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管理新思维】让创新思维在共享经济中迸发力量|耿人健作品

 悟文汇粹 2016-06-21


新思维,新实践,参透管理智慧!



今天我的微课内容有两方面,第一,我们来谈谈共享经济和企业创新;第二,我们来看看企业层面,如何捕捉共享经济的红利。也就是说,我们先来谈谈“是什么”和“为什么”,然后再来看看“怎么办”。


一、 到底什么是共享经济与企业创新

 

1、把共享经济说简单


“共享经济”的英文是Share Economy,这个词已经炒得很热了。为了说明它的含义,我来讲个笑话:话说有夫妻二人住酒店,第二天结账,丈夫发现帐单上莫名其妙多了一个项目,叫空气净化150元。丈夫心想,我没有使用啊,怎么收我150块,于是他就找服务生去理论。服务生说,这个空气净化的设备我们投资了不少钱,你没有使用,这是你的问题啊。

 

这个丈夫也很机智,他马上对服务生讲:“不对,你得退我800元,因为你跟我妻子昨晚共度良宵了!”服务生脸涨得通红,说,我,我没有啊。“怎么没有,昨晚我妻子打扮得漂漂亮亮,她就在那里,没有使用是你的问题呀。”

 

当然,这是个笑话,不一定完全适用于共享经济的情境。但它的确道出了非常有意思的概念。什么是共享经济?就是把原来闲置的或低效使用的资源变废为宝,变弃为用或整合使用,以达到共享共荣的目的。

 

仔细想想,这种商业模式的本质是什么?突破了时空限制,在更大的陌生人群中实现共享。共享经济有五个要素,分别是闲置资源、使用权、连接、信息和流动性,这些缺一不可。但万变不离其宗,目标无非是为了更加公平地享有社会资源,让需求方、供给方和共享经济平台共同获得经济红利。

 



2、企业创新出了什么问题


说完了共享经济,我再来谈谈企业创新。企业创新出了什么问题?课前互动的时候,给每个群里发了10道测试题目。刚刚我看了一下,完全答对者凤毛麟角。正确答案是1-6错,789对,10视情况而定。

 

如果要问企业创新出了什么问题,先得看看传统的教育出了什么问题。我认为,题海战术与标准答案,抹杀了人的创造性,禁锢了人的思维。

 

新思维社群认为,创新不仅要有新的东西,还要带来价值,成功地用于商业实践。当一个新的构想在实验室被证实可行的时候,工程师称之为发明,而只有当它能够以适当的规模和切合实际的成本,稳定地加以重复生产的时候,我们才能称之为创新。

 



190312月莱特兄弟发明了简陋的飞行器,到真正投入商业应用花了多长时间呢?事实上,麦道公司于1935年才推出DC-3,这是第一架在经济上满足了商业航空、在科学上证实了空气动力理论的飞机。30多年中,无数的商用飞机实验都失败了,早一年推出的波音247,因为少了摆动副翼,起飞和着陆都不稳定。你敢坐吗?!

 



把共享和创新联系在一起,我再给大家举几个例子。刚刚这张图,是有四张图片拼起来的。左上角是西雅图,是吃大螃蟹的好地方,背景是双层的高速公路。大学里读书的时候,我们的英语老师说,高速公路修建占地很厉害,能不能搞双层的?我们听了都哈哈大笑,觉得这怎么可能?然而,在西雅图,这个看似笑话的东西,在今天变成了现实。

 

左下角这张图,是两年前,我去日本,在酒店里看到这样一个节水型抽水马桶,洗手之后再冲厕所。右下角我去俄罗斯出差时拍的,利用两条简单的滑轨,省去了建残疾人坡道的费用。右上角这张图,是我今年去的北极。爱斯基摩人怎么在冰层十几米的水下捕鱼?他们的方法很独特,用特殊的工具凿孔,用小鱼做鱼饵,前一天把鱼线顺着小孔垂下去,用厚厚的雪把地上的部分掩埋得结结实实,防止冻上,第二天往往可以钓上来几十公斤的大鱼。

 

在当地天寒地冻、食物匮乏的情况下,默认的规矩是不可以去拿别人钓的鱼,除非一种情况,就是一个人饿得快不行了,才可以随意取用他人的胜利果实。这就是爱斯基摩人,他们用自己的规矩制定着共享的原则。


3、共享经济带来商业模式创新

 

新思维社群认为,林林总总的所谓各类商业模式,本质上来看,可以归为三类:即产品式、服务式和平台式,分别是以产品为导向,以客户服务为导向,和以共享经济、资源整合为导向。

 

到此为止,我们微课的第一部分就讲完了。那你可能会问,作为一个传统意义上的企业,我们怎样才能获取共享经济的红利呢?


