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贵州旅游:机遇、挑战与未来

 阳光普照一生 2016-06-22

“走遍大地神州,醉美多彩贵州”,贵州旅游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力度和气度步入人们的视野,不仅成为中国旅游经济崛起的奇兵和代表,也将在世界舞台上展示自己的魅力和特色。

笔者以为,全国有两个省是可以称得上旅游立省的,一个是海南,一个是贵州。贵州秀色可餐的自然风光、特色鲜明的地质地貌、原汁原味的民族风情、浓郁丰厚的历史文化、宜人舒爽的气候条件等和谐共生,成为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背景下令人向往的乐园和净土;贵州是后发赶超的标杆地,绿色发展的示范地,文化传承创新的样板地,旅游产业的融合引领地,贵州正以昂扬进取的精神,以生态文化旅游经济的发展打造着贵州区域经济的升级版。新时期,贵州应当把握机遇、迎接挑战,以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描绘贵州未来旅游的美好蓝图。

一、机遇千载难逢

国家战略全面引领。当前国家部署和实施了一系列发展战略,旅游产业、生态文明产业和文化产业发展都已纳入国家战略体系,而国发2号文件更是首次从国家层面明确了贵州发展的战略定位,这为贵州旅游发展带来重大历史性战略机遇。生态文化旅游创新区是结合贵州实际的全新发展战略举措,是在文化旅游产业载体上进行的政策共享、先试先行、大胆试验,这种举措意在为生态文化旅游发展的树立新样板,赋予新内涵、尝试新路径,开辟全新的发展领域和方向。

交通跨跃优化格局。贵阳到广东的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即将开通,贵州即将从“口袋底”变成粤港澳进入大西南的门户和枢纽点。贵阳到四川、重庆的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在的“十二五”期内开通,省内县县通高速的建设,贵州将全面对接成渝市场,大通道的建设将使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形成新的格局。

新型城镇快速推进。新型城镇化被称为“中国未来最大发展潜力”,会推进以人为核心的产业、就业、消费的和生活方式的升级,这就需要促进产业植入,推进消费集聚,强化服务配套,旅游驱动的新型城镇化将成为热点,为贵州以旅游发展带动区域综合价值的提升带来了契机。

二、挑战仍然艰巨

如何实现逆势突围。虽然贵州省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区域经济依然面临发展基础差(人均GDP3148美元,排名全国第31位)、经济总量小(GDP6802亿元,排名全国第26位;)、产业比重不够合理(三次产业结构比重13.1:39.0:47.9, 第一产业比重过高,第二产业比重不高且实力待提升,工业增加值仅占全国的3.7%)等问题,旅游大发展受到经济基础、土地资源、基础设施、政府财政等的制约突出。同时全国各地旅游投资进一步加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旅游圈、旅游带和重大旅游项目纷纷上马,旅游发展的基础条件也日益完善,贵州作为后发地区面临严峻的竞争和挑战,亟需逆势突围。

如何保持原生态。贵州最大的优势和财富在于原生态,原生态的自然山水、原生态的地质地貌、原生态的多元民族文化和原生态的质朴民风,但是在当前对资源的掠夺式开发的背景下,这种原生态是非常脆弱的,如何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矛盾,防止生态环境的破坏,防止人文风情的走形,防止过度的商业化,促进可持续发展是长期而严峻的挑战。

如何摆脱区域竞争。贵州旅游资源在一定程度上与广西、云南、四川、重庆等周边省市区也有一定的趋同性,同质化竞争较强。贵州和云南在旅游主题组合方面存在一定竞合,应在借鉴云南成功经验的同时进行品牌差异化打造,突出贵州的资源组合度和山水休闲度假优势,实现错位发展;和广西进行战略合作,吸引东盟观光游客和商务会议游客;针对川渝推出避暑度假产品,吸纳川渝庞大客源市场;与湖南进行合作,进行资源、产品和市场方面的互补。这对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在创意、理念、思路和规划布局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新的挑战。

云南省在资源禀赋与特色上与贵州较为接近,也是旅游开发做得比较好的省份,值得学习和借鉴:强化政府主导是根本。云南省委、省政府把旅游产业真正作为重要支柱产业来抓,创新设立旅游产业发展基金,加大大项目开发建设和市场促销力度;全面落实国家综合改政策。完善基础设施是前提。重点旅游城市的旅游功能和承载能力不断提升,四通八达的立体化旅游交通令人叹为观止,尤其机场数量可与京沪粤相媲美,堪称“空中旅游走廊”;景区的基础设施配套完善,要素齐备。创新管理机制是关键。对重点景区实行管理权和经营权分离制度,探索出了“政府出资源,统一规划;企业出资金,独立建设、经营和管理”的两权分离开发模式;在国内率先实行了“一卡通”规范化管理模式。打造旅游精品是引领。注重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注重创新市场促销,打造出一比叫得响的精品,大理古城、丽江古城、玉龙雪山、香格里拉彰显魅力,石林、九乡、世博园令人震撼,“丽江印象”、“云南映象”等名戏连台。

