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风月无边 | 柳晓康

 朽木花开 2016-06-21

点击上方蓝色字体↑↑↑一键关注!

《凤凰画馆》第十一辑 怡然自得辑

名家推介系列 | 柳晓康

风月无边 | 柳晓康

风月无边属闲人

——柳晓康访谈

记者:张千里

张千里(以下简称张):看您的简历,出生于永康,长于成都和安吉,永康是祖籍吗?成都生活了多少年?何时又到安吉?

柳晓康(以下简称柳):是的,我出生在永康,因我父亲是永康人,当时在成都部队服役,母亲也在成都工作。我外婆家在安吉,所以我小时候是成都、安吉两地生活。记忆中,我小学一到四年级在成都龙舟路小学读书,后来就转到安吉外婆家来了。

张:古有宝牧斋,今有上海唐存才的步黟堂,您别暑归牧簃,也与黄牧甫有关系吗?

柳:我的归牧簃斋号是先师郑德涵先生起的,当时他说,我的篆刻风格学黄牧甫,簃字是指楼阁旁边的小屋,归指放牧归来,在小屋里静心学习,现在又署梅溪精舍,梅溪是安吉一个地名,我的少年及青年时期都居住在梅溪,并在那读了初中、高中,现在居住杭州,也是一种怀念吧!

张:食古居也是您的斋号,其意何在?

柳:食古居是我在刚学习书法篆刻时用的斋号,当时在上海,得到钱君匋、程十发、吴青霞、吴长邺等一批大家的指点,吴青霞先生为我题写“食古能化”,程十发先生为我题写了“食古居”。

风月无边 | 柳晓康

张:您长期工作、生活于安吉,能展开聊聊吗?

柳:我父亲从部队转业回来分配到安吉梅溪电厂,我们全家都来到安吉。我高中毕业后去参军,部队回来到梅溪电厂工作,后调到天荒坪抽水蓄能电站工作至今。对安吉的感情是很深的,永康是我的祖籍,但安吉是我生活了很多年的地方,在安吉最大的收获是遇到了恩师郑德涵先生,他是章太炎先生在苏州和上海办学时最年轻的学生。恩师的教导让我受益终生:“学艺先做人”,人做好了,艺术也会进步。

张:很多印社都像睡眠状的火山一样,只有牌子没有活动。但昌硕印社却颇为活跃,作为社长,对民间印社有何想法?上次拜访您,知道昌硕印社不仅仅是安吉甚至湖州的地方社团,很多副社长都是外地的知名篆刻家。这是开放办社的思想吗?

柳:昌硕印社成立26周年了,当时在安吉成立时,洪亮是社长,我是副社长兼秘书长,还有一位副社长是周小羽,当时我们就出过小报《篆刻艺术》,后因洪亮去北京,我到杭州,慢慢地活动就少了。去年正值吴昌硕诞辰170周年,在很多同仁的支持下,昌硕印社换届。由我担任社长,经印社全体同仁集体议定办社宗旨:昌硕印社立足安吉,面向全国。我们印社聘了几位西泠印社社员担任副社长,举行了“缶庐风——纪念吴昌硕先生诞辰170周年全国篆刻名家作品邀请展”并出版作品集,同时召开“吴昌硕印风对当代印坛的影响”研讨会。

今年印社同仁合刻一部《安且吉兮——安吉名胜古迹印谱》,并准备出版社刊《昌硕印社》。一个印社一定要有活动才有凝聚力和影响力。我们印社决定每年搞一次活动,并开展公益篆刻培训。

风月无边 | 柳晓康

张:印社需要活动基地,也需要活动经费,这两块,如何解决并且做得有声有色?

柳:印社活动基地和办公场所得到了安吉县领导的大力支持,我们有固定的办公场所,就设在吴昌硕纪念馆内,朱关田老师亲自为我们印社题写社名——昌硕印社,经费来源主要是企业赞助,我们用自己的作品去为企业服务。另外也可以把印社的活动和政府的活动联系在一起。

张:您的老师郑德涵先生诗、书、画俱佳,能略作介绍吗?