2、企业层面,如何捕捉共享经济的红利?

 

在谈了“是什么”和“为什么”之后,我们再来看看“怎么办”。从这张图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是一个系统化的流程。总共四步:系统绘制生态链;情境访谈挖痛点;价值定位说卖点;增值增效是关键。如果用十六个字来说明,就是“生态·共创·分享·增值”。

 

回顾我自己过去20多年的经历,我主要是抓企业的战略,投资和管理咨询,从早期在罗兰贝格谋职,从独立第三方的角度给别人出谋划策,到回到跨国公司企业内部,具体地负责企业销售投资和战略发展方向。

 

后来我发现,其实在企业内部做这项工作更加不容易。不仅仅要出主意,而且要落地实施。外部咨询公司可以拍屁股走人,但是在企业内部你如果做得不好,业务部门不会再给你活干呀。我从自己这二十年多年的实践,结合海尔、小米、雀巢、阿赛洛米塔尔和贝卡尔特等公司的做法,萃取他们成功的经验,在我的咨询实践中加以应用。

 

接下来,我简要地谈谈企业层面如何捕捉共享经济的红利。我着重强调这16个字:“生态·共创·分享·增值”。

 

第一步,生态:系统绘制生态链

 



什么叫系统绘制生态链,它指的是用系统的方法而不是闭门造车的方法,用生态链思维考虑问题,强调各方平等参与,重视用户同时也要聆听各方的声音。


我举个例子,大家就清楚了:这是我们在线下工作坊时,在一个两整天的培训课程中,和学员一起共创,一同绘制的一张图:



 

用高屋建瓴的战略思维、完善的系统思维和缜密的逻辑思维来定义商业生态链系统的价值链主链条、分支系统以及周边环节,不可忽视任何的一个环节。

 

第二步,共创:情境访谈挖痛点

 



怎样共创?换位思考,了解对方在乎什么,痛点又是什么。也就是什么让客户觉得不方便、不舒服,乃至什么问题困扰客户睡不着觉,然后针对客户的痛点调整自己的服务。这里的着力点,在于搞清楚我们怎么做才能让各个利益相关者活得更好,得到更多实惠和利益。这个过程中,一定要强化客户体验和实验,重视收集各个环节的利益相关者的反馈。


通常我们会访谈三类人:带头使用者;特殊需求的顾客;非顾客(就是无论如何也不买你的产品的人)。痛点在这里是一个代名词,不仅仅是痛点本身,还有痒点和兴奋点。目标是击中“痛点”,由“痛”变“痛快”;挠到“痒点”,让对方更加开心;扩大“兴奋点”,让别人为之一振的事情要多做。

 

第三步,分享:价值定位说卖点


什么叫卖点?又叫独特的价值定位,也就是说明白你给生态链系统中的客户和利益相关者提供了什么价值:你给他们带来的好处?他为什么要从你这儿买而不是从你的竞争对手买?为什么你的方案能够解决客户的问题或者改善他们的状况?你怎样帮助他们达到目标?



E= 去除,R= 降低;R= 提高;C=创造;K=保持。访谈的时候,我们的重心是思考,我怎么办,才能让你的利润翻倍,这是一个集思广益的过程;回到办公室,我们面临一本本笔记,我们需要冥思苦想,问自己:“我们到底要怎么办,配合别人,才能让我们自己赚的钱翻倍?翻几十倍?”

 

我们需要把利益相关者,对于产品和方案提出的要求进行细分,按照重要性递减的顺序进行排序。目的是看看客户在意的东西,你是不是做了很重视的安排。


第四步,增值:增值增效是关键


最后,我们来谈谈今天微课的最后一点,增值,也就是增值增效是关键。

 



这个模型告诉我们怎样给目标用户带来价值。说得直白一些,就是如何做一个多快好省的产品,比你的对标竞争对手更加厉害。

 

今天微课地最后,让我们来回顾一下,在共享经济的大背景下,学会把生态·共创·分享·增值这种系统化的思维方式重新塑造商业模式,在不同的维度和层面上实现更大的规模效益,这样,企业才能活得了、活得好和活得久,才能做到基业长青。


文章来源:以上内容摘自耿人健老师于2016年6月16日10万人微课《创新思维与共享经济》,转载请联系微信号 gengroger授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