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夏至一阴生

 huihuimeng 2016-06-21

 

 夏  至

xia  zhi

中国古代将夏至分为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麋与鹿虽属同科,但古人认为,二者一属阴一属阳。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属阳。夏至日阴气生而阳气始衰,所以阳性的鹿角便开始脱落。而麋因属阴,所以在冬至日角才脱落;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后因感阴气之生便鼓翼而鸣;半夏是一种喜阴的药草,因在仲夏的沼泽地或水田中出生所以得名。由此可见,在炎热的仲夏,一些喜阴的生物开始出现,而阳性的生物却开始衰退了。

 

夏至欲宜节,冬至欲宜绝。因为二至为阴阳消长之际,最宜将护调摄,保养精气,稍有不慎,不是损阴,即是伤阳。夏至以后,欲未交立秋,先有初伏、中伏,而阳已先降。造化之道,唯恐阳气不降。因阳性本升,所难得者,阳之降也。所以内经曰:夫虚者,阳气出也。夫实者,阳气入也,阳升则出,阳降则入。 

养阳好时机

 夏至一阴生,其气均微,如草木荫生,易于伤伐。所以,《易经》说:“至日闭关。”夏日炎热,腠理开泄,易受风寒湿邪侵袭,睡眠时不宜扇类送风,有空调的房间,室内外温差不宜过大,更不宜夜晚露宿。

春夏养阳,越是到夏至,越要重视养阳。养阳的本意是养内虚之阳,因此,既可饮食温补阳气,亦可用汤药,或者艾灸,都可扶助内阳。趁阳排寒,顺势祛邪,“使气得泄”,今起慎饮寒凉,多用艾灸(关元、中脘、足三里),食可温补(夏吃姜);阳虚者亦可于夏至前后施灸,能改善体质;

 

防暑降温

 

 运 动   减少户外活动,增加解暑降温食物;运动最好选择在清晨或傍晚天气较凉爽时进行,不宜做过分剧烈的活动。在运动锻炼过程中,出汗过多时,可适当饮用淡盐开水或绿豆盐水汤,切不可饮用大量凉开水,更不能立即用冷水冲头、淋浴,否则会引起寒湿痹证、黄汗等多种疾病。

饮 食  夏季气候炎热,人的消化功能相对较弱,因此,饮食宜清淡不宜肥甘厚味,要多食杂粮以寒其体,不可过食热性食物,以免助热;冷食瓜果当适可而止,不可过食,以免损伤脾胃;厚味肥腻之品宜少勿多,以免化热生风,激发疔疮之疾。

从阴阳学角度看,夏月伏阴在内,饮食不可过寒。心旺肾衰,即外热内寒之意,因其外热内寒,故冷食不宜多吃,少则犹可,贪多定会寒伤脾胃,令人吐泻。西瓜、绿豆汤、乌梅小豆汤,虽为解渴消暑之佳品,但不宜冰镇食之。

夏季炎热,“暑易伤气”若汗泄太过,令人头昏胸闷,心悸口渴,恶心甚至昏迷。每日温水洗澡也是值得提倡的健身措施。


 

节气病

 

盛夏,大多数人会有乏力以及头痛头晕的症状。心脑血管病人、泌尿系统病人,在此节气里应该注意加强身体保健

    腹泻:冷食多造成腹泻。若是寒性,则艾灸神阙穴;若是热性,则用马齿苋煮水频饮;

  空调病:空调房时间过长,不运动,少汗出,当从感受风寒施治,可饮热姜汤;或用淡豆豉15g 大葱白三根,共水煮,水开后5分钟关火,频服代茶饮,第二天症状就会消失。

 暑湿证:一般不会出现高热,仅有低热,常伴有头痛、身体酸懒、倦怠乏力等症状,出汗而热不退,口干却不想喝水,有些还会出现呕吐或腹泻等症状。

可用藿香正气水或香薷饮(香薷10克,白扁豆、厚朴各5克)散寒祛湿来解除。

 

读 诗 词 ,静养心

 

竹枝词  唐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岸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夏至日作  唐  权德舆
  璿枢无停运,四序相错行。
  寄言赫曦景,今日一阴生。

 

夏至避暑北池    唐 韦应物
  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
  未及施政教,所忧变炎凉。
  公门日多暇,是月农稍忙。
  高居念田里,苦热安可当。
  亭午息群物,独游爱方塘。
  门闭阴寂寂,城高树苍苍。
  绿筠尚含粉,圆荷始散芳。
  于焉洒烦抱,可以对华觞。


 

 和梦得夏至忆苏州呈卢宾客  唐 白居易
  忆在苏州日,常谙夏至筵。
  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鹅鲜。
  水国多台榭,吴风尚管弦。
  每家皆有酒,无处不过船。
  交印君相次,褰帷我在前。
  此乡俱老矣,东望共依然。
  洛下麦秋月,江南梅雨天。
  齐云楼上事,已上十三年。

 

夏至日与太学同舍会葆真二首  宋 陈与义
  明波影千柳,绀屋朝万荷。
  物新感节移,意定觉景多。
  游鱼聚亭影,镜面散微涡。
  江湖岂在远,所欠雨一蓑。
  忽看带箭禽,三叹无奈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