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扶正培本法?在肿瘤治疗中有哪些应用呢?

 何工hsc 2016-06-21

祖国医学认为:恶性肿瘤是全身性疾病在局部的表现。中医对肿瘤的认识重视整体观念以及人体正邪的消长。《内经》中提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因其衰而彰之”。《医宗必读》记载:“积之成也,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张景岳进一步明确论述:“凡脾肾不足及虚弱失调之人,皆有积聚之病”。因此,中医认为正气内虚是肿瘤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

扶正培本法是肿瘤综合治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合理安排,配合其他治疗手段(如手术,放、化疗、基因治疗等),能够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具体说来,应当根据病人病情进展、机体邪正消长状态,采取不同的阶段性的治疗策略:当患者初诊邪盛时,应尽可能的采用手术,放、化疗治疗以打击和消灭肿瘤(攻邪为主),同时要注意保护正气(辅之以扶正培本治疗);待肿瘤负荷大大降低后,即将治疗重点转以扶正培本为主,最大限度的促进造血机能和免疫功能的恢复(重建正气);经过免疫功能和骨髓功能的重建,必要时还可转入以打击肿瘤为主的第三阶段,巩固疗效,尽可能的清除潜在体内的残存癌细胞;以后再进入长期扶正培本为主的治疗,预防肿瘤复发转移或在保持瘤体稳定的前提下使患者获得较高的生活质量和较长的生存时间。这种将中医扶正与现代医学手段结合起来的方法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肿瘤综合治疗模式,广泛应用于临床,收到很好的效果。

1扶正培本与手术相结合

(1)术前调理,保证手术顺利进行

手术是肿瘤治疗的主要方法,术前病人机体内部常常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阴阳失衡状态。如水电解质紊乱、营养不良、贫血、炎症、精神恐惧而出现阴虚或阳虚证候,这些会降低病人机体的耐受力和抗癌力,此时若进行手术,术中易出血或血压下降,术后并发症较多,恢复也较慢,如果在术前1-2周配合应用扶正培本药物,可以调理患者脏腑功能和气血、阴阳,使机体保持“阴平阳秘”的状态,不但有利于保证手术顺利进行,术后并发症也较小。

(2)术后促进恢复,防治并发症

由于手术损伤往往造成身体脏器功能紊乱,特别是胃肠功能失调;免疫能力下降;伤口愈合困难以及并发症。依据中医辨证,常用常用的扶正培本法包括:

益气固表:适用于术后患者出现气短、乏力、汗出、恶风等气虚卫表不固证候。

养阴生津:适用于手术失血过多伤及阴液,以致胃阴大亏,口咽干燥、舌红少津、脉细数。

健脾和胃:适用于术后脾胃不和,胃肠功能紊乱,纳差、腹胀、便秘。

益气解毒:适用于术后伤口难以愈合者。

2扶正培本与化疗相结合

化学药物治疗是肿瘤治疗的重要手段。由于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人体往往产生具有不同程度化疗反应,主要表现为:骨髓抑制导致白细胞、血小板下降及贫血;消化道反应(如纳呆食少、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以及影响心、肝、肾功能。

中医学认为:化疗药物损伤人体气血津液、导致脏腑功能紊乱造成。扶正培本能够减少化疗的毒副作用,减轻症状,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提高化疗通过率,对某些化疗药物还有增敏作用。特别是在治疗化疗引起的血象下降时,不仅效果明显,而且能够克服西药生血药引起的血象不稳。

(1)治疗化疗引起的血象下降

对于化疗引起的骨髓抑制,血象下降、血小板减少,中医多认为是气血两虚,脾肾亏损,治以益气生血,健脾补肾。

(2)治疗化疗引起的消化道反应

对于化疗引起的纳呆食少、脘痞胀满、嗳气泛酸、恶心呕吐以及食后益甚、便溏腹泻、苔薄白腻或薄黄、脉细滑或细弦等,中医多辨证为脾胃不和,治以健脾理气和胃。朴炳奎认为投以益气健脾和胃中药,如人参党参、白术、山药、黄芪、淡竹茹,焦三仙,木香、砂仁、法半夏、陈皮等可治疗恶心、呕吐、腹胀、食欲减退等症状。

(3)治疗化疗引起的多脏器功能损伤

很多化疗药物对心、肝、肾功能有一定损伤,中医应用扶正培本方法,治以补血养心,有效预防心功能损伤。治以滋补肝肾,可以治疗肝肾功能损害。

3扶正培本与放射治疗相结合

放射治疗对机体常有不同程度的耗气伤阴,甚则损及津液脏腑。临床表现为胃脘不适,倦怠乏力,纳呆食少,脘胀不适、恶心欲吐、口干喜冷饮,心烦,小便黄赤,大便干结,舌红或暗红,苔黄,脉弦、滑、数。中医认为这是热毒内盛,津液受损、气血不和、脾胃失调,肝肾亏损。

总之,大量的临床实践显示扶正培本是中医药治疗肿瘤的最主要优势,并已贯穿于肿瘤治疗的始终。我们有理由相信,对扶正培本法治疗肿瘤的研究在二十一世纪将更上一层楼,为造福人类,战胜癌魔做出更大的贡献。

肿瘤患者交流群:48639554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