柳:我的恩师郑德涵先生,虽然已经仙逝16周年了,但他对我的教导永记心中,恩师出身浙江平阳世家,其父汝漳公,早年留学日本,攻读法政,返浙江后,历任司法诸职,以清廉、谨慎著称。工余唯读书,擅韵语,有《抱一庐诗存》行世。恩师幼秉庭训,即耽于吟哦。后又去苏州国学讲习会成为国学大师章太炎的学生。该会后迁于上海,更名为太炎文学院。恩师是里面最年轻一个,章夫人汤国梨对他关怀备至,似同子侄。后来又跟从词学大师龙榆生学习词学。恩师一生不慕名利,上海师大及浙江美院之主者知其学,曾多次敦请往教古文、诗词。终因当地挽留而未果。恩师也泰然处之。恩师书法“诸体皆工而以篆书为最纯。楷书擅弘一之写经体,对之令人如见菩提,尘虑尽涤。”“郑德涵之山水每作云山万里,烟霞千重,或深山寂寂,嘉木独秀,或溪桥茅舍,隐士所居;或江渚重柳,渔舟唱晚。诸景并呈,令人目不暇接。眉宇之间,偶见黄宾虹痕迹。郑君题中,亦每及之。若论笔墨之精妙,如以焦墨散点以增山石皴法之神采,以骨法用笔以增松柳之雄姿,以层次不同之淡墨作为全篇之过渡等,皆可见其用心之处。余尤喜其每于沉郁之山色中,布出一片亮景。”(选自林乾良《郑德涵书画作品选·序》)恩师除了书画之外,还有做人的品格,在安吉当地是家喻户晓。

风月无边 | 柳晓康

张:作为浙江省青年书协的副主席、秘书长,多年来您做了大量工作,在成绩面前却甘于幕后,令人佩服。您总是努力做好每一件事情,办好每一次活动,却不计较得失。作为曾经的理事,我对您表示敬佩。青年书协也需要发展,谈谈您的思路?

柳:我在浙江省青年书法家协会工作了三届,主要配合汪永江主席工作,15年来,酸甜苦辣。青年书协工作是普及加提高,每年都有活动,我们浙江省青年书协策划的“经典与当代书风——全国获奖书家提名展”“经典与当代印风——全国青年篆刻家邀请展”,浙江省连续二年一届的青年选拔赛,连续三届的青年电视书法大赛,还有新苗奖等等。在全国书坛还是有非常大的影响,我们浙江省的青年选拔赛,邀请外省评委共同评审,我们还是首开先河。当一个领导就要有担当、付出,其实在做每一件事时你都会学到很多东西。我在单位以前负责接待,参加了很多大型重要接待工作,这对我来说,也学习了很多东西,也可以拿来用到青年书协的一些大型活动当中,连续几年带领中国青年书法家代表团出访韩国与韩国的书家交流。15年真快,今年马上就要换届,我因为超龄要离开青年书协了,真有点舍不得,青年书协工作就是要有朝气,要敢打敢拼,团结全省青年书法爱好者,多搞活动多发现青年才俊。青年书协也是一个锻炼人的地方。

张:近年读黄牧甫印谱,其“臣光印”一印边款中说:“汉人印章无美不备,虽剥蚀不能掩其秀媚,若徒以破烂求之,是不异于戴盆望天也”。真印人心得也。您浸淫牧甫多年,一定赞同这样的美学思想?

柳:是的,汉人当初刻印也不是以破烂求之,也是以美为宗旨,在实用的同时追求美。

风月无边 | 柳晓康

张:黄牧甫之所以成为黄牧甫,很重要的一点在于其博采众长,学古能化,可否这样理解?

柳:一个篆刻家他必须要博采众长,学古能化。不然他成为不了一个篆刻家,黄牧甫早年师承邓石如、陈曼生、吴让之、赵之谦,尤其受吴让之影响最深。“印外求印”是黄牧甫篆刻的重要特点。不拘泥于表面形式的拟古,而是还古以本来面目,直追古印光洁妍美之姿,是黄牧甫篆刻艺术表现上的重要特征。他不但做到“印外求印”,如三代吉金,两汉刻石,权量镜铭,泉布古陶,他都能吸取到自己的作品中来。

张:前贤评黄牧甫印艺有“无意求工然亦无纵肆习气,尤觉可爱”句,今人学牧甫,很多作者一味求工,僵而无生气。似有与电脑pk的现象。请见谅,借用一句网络流行语:元芳,你怎么看?您书印俱佳,自然深谙“印从书出”之理,但据我所见,当今一些篆刻家根本不习书或不会作书,让人纠结。以您的体验,忠告一二?

