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 至 xia zhi 中国古代将夏至分为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麋与鹿虽属同科,但古人认为,二者一属阴一属阳。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属阳。夏至日阴气生而阳气始衰,所以阳性的鹿角便开始脱落。而麋因属阴,所以在冬至日角才脱落;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后因感阴气之生便鼓翼而鸣;半夏是一种喜阴的药草,因在仲夏的沼泽地或水田中出生所以得名。由此可见,在炎热的仲夏,一些喜阴的生物开始出现,而阳性的生物却开始衰退了。 夏至欲宜节,冬至欲宜绝。因为二至为阴阳消长之际,最宜将护调摄,保养精气,稍有不慎,不是损阴,即是伤阳。夏至以后,欲未交立秋,先有初伏、中伏,而阳已先降。造化之道,唯恐阳气不降。因阳性本升,所难得者,阳之降也。所以内经曰:夫虚者,阳气出也。夫实者,阳气入也,阳升则出,阳降则入。 夏至一阴生,其气均微,如草木荫生,易于伤伐。所以,《易经》说:“至日闭关。”夏日炎热,腠理开泄,易受风寒湿邪侵袭,睡眠时不宜扇类送风,有空调的房间,室内外温差不宜过大,更不宜夜晚露宿。 春夏养阳,越是到夏至,越要重视养阳。养阳的本意是养内虚之阳,因此,既可饮食温补阳气,亦可用汤药,或者艾灸,都可扶助内阳。趁阳排寒,顺势祛邪,“使气得泄”,今起慎饮寒凉,多用艾灸(关元、中脘、足三里),食可温补(夏吃姜);阳虚者亦可于夏至前后施灸,能改善体质;
从阴阳学角度看,夏月伏阴在内,饮食不可过寒。心旺肾衰,即外热内寒之意,因其外热内寒,故冷食不宜多吃,少则犹可,贪多定会寒伤脾胃,令人吐泻。西瓜、绿豆汤、乌梅小豆汤,虽为解渴消暑之佳品,但不宜冰镇食之。 夏季炎热,“暑易伤气”若汗泄太过,令人头昏胸闷,心悸口渴,恶心甚至昏迷。每日温水洗澡也是值得提倡的健身措施。
盛夏,大多数人会有乏力以及头痛头晕的症状。心脑血管病人、泌尿系统病人,在此节气里应该注意加强身体保健。
可用藿香正气水或香薷饮(香薷10克,白扁豆、厚朴各5克)散寒祛湿来解除。
读 诗 词 ,静养心
竹枝词 唐 刘禹锡
夏至日作 唐 权德舆
夏至避暑北池 唐 韦应物
和梦得夏至忆苏州呈卢宾客 唐 白居易
夏至日与太学同舍会葆真二首 宋 陈与义 |
|
来自: huihuimeng > 《养生节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