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国共开始合作抗日的那一年,位于上海的圣玛莉亚女校校刊《凤藻》上发表了一篇学生文章,题曰:《论卡通画之前途》。文章说,当下的世界,没有一个爱看电影的人不知道《米老鼠》。“如果电影是文学的小妹妹,那么卡通便是20世纪女神新赐予文艺的另一个玉雪可爱的小妹妹了。” 此文的作者,便是日后写成《色戒》等作品的民国奇女子张爱玲。 但这篇文章,不是说张爱玲,却是说迪士尼。眼下,迪士尼已在上海开张,无数人拿着百元大钞要去吃园子里的昂贵食物。哈哈,司马就说说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迪士尼初登上海滩的一些趣事吧! 最早向国人介绍米老鼠的,大概就是一份上海当时颇著名的娱乐画报《良友》。1932年的第一个月,该报便用整版图文介绍了米老鼠,甚至还用迪士尼的卡通群星做了自己的一份杂志封面。 1936年,米老鼠图书进入中国,由中华书局出版的《米老鼠漂流记》,或许便是当时的首部。随即,在1938年6月,迪士尼第一部动画长片《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便在大上海大戏院上映,随即便成为年度最卖座的电影。据说,该片创下上海当年的票房冠军,票房居高不下,单是大上海大戏院一家便有3万余人观看,最高纪录则是丽都大戏院,观影人数高达5万余人。票价一度也从3元升至8元,要知道——当时工薪阶层的平均月薪仅14元。可想而知,大部分工人家的孩子是无缘去看如此昂贵的电影。 到此时,就连沪上的文学大师林语堂也惹不住出来写了三篇关于米老鼠的文章,其中刊载于上海《论语》杂志上一篇,题目便是《论米老鼠》。 而上海的本土明星,也纷纷拿米老鼠来为自己作势。譬如曾在《渔光曲》中饰演“小猫”角色的王人美,便在漫画中与米老鼠同台,画面上米老鼠为王人美献上鲜鱼一尾,而文字便是:“米老鼠巴结我们的野猫——王人美”。
而随后,米奇坐上黄包车、米妮穿旗袍,而唐老鸭则大闹火焰山,西方的迪士尼形象开始与中国的本土故事相结合。某种程度上,也带动了中国卡通的发展,一个叫做“万氏兄弟”的传奇便开始铸就。1936年,《竞乐画报》已经把万古蟾叫做“中国的迪士尼”。而美国的《体育画报》则说,中国的万氏兄弟正制作属于他们的“米老鼠”。 那么,究竟中国的米老鼠是什么呢?答案在1941年揭晓,那便是中国第一部、世界第四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中国人终于也迎来了自己的卡通时代! |
|
来自: 寒器 > 《年代、人物、事件、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