说出一联后,由纪晓岚率先戏答,其余的人随后纷纷跟了上来,各显风采,倒也成就了后来传为美谈的一桩韵事。大家所作的联如下:刘师退联:因火成烟,若不撇去终是苦;水酉为酒,入能回头便成人。纪晓岚来得快,曰:舛木为桀,全无人道也称王。刘石庵紧紧追上一联为:女支为妓,情海无心自天青。戴东原随即和联,曰:采丝为彩,又加点缀便成文。董曲江不甘落后,和联曰:人言为信,倘无尚书乃小人。陈半江想了想,试答联曰:一大冷天,水无一点不成冰(古写为“氷”)妓女小如也凑热闹,作一联曰:少女为妙,大来无一不从夫。妓女嫦娥也想试试,做联曰:女卑为婢,女又何妨不称奴。原来规定漏壶滴100下都要交卷,可现在才滴了60多下,妓女小倩便也不慌不忙答上一联,曰:子女相好,人弗作恶便成佛。即便到了此刻,漏壶也才滴了71下。圆满结局,众人哈哈大笑,举杯庆贺。     文明之士评曰:纪晓岚果然乃奇才、怪才!有关他的联语故事颇多,此处的举例不过是“挂一漏万”罢了。第三例中的其他官员和几个妓女亦皆多才多艺、出口成章的人物,共同造就了一场美不胜收的盛会。众人 所作的联全部都是合字联,一联中的前后两句各合成一个字,后句的含意还与前句的意思相关,而且并不生涩,浑然一体,虽然因为乃即兴之作,个别的还需细加推敲,但仍然堪称佳品,值得品味。细细欣赏起来,便觉趣味无穷。

  (十一)乾嘉年间,广东才子宋湘因出身微贱,总是不能跻身名流。一次酒会,文人们以上联难他,曰:北雁南飞,遍地凤凰难下足;讥讽宋湘在凤凰成群之地只是一只雁。宋湘不动声色,背着人书就下联,搓成纸团置于碟下,扬长而去。大家以为上联很难,定是难住宋湘了,欲对,却对不出来,所以一搓。乃至打开纸团一看,是对好了的下联:东龙西跃,满江鱼鳖尽低头。将众人骂了一个痛快,这时一人便传诵出宋湘的另一副妙联。说是某日,宋湘与一友人出外,友人见到路上一个瘦弱农夫肩挑柴薪重担,说出一句上联:柴重人轻,轻担重;宋湘未加思索,随口对友人说:“你我在干什么呀?”“在行路嘛。”宋湘笑道:“对啦,下联就在这儿。”原来是:路长脚短,短量长。不知深浅、想难倒宋湘的友人不得不感到佩服。从这一次以后,同宋湘交往的人对他再也不敢造次了。     文明之士评曰:可笑世间之人,总是喜好“以貌取人”,或是看重其出身、家世、背景。殊不知,人的聪明才智,与这些并没有很直接的关系,即便有某种影响,也是微乎其微的。影响聪明才智主要的是,人的天赋与后天的学习及努力程度。这才是最重要的,往往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十二)据说,岭南之地传有一绝对,久久无人答出。此上联为:半边山,半段路,半溪流水半溪枯。一日,苏东坡来到该地,众人想看看苏大师是否能够答出难度如此大的对联,便千方百计地将他引到刻有绝对的石碑前面。苏东坡不必再问,明白这是在考自己,便上上下下看了看,自言自语似地说:“一块碑,只一行字,只一句上联?”说罢就一走了之。众人一看,心想,连大师也对不上呀!到了清代,著名才子李调元也来到此地,众人又请他试试,李调元一听介绍,说:“苏东坡早就对上了,还要我做什么?”原来苏东坡对的是:一块碑,一行字,一句成联一句虚。       文明之士评曰:苏东坡先生是何等聪明有才气的人物呀!小小对联又怎么能难倒他呢?只怪村人太不了解他了。若不是李调元一语道破“天机”,恐怕苏东坡的“受委屈”会一直延续下去,变成一桩“千古奇冤”。不过,李调元这一说,是否仅仅是其个人的理解?抑或是“英雄所见略同”的表现呢?恐怕又成为千古之谜了!