柳:哈哈,这个怎么说,可能是每个人从黄牧甫处吸取的不一样吧,就像每个人的审美都不一样。其实要成为一个成功的篆刻家,它的前提必须是一个书法家。古往今来,吴昌硕、齐白石、邓石如、赵之谦包括黄牧甫等等。篆书一定要写好,篆书写好了,对刻印帮助非常大,你可以了解到笔意,包括线条的质感。我们要求书法、篆刻中的线条都是有生命的,有血、有肉、有骨头的。

张:您作为浙江省甲骨文学会副秘书长和中国美术学院古文字书法创作研究中心研究员,自然对甲金篆隶深有心得。观您的书作,典雅、流丽、洒脱,请谈谈您书法创作的美学追求?

柳:对于甲骨文书法,我也是得益于我的恩师郑德涵,我只不过将甲骨文中的方笔写成圆笔,因为我是在用毛笔表现甲骨文书法艺术,并不是死搬硬套甲骨文文字,对吗?

风月无边 | 柳晓康

张:古贤云:胸中有书,眼底无物,笔墨另有一种别致,是为逸品。您以为然否?

柳:逸品是指艺术达到超众脱俗的境界。这真是胸中有书,眼底无物,这境界是何等之高啊!达到这种境界是我梦寐以求的,哈哈……

张:古人论书,多将人品书品捆于一起。沈启南论画云:人品不高,落墨无法,治印亦然。多年来,您参加了许多公益活动,不取分文,在当今商品社会,物欲横流,大为不易。您的体会?

柳:我个人认为,人品艺品是相联系的,一个艺术家首先要有正能量,艺术是来自社会,要回报社会,恩师在世时,时常教导我们,学艺先学做人。我参加过很多公益活动,包括杭州市残联组织的公益活动等等。去年还被杭州市残联艺术家协会评为爱心大使,还参加西泠印社“印之爱”支教活动等等。这一切都是应该的。

张:近读印论,古贤有六气宜忌之论。一曰俗气,如村女涂脂。二曰匠气,工而无韵。三曰火气,有刀法而锋芒太露。四曰草气,粗率太甚绝少文雅。五曰闺阁气,描条软弱,全无骨力。六曰龌龊气,无知妄恶不可耐。审美观念在变,现在看来,您以为其中哪些在治印中实不该有?

柳:治印中最忌的是俗气,龌龊气和匠气。火气、草气、闺阁气都可以通过学习来改。俗气、龌龊气和匠气是改不掉的。风月无边 | 柳晓康

张:古贤治印,多有讲究,所谓琴有不弹,印亦有不刻。如:石不佳不刻,义不雅不刻,不是识者不刻,甚至有非文人墨客不刻,疾风暴雨烈暑严冬不刻等等,您也有这样的“不刻”吗?

柳:我没有这么多不刻,只有文不雅不刻。

张:简要的评一下汪永江主席的印艺?

柳:我和老汪一起在浙江省青年书协工作15年,还是比较了解他的,他的印取法古玺,其对文字间的变化与协调同步要求。在变化的同时又能保持其协调一面,这就是高手。比如说:一个字内部的偏旁及笔画与下一个字的末笔、首笔处呼应更巧妙,才能不露声色地实现协调的目的。总的来说,老汪的书法篆刻是一流的,他有很多值得我们去学习的地方。在我学艺过程中有这么一位朋友在身边是我的福气。

风月无边 | 柳晓康

张:为艺贵在“独立不迁”“我行我素”,面对纷繁的印坛,如何守住您的为艺思想?

柳:我学习书法篆刻也有31年了,我是比较幸运的,在开始就遇到了我的恩师郑德涵,在上海又得到钱君匋、程十发、高式熊诸先生,后来又得到朱关田、余正、张耕源诸师指点,感恩他们扶持我一路走来。多写篆书,喜欢简洁、明快的线条,我认为一件艺术品就是要用最简单的方法来表现,越自然越好,就像明式家具。

当今篆刻在创作上有着多元化的发展。篆刻要符合时代的文化特征。就像吃菜、穿衣各人不同。当代人崇尚个性的发挥,从而也导致了对审美对象及其作者定型后的一系列艺术作品的接受和认同。

黄牧甫的印主要在审美和创作上以“雅正”为旨趣,在文字的间架安排上,对横竖线条别出心裁地作了斜侧、短长、紧疏、粗细变化的精微搭配,制造出一种平而不平、乱而不乱、参差错落,令人揣摩的迷惘气氛。在刀法上以薄刀冲入而得汉印之精髓,在稳健平实中给人以端庄之感。章法极讲究疏密、穿插、错落有致、拙中见巧,使作品显得匠心独运,极其印味。他注重篆法、刀法、章法;强调英迈爽利,洒脱自然的美感,以光洁挺劲的风姿展示毫无板滞之病。

