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家族企业》杂志 (微信公众号ID:jiazuqiyezazhi) ▲转载请带上以上版权信息,视为授权转载 姻亲究竟有多可靠?这个问题,其实与“婚姻有多可靠”一样,都是各自脚上的鞋,合不合适唯有自知。但这种疑问从来不会妨碍人们对姻亲资源输入的期盼。 婚姻之所以与性爱有巨大区别,就在于其绝非仅仅是两个人的灵肉结合,而是两个家庭、两个家族的资源整合。正如著名的社会人类学家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Claude Lévi-Strauss)所言,婚姻关系的确立意味着新的社会关系网络的建立和出现(《野性的思维》,商务印书馆)。在婚姻市场的资源配置中,姻亲是提升增量的关键。包括“门当户对”在内,几乎一切婚姻标准的绝大多数条款都是针对姻亲的。
姻亲之所以受重视,是因为在血亲、族亲之外,姻亲最能通过“利他主义”增进特定群体的福利。从某种程度说,姻亲就是族亲的放大与投射。费孝通先生曾提出,中国特色的人际关系体现的是“差序格局”:“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波及的就发生联系。”在这个“差序格局”中,亲属关系就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我们俗语里有‘一表三千里’,就是这个意思。”(《乡土中国》)这个“差序格局”中,既包括了血亲、族亲,也包括了姻亲。
无论中外,在人类的各种组织结构中,家庭、家族大约是“利他主义”相对最为浓厚的地方,并且这种“利他主义”与亲缘的距离正相关:距离越近,利他主义越为浓烈。从“利他主义”的浓度来看,即便是西方社会,也有着强烈的“差序格局”。对于组织结构来说,“利他主义”能有效降低组织的风险、成本,提升效率。姻亲的意义就在于此:通过婚姻成为“自己人”、“自家人”,结为利益统一战线。 重视姻亲资源配置的典范,莫过于古今中外的帝王豪族。政治联姻无论是对于中国帝王还是欧洲君主,都遵循不悖,堪称为普世模式。甚至,欧洲在这方面做得远比中国直接、赤裸裸。维多利亚女王本人的血友病,之所以能够泛滥成为欧洲各国王室的通病,正是毫无节制的政治联姻的结果。
维多利亚女王(1819—1901),从1837年到1901年在位64年零7个月,她共有9个子女,都与欧洲各国王室联姻,所以她被称为“欧洲老祖母”(the grandmother of Europe)。 上阵亲兄弟、打虎父子兵。无论政、商,任何一位创始人在打江山的时候,身边最为得力的除了亲兄弟之外,大约就是大舅子、小舅子等直接姻亲以及姐夫、妹夫等间接姻亲。这个时候,姻亲所发挥的向心力,仅仅次于血亲。国史上著名的帝王汉武帝,虽非开国之主,但功同再造。支撑汉武帝雄图霸业的,就有卫青、霍去病这样的姻亲,其无论能力还是人品,都超越当时大多数皇族子侄。 “利他主义”的难点在于,“他”是变动的。必须看到,即便在血亲当中,也因为有不同的目标函数而容易产生分歧,导致兄弟反目、父子成仇,更何况可靠程度更逊一筹的姻亲。“利他主义”在姻亲关系中遭遇的最大纠结,是这个“他”究竟是自己的家族还是姻亲的家族。比如,当小舅子成了牛人,“利他主义”究竟应该体现在姐夫成全小舅子,还是小舅子成全姐夫?这正是费孝通所描绘的“差序格局”的两个特点的体现: 一是以自己为中心。“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当我们用这体系来认取具体的亲戚时,各人所认的就不同了。再进一步说,天下没有两个人所认取的亲属可以完全相同的。兄弟两人固然有相同的父母,但是各人有各人的妻子儿女。因之,以亲属关系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网络来说,是个别的,每一个网络有个‘己’作为中心,各个网络中心都不同。” 二是“公私群己的相对性”:“在这种格局中,站在任何一圈中,向内看可以说是公,是群;向外看就可以说是私,是己。两者无清楚的界限。” 其实,最多面对“他”这个难题的,是联结两个家族的女性:夫家(婆家)第一还是娘家第一,几乎是无所不在的考验。果决如吕雉、武曌等,也在这个问题上大费踌躇,最后是夫家、娘家两败俱伤。国史上帝王家的姻亲,称为外戚,除了卫青、霍去病等少数人之外,名声基本不好,常常与宦官并列,成为最大的乱源之一。究其根源,不是这些外戚没有“利他主义”,而是“他”的标准不同。每每读史至此,就易感慨:先人之设纲常礼仪,未必仅仅是为了笼络谁奴役谁,而是为了建立秩序。 姻亲而成仇敌,并非中国特产。结亲最后结仇的故事,西方亦并不鲜见。最为典型的当属第一次世界大战,几大主要参战国的君主就是表亲——姻亲关系的延伸,德国国王威廉二世之母、英国国王乔治五世之父、俄国皇后之母,皆为一母同胞,就是那位赫赫有名的维多利亚女王。驱动那场人类最大规模自相残杀的,除了这三位表亲之外,还有希腊王后、西班牙王后、挪威王后、罗马尼亚王后等,都是维多利亚女王的孙辈。作为“欧洲祖母”的维多利亚女王倘或九泉有知,不知作何感想。正所谓“一代亲、两代表、三代就拉倒”,姻亲关系甚至血亲关系的脆弱和虚幻,令人扼腕。
姻亲的离心力一旦启动,亦如同向心力一样强劲。比如在《三国演义》里虚构的刘备与孙权这对姻亲身上,似乎丝毫找不到“利他主义”的影子,相反还充满了远比敌手更为凶猛的算计,资源不仅没有增量可言,反而最后做成了零和游戏。故事虽然是虚构的,但这样的姻亲关系倒并不罕见。在类似案例中,姻亲之所以成为离心力、负能量,而非向心力、正能量,原因在于: 一、双方实力虽然都不够大,都希望联合,但实力相当,谁也不服谁,无法形成主次; 二、双方缺乏互补性,存在着同业竞争或者是潜在的同业竞争的关系。 从这个角度讲,“门当户对”的一个重要标准大约是互补性。 有香港学者曾对香港的两家潮汕背景企业“乾泰隆”、“元发行”进行了对比研究。这两家企业都是家族企业,外部条件并无差别:来自同一地域, 讲同一方言, 生活在相同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环境,从事类似的商业活动, 建立类似商业网络,同样地雇用非常有能力的职业经理人。但是,在1928年和1933年之间的金融危机中,“乾泰隆”成功度过难关,“元发行”却失败倒闭。研究发现,关键的区别在于这两家企业赖以支撑的关系网络存在性质差异:“乾泰隆”依赖血亲、族亲,艰难时刻得到了宗族的巨大支持;而“元发行”主要依赖姻亲,在危机中其姻亲经理或掌柜纷纷忙于救助自己的宗族,而将姻亲放在了第二位。(《亲属关系与商业:潮汕家族企业中的父系亲属和姻亲》,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蔡志祥,《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4月)。其实,类似这样的故事,我们的身边并不鲜见。 如果将姻亲当作资源来看,我们就应该认识到:与经营任何别的资源一样,经营水平的高低好坏,对资源的利用效率与成果风险有着关键的作用。对婚姻进行良好经营,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姻亲进行良好经营。与企业经营一样,这同样也是考验经营者能力、意志、品格乃至运气的一块试金石。可以肯定的是,当然不是所有人都能通过考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