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踝,学名踝骨,指脚腕两旁凸起的部分,亦称“踝子骨”。但是在各地方言里的叫法却五花八门,令人困惑。“ 脚踝在古代一个“踝”字就解决了,《说文解字》踝:“足踝也。从足果聲。(胡瓦切。)” “踝”在上古属于歌韵,到了中古属于麻韵,是个合口二等匣母上声字。按照音韵学家的拟音,上古应该音似“拐”。现在普通话读阳平了。 小的时候玩的“抓拐”的游戏就是抓的“羊踝骨”。这个“拐”就是“踝”的古音。匣母字在上古是属于群母[g],在中古之前变为匣母[h],中古之后又变为喻母。山西方言不少古代的匣母字现在读[k]声母,如“核桃”音“圪桃”,“胡咙”(喉咙)音“啯咙”。 脚踝,在河北一带叫“孤拐”或“脚孤拐”。元杂剧里有书证: 《范张鸡黍》一折:“你每说到几时?早不是腊月里,不冻下我孤拐来。” “孤拐”可能是“踝”的古音{gwai}分音词,不可能是一个复合词“骨踝”。 但是,临县及山西一些地方叫“拐骨”,音似“拐掴”。本字好像是“踝骨”,有可能是“孤拐”的反序词。 俗语:“脚大怨拐孤,拐孤怨腿粗。” 临县又叫“拐骨疙瘩儿”,也有人写作“拐骨圪垯儿”。 临县及隔河相望的陕北吴堡则叫“划拉骨”,“踝”字,中古属于麻韵,“胡瓦切”正可以拼出“划”(上声)。“划拉”就是“划”的分音词。 一个“踝”字在各地方言里的不同说法令人眼花缭乱。 “踝”、“拐”、“孤拐”、“拐骨”、“划拉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