三、未来前景灿烂

新的历史起点上,贵州迎来了后发赶超的全新时代!贵州要以后工业化时代的眼光,挖掘前工业化时代的资源,打造超工业化的产品,积极响应国家建设“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的要求,建设集“生态涵养地、山水大观园、文化千岛省、避暑养生地、国民休闲地、国家度假省”于一体的国家公园省,走出一条保护一方山水,传承一方文化,促进一方经济,造富一方百姓,推动一方发展的后发赶超新路径,把旅游业培育成贵州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

全域统筹提升。党政主要领导统筹调度,相关部门参与,实现上下联动、条块联动、内外联动、全民参与,形成全域化、全方位、多部门统筹的齐抓共上大旅游的工作格局;全面落实涵盖9市州的旅游精品项目、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保育与文化事业建设,形成全域统筹、梯度推进、重点突出的全省旅游产业生产力布局,构建全域覆盖的生态景观格局。

产业融合做强。创新“农业围绕旅游提升、工业支撑旅游做强、文化联姻旅游做大、商贸融合旅游延伸、城镇结合旅游做靓、森林联合旅游保育、水利依托旅游做活、体育融入旅游做旺、航空联盟旅游做精、金融服务旅游增收”的产业融合模式,实现百姓参与旅游受益。

农旅融合,推进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都市设施农业,发挥乡村旅游在富民兴黔中的重要作用,实施旅游扶贫工程,推动“三农”问题的解决和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文旅融合,深入挖掘和打造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培育文化创意产业,延长产业链条;构建文化交流平台,引进国际艺术品牌;完善文化旅游综合配套服务体系。工旅融合,工业支撑旅游做强,旅游促进工业转型,到2020年建设2—3个国家级旅游制造业基地,形成一批“贵州制造”旅游用品,提高旅游装备国产化水平。城旅整合,规划休闲度假城市、旅游小城镇、旅游综合体、旅游导向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美丽乡寨等。商旅融合,形成特色突出、优势互补的贵州“商旅”产品链。

项目落地支撑。在战略目标指引下,突出项目的“生产力、吸引力、竞争力”,把握“可拆分、可合并、可调控、可招商、可落地”的项目管理原则,抓好一百个重点景区的建设,形成一套项目库、一套招商手册、一套推进实施机制、一套全程化管理系统、一套专家智力的支持系统,推进项目库的实施及动态跟踪管理。

建设旅游项目规划实施管理平台。项目库分为10个重大项目、50个国际旅游综合体、100个重点项目、2000个一般项目几个层级;遴选列入重点品牌产品,如十大精品旅游景区、十大旅游村寨、十大旅游慢谷等。

城市整合营销。经营城市,在大同世界中创造大不同,打造个性化、特色化、有魅力的旅游名城。从整合营销、品牌营销、主题产品营销、细分市场营销、传播营销、节事节庆营销、文化艺术营销等方面,全方位构建贵州旅游市场营销体系,不断创新旅游营销推广手段。

大力宣传旅游形象。针对国内市场,弘扬以“国家公园省 多彩贵州风”为主题的贵州旅游品牌形象,将品牌意识渗透到贵州旅游企业发展和服务的每一个细节;针对海外市场The One and Only Guizhou(珍贵之州 世界共享),Cool GuiZhou, Relax And Enchanted(醉美贵州)。

打造一批龙头品牌。 旅游产品品牌(如爽爽贵阳、黄果树、苗乡侗寨、梵净山、赤水河等);旅游演艺品牌(如《多彩贵州风》、《依依山水情》、《八音座唱》、万人侗族大歌等);旅游节事品牌(如民族节事、体育赛事和国际民间工艺品博览会等);还有旅游商品、餐饮品牌等。

综合改革配套。强化政策保障,如财政、税收、投资、技术和土地等政策;完善体制机制,如绿色通道、区域协调、旅游扶贫、生态补偿等机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各个景区点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联动性;推进信息化建设,建设智慧城市;建立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旅游服务标准体系;加大金融支持力度,通过争取成为生态文化旅游的国家层面金融创新试点、建立金融支撑的国家级生态文化旅游发展基地、建立健全省级的生态文化旅游发展基金等举措全面落实;组建旅游投资集团,发挥筹资、融资、投资、资产运作等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