创作中,寻找一种与文字接近的创作语言,在章法处理上,挪让、穿插、延伸、曲折、并置、呼应等等的应用,线条粗细对比,刀法的运用,用刀的轻重、节奏、包括刀的角度切入、运动痕迹等。以刀法服务笔法。用刀爽利,在刀法上生发激情,使线条表现出秀劲,笔画粗细、虚实,增添了印文在整体上的节奏变化。“篆刻走向哪里?书法应该是主要的,首先要有自己独特的书法艺术语言,才能找到自己的篆刻语言,古今篆刻大家,都是从书法中找到自己,吴让之、吴昌硕、黄牧甫等等。前人留下的宝藏,怎样去挖掘和整理,使它焕发出新时代的风貌,是一门值得我们详思的课题。”

张:对浙江青年印人的大致看法?

柳:我们浙江青年印人总的来说是很活泼,很用功,现在可以说是百花齐放,各种风格都有。现在也是篆刻最为繁荣时期。每次国展浙江篆刻肯定是第一,这是浙江篆刻界的骄傲。

风月无边 | 柳晓康

张:您懂茶,好茶,常在微信中见您又在品尝某年陈茶,着实让人馋而生津。说说您的茶道?

柳:因为不会烟酒,只有去喜欢喝茶了,喝茶可以让心静下来,去刻印、写字,而且从喝茶中又开始玩紫砂壶,到自己刻紫砂壶,这一切都是乐趣。每喝一种茶,又可以了解到茶的文化,对自己也是一种帮助。

张:工作与创作的关系?如何处理?

柳:工作与创作的关系。我以前负责接待,忙的时候非常忙,空的时候空,只有自己掌握时间去学习,但我幸运的是单位的几任领导都很支持我,当然我也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大部分创作时间还是在夜晚,这么多年来,我得感谢家人。有家人的理解和支持,才有我今天的成绩。我几乎每天都是到12点睡觉,晚饭吃过就到自己的书房看书、写字、刻印。

风月无边 | 柳晓康

张:您推荐的当代篆刻家有哪些?

柳:当代篆刻家很多,老一辈有韩天衡、李刚田、童衍方、余正、张耕源、石开、王镛、崔志强、吴子健、祝遂之、熊伯齐、刘一闻、赵熊、苏金海、祝竹等等,中青年更多,我就不一一举例了,因为现在是篆刻最繁荣时期。

张:感谢您对《中国篆刻》杂志一贯的支持。在您身上,我总是感受到正能量。深表感谢!

柳晓康作品

风月无边 | 柳晓康

风月无边 | 柳晓康

风月无边 | 柳晓康

风月无边 | 柳晓康

风月无边 | 柳晓康

风月无边 | 柳晓康

风月无边 | 柳晓康

风月无边 | 柳晓康

风月无边 | 柳晓康

风月无边 | 柳晓康

风月无边 | 柳晓康

柳晓康简介

风月无边 | 柳晓康

柳晓康字西岑,1965年出生于浙江永康,自幼生长于成都和安吉,现居杭州。别署食古居、归牧簃、梅溪精舍、师承郑德涵先生。曾得到钱君匋、程十发、朱关田、余正、张耕源诸先生指点。现为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篆刻创作委员会副主任,浙江省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昌硕印社社长,中国美术学院古文字书法创作研究中心研究员,西泠印社美术馆顾问。担任古典细朱文篆刻作品展,全国当代青年篆刻家作品展,第二、三、四、五、六届浙江青年书法选拔赛,孙诒让杯——全国甲骨文书法大赛等评委。

柳晓康篆刻最能坚守浙派文人印风的精髓,取汉金文平正精雅一路,所刻工致清劲、挺拔严谨,又不失文人君子之萧散清逸,有印美人君子共长生者,可谓印中极品。

——凤凰画馆

《凤凰画馆》第十一辑 柳晓康专题书影

风月无边 | 柳晓康

风月无边 | 柳晓康

温馨提示:

本帖内作品均可销售

点击#阅读原文#购买《凤凰画馆》总第十一辑

凤凰书画网公众微信平台编辑部出品

总编辑:柳青凯

本辑执行编辑:高晴

编辑:高晴、王德冰、李梦

凤凰画馆客服电话:15010375788

凤凰画馆客服微信(fhhg2016)

凤凰书画网收稿邮箱:754226291@qq.co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