   (十三)清代,乾隆有一次经盘山去热河承德避暑,见盘山景致好,口出一联:上盘山,走盘路,盘桓数日;等着众大臣对出下联。可是这一“盘”却盘得有些古怪,一时半会怎么也对不上来。刘墉(刘罗锅)心想让大伙难上一会儿也好,便佯作不在意,相应不理。乾隆见上联难住了众大臣,很是舒心得意,说:“是难一点,答对不来,也罢,别为难了。”这时宰相刘墉忽然冒出来一句大话:“我试试吧。”“啊,你?”乾隆知道罗锅有几个心眼。“请问这儿到了什么地方?”刘墉明知故问。“热河呀。”有人提醒。“得,‘游热河,喝热酒,热闹一番’。中不?”皇帝一高兴,三杯热酒赏给了刘墉,说:“罗锅不错,上次下江南,那副戏台联也是你即兴对出的,是啵?”“对。万岁爷说那个也太文质彬彬了哩。”原来那戏台联是:搜律吕,点破炎凉世界(乾隆出对);借衣冠,描尽古今人情(刘墉答对)乾隆一笑,又信口拈来:三五人可作千军万马;然后望了望刘墉,看他怎生答对。谁知刘墉想也没想,像背书似地对上了:六七步走遍四海九州。乾隆抚髯大笑,惊服刘墉貌虽不扬,其才不俗。      文明之士评曰:又是一位纪晓岚式的知名历史人物。刘墉也是饱读诗书,才高八斗,亦同样风趣诙谐。看他与皇帝对句之快捷和水平便能得知,足可以同纪晓岚媲美,而且还显得更加稳重从容。不过,如若吹毛求疵的话,我以为第二副戏台联略欠工整。拟可把上联中的“可作”改为“指尽”,或把下联中的“走遍”改为“能显”。即:三五人可作千军万马;六七步能显四海九州。或:三五人指尽千军万马 ;六七步走遍四海九州。

  (十四)明代“十才子”之一的李梦阳,中了进士在江西为官时,得一很难对上的上联:孤雁渡口,顾影徘徊如得偶;虽久久思索,仍难对出自己满意的下联。一日工科给事中陆璨之弟陆采到江西来了,听说有个难对,便欣然应对:老翁照镜,鉴形仿佛似传神。一时传为佳话,李梦阳也特为此联设宴款待之。

      文明之士评曰:平凡人中常有不平凡之人。故古人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还有“百步之内,必有芳草”之说。所以世人一定不得戴着“有色眼镜”看人。

           十五)民国时某日,于右任与郭沫若同去重庆北碚拜访复旦大学校长吴南轩,同游北温泉。吴带了一个西瓜在途中解渴。于右任有鬼才,一则上联脱口而出:游北温泉,吃西瓜,南轩作东道主;郭沫若一听就知道是难他的,可一时却答对不出来,一路游着,一路想着,苦无所获。别看这“东南西北”,要想字字妙用,着实不易。后来车回市内,偶闻乘务员叫喊:“上清寺到了,要下车的请做好准备下车,”郭沫若柳暗花明,豁然开朗,找着了下联:到上清寺,快下车,右任向左转弯。于右任一笑,夸郭沫若是机灵鬼。       文明之士评曰:郭沫若先生这句下联确实来之不易,但也多亏他心有灵犀,难怪于右任先生说他是机灵鬼。而且该联做得也真的不错,既相当工整通畅,又紧扣此时此景,与于右任的上联相配,巧如天成。虽不过是一段文人轶事,但多有趣味,令人解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