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近代中国的母亲与她们的儿子

 youbam0619 2016-06-21
熊秉真曾在一篇文章里指出,“近代的中国母亲,正如其他传统社会的母亲一样,是美德与苦难的象征。这一点唯有她的亲生孩子最能理解”。确实,日夜操劳的母亲们不仅用实际行动向儿子展示了自己坚贞苦难的一生,而且常常用声音和眼泪来激励儿子刻苦读书。

根据不少晚晴近代的自传记录,许多儿子都充满感情地回忆了与母亲共同为生活奋斗的故事,而这些故事很少不带有悲惨的意味。但是,我们可以看到,这种分担生活艰辛的经历常常能够造就母子间特殊的亲密感,甚至牢不可破的强大连结。以至于中国历史上许多名人都曾公开宣称:他们在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时,首先遵循的就是母亲的意愿,例如明末的顾炎武、晚清的梁济、甚至后来的黄郛、郭沫若……透过这些人物的言论,我们不得不信,促使他们前进的驱动力就是他们那位处境艰难而矢志不移的母亲。

许多母亲毫不犹豫地对年幼的儿子倾诉她们生活中的挫折和个人悲苦,让儿子体认到他是唯一有责任带给母亲欢乐,并使母亲辛苦一生获得代价的人。然而,母亲的这些行为可能对儿子带来很多负面的影响和暗示。熊秉真提到,很多男人终生都在痛苦地思索其他已婚妇女的生活,是否就像他们挚爱的母亲一般辛苦。这既甜又苦、偶尔矛盾的母子关系因此成为人的发酵剂,在晚清与近代的中国,催化了一波波社会批评与知识、政治的剧变。


从其苦难母亲生命的反映,男性第一次了解到妇女所受的不公平对待,以及中国社会广泛存在的病态。一代又一代的儿子们都不能忘记他们那受苦受难的母亲,于是最终决定通过自己的言论、行动,把自己的个人感情公之于众,好让大家来思考:传统思想伦理道德让女性过得多么压抑。即使儿子可以百分之百的孝敬、忠诚于她,仍有许多母亲没有等到儿子成为"大人物"的那一天——许多母亲被贫病交加夺去了生命,还有的母亲因绝望而自杀。正如瞿秋白所言“正是他自己母亲的生命与死亡启发了他,在中国革命中引导他的心智与行动”。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长大后的儿子深深怀念母亲,并留给世人那么多赞美母亲的文字,以及声称自己的所有成就均来自母亲的教育和督导,都是有着深刻原因的。曾与母亲一同忍受过生活与社会的种种压力的儿子长大了,终于可以替母亲发声了——因为他深深明白,明明是作为独立个人的母亲,她一生的声音和行动却只存在于自己孩子那里,而被残酷的社会完全剥夺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