砚者,研也,可研墨使之濡也。 古砖为砚,于现代人而言,砚台可能已经陌生成了爷爷书架上的一块方石头,但于古代文人雅士却是化不开的情怀。 花不解语应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 我想这句话用在砚台上最适合不过,砚台本为石,一旦承载了墨,便成书画传达人的心意,自是可人。
砚台是中国汉族传统手工艺品之一,大约在仰韶文化时期已产生,初期均为石砚,此后不断发展,出现了多种材质。 隋唐是砚台发展的重要时期,因科举制度的诞生和完善,天下文人对砚台的需求量大大增多,端砚、歙砚、洮砚、红丝砚等优质砚材纷纷问世,澄泥砚也开始制作
宋代文化高度发达,文人的审美要求也相对提高。书写之余,鉴赏和收藏名砚成为文人的一大乐事。 宋代士人更重石砚,尤其推崇端砚、歙砚。除了注重石质外,还对砚的造型十分讲究,砚台开始从单一的文房用品发展为欣赏与使用相结合的艺术品。
洮河石兰亭集会圆砚 宋 明清时期制砚技术日渐成熟,工艺日趋精细。 文人在砚上镌诗、题铭之风大为盛行,因此砚台的艺术价值逐渐超越了其使用价值,收藏砚台也成了达官贵人附庸风雅的利器。
洮河砚、端砚、歙砚、澄泥砚合称中国四大名砚,也有人主张用红丝石砚代替澄泥砚,总之自唐以来,这五种砚便特具盛名,澄泥砚属陶外,其他四砚皆为石砚。 这五种砚台中又以端砚最为称著,所以今天我们首先了解一下端砚。 吴昌硕铭、沈石友藏填海补天铭端砚
“笔墨迹万重,点点雨下青松,扇叶挥毫,洗砚池躺在传说中;细腻端花砚头重,纸窗一帘幽梦,曲中弦停半堂风”,道尽了文房四宝的个中雅态。 其中“细腻端花砚头重”写的便是四大名砚之首——端砚。 端砚是用产于广东省肇庆端溪北岭一带的端石琢制而成,尤以老坑、麻子坑和宋坑三地之砚石为最佳。肇庆古称端州,故名之。端砚以石质坚实、润滑、细腻、娇嫩而驰名于世,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 端石“叩之不响、磨之无声、刚而不脆、柔而不滑、贮水不耗、发墨利笔”,“久用锋芒不退”,石色以紫端为主,还有绿端、白端,唐代诗人李贺赞曰“踏天磨刀割紫云”。 用端砚研墨不滞,发墨快,研出之墨汁细滑,书写流畅不损毫,字迹颜色经久不变,端砚若佳,无论是酷暑还是严冬,用手按其砚心,砚心湛蓝墨绿,水气久久不干,故古人有"呵气研墨"之说。
端砚古时已很名贵,更因产砚几大名坑石材枯竭封坑,砚材资源越来越少而越来越名贵。2006年“端砚制作技艺”入选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端砚的制作过程十分复杂,主要有采石、选料制璞、设计、雕刻、配盒、打磨、上蜡等工序。 端石大多不抗震,所以一直以来端砚生产的各个环节均为手工制作。 端砚有着精美独特的图案和变化多端的构图方式,它融合了历史、文学、绘画、书画、雕刻等艺术,以自然与工艺相结合的美和凝聚在其身上的丰富内涵而充满魅力。 三狮戏球端砚 清
柏叶端砚 清 古人爱砚,更以砚观人,苏轼曾云“平生以文为业,砚为田”,砚台除了实用价值与欣赏价值外,更蕴含着深厚的人文精神。 如今国人已久不用毛笔,更遑论熟悉砚台了,文房四宝中笔、墨、纸都有适应现代人的衍变,唯有砚台一失去存在的文化情境。 文化以及文化产物,需要给予人的情感,以致升华,或许我们不仅要呼吁砚文化的复兴,更要呼吁传统文化的复兴,才能参透砚中学问。 古 砖为砚,文人雅士化不开的情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