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累得像孙子一样在城市里苦命徘徊, 有一个屌人像梦一样自由舍弃一切回家种田。
在中国浙江一个叫做五联的村庄, 有一块水稻田, 已经耕种了至少100年。 太阳底下无新事, 在这块水稻田里,一辈辈的农民 都在重复着同样的事: 耕田,播种,插秧,耘禾,灌溉,收割。 四季轮回,周而复始。 汗水摔落在泥巴上, 伸手从土地里收获微薄的粮食。 然而,近二十年, 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土地,进城打工, 因为稻田里产出的粮食 不足以维持他们的生活。 种田成了一件卑微的事。 农民背井离乡, 村庄里只留一些老人和孩子。 年轻人都不会种田了。 只有父辈们还清楚地记得: 那些关于时节与汗水的秘密。 从2013年冬天开始, 杭州作家周华诚发起了 “父亲的水稻田”项目, 回到了自己出生和长大的村庄, 在这片土地上,讲述一个新的故事。 他回到老家,去寻访耕田佬。 本来,那个一千多人口的村庄里, 曾经有三四十头耕牛, 但是现在,只有一头牛了。 耕田佬也只剩下最后的两个人, 其中一个,过了一年,也不再耕田了。 他在网上发起的这个项目 “父亲的水稻田”, 想法很简单: 在家乡和父亲一起,用最传统的耕种方法种一小片稻田。 “父亲的水稻田”的大米, 每斤30元。 贵吗? 日本的精品大米卖到每斤100元, 可还是有很多人不远千里, 去日本买米,再背回来。 他觉得他和父亲一起用心种田, 用心对待脚下的那片土地, 一定可以种出最本真最朴素的大米。 当然,30元一斤的大米, 还包含了耕种的体验—— 支持者可以带着孩子一起, 来到水稻田亲身感受,一起种植与收获, 可以品尝到自己亲手劳动获得的果实, 可以分享用这片稻田的粮食酿出的白酒。 这是一种尝试, 没想到这个种田项目上线两个月, 限量一千斤的大米就被订完。 支持者来自全国各地。 下田插秧 甚至还有外国人来到这片稻田 下田收割 许多城里人也来到他家的水稻田。 大家一起扛出沉重的打稻机, 一起用镰刀割稻。 这些活儿不要说孩子们, 就是很多大人都没有体验过。 只有直接接触土地, 才会深刻感受劳作的辛苦、 粮食的得之不易。 还在稻田里举办摄影展 在稻田里画一幅油画 这片水稻田已经种到了第三年, 稻田里的故事, 吸引了很多城市人来参加。 种田变成一起劳作,一起分享。 每到水稻插秧与收割的季节, 他都会带领几十个大人与小孩来到水稻田。 他常常待在稻田里, 观察水稻生长,观察昆虫与飞鸟, 他写文章,拍照片, 向城市人讲述水稻的故事。 拾文化:你小时候有过劳动的艰辛记忆吗? 周华诚:我从小在浙江衢州那个叫做溪口的村子里长大,每天上学要从广阔田野间穿过,闻着稻花和油菜花的芳香。 农忙时和父母一样挽起裤脚下田,一个暑假下来整个人晒得乌黑。种田很辛苦,插秧、割稻,腰酸背痛,父母就说:你看,不好好读书,就只有一辈子下田! 好啊,那就咬牙,努力读书。 16岁,我终于离开村庄,考上了省城的学校,从此不用当农民。 可是,我们的村庄,也在发生着触目惊心的变化。每一次回到村庄,我都觉得痛心。几乎所有壮年劳动力都进城打工了。 家里的土地抛了荒,长满野草。和我同龄的人,平时在村庄里见不到一个,只有过年那几天,大家呼啦一下重新出现,再过几天鞭炮味还没有消散,就呼啦一下全都不见了。 村民们离开祖祖辈辈熟悉的土地,转向陌生的城市和工厂谋生。土地似乎一夜之间被他们抛弃。可是如果死守土地,洒下无数汗水换回的收获,根本不足以维持基本生活。 农民很可怜。他们是被时代的列车抛弃的群体。这个社会不需要他们当农民。但是,我们的村庄真的就应该变成这样吗?我不觉得。 拾文化:那为什么你还会想到回去种田? 周华诚:我们以前读书,看到古诗里“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牧童遥指杏花村”,“朝耕及露下,暮耕连月出”,觉得这是中国的农村,江南的农村。 可是,你去看看,我们中国的农村,现在已经没有这样的情景了。 这不是很可惜吗?我真希望自己的村庄还能有这样的情景。 现在,村庄里的年轻人,不再有人会种田。所以我回到村庄,我想用自己的行动,用文字和相机,来记录自己父亲一年四季种田的故事。如果农耕迟早会消失,我希望它消失得慢一点。 拾文化:许多人都在感叹,故乡在沦陷。但是似乎真正去为此做一些什么的人,并不多。你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周华诚:是的,每一个离开故乡的人,谁的家乡不在沦陷?但除了感叹,还应该做点儿什么。哪怕力量微小,改变不了世界,或许可以改变身边一点点。 乡村也不是只用来怀念的,而是需要大家一起去建设它。 我做的这件事,是一个村庄实验。我想通过这件事,让城市与乡村建立一种联接,让城市人能了解村庄,也让农民的劳动价值,得到尊重,得到体现。农民的收入太低了! 如果农民的劳动,能得到应有的回报。那么是不是有可能,很多农民就不会抛家舍子去城市打工了?是不是有可能,很多年轻人在大学毕业以后,就会回到村庄,重新开始继承父辈的手艺?如果这些成为可能,那么我们的村庄是不是又会是另一幅模样? 在父亲的水稻田劳作、拍照, 常常浑身都被汗水湿透。 少年时艰辛的劳动记忆又回到他的身体里, 但是现在的感受, 却与当年完全不一样了。 拾文化:离开农村多年,你重新体验身为农人的劳作,体验劳累的感觉,最大的感受和收获是什么? 周华诚:我现在回归农人,重新下田,汗水是一样的落,劳累是一样袭上身体,但在我的内心,这已然是不一样的了。 我常想,如果我从童年到少年,再到青年,从来没有离开过那片土地,我会是什么样子?我不知道。我所知道的是,当我读书很多年终于进入大都市,然后重新回到农村操持农活,这是完全不一样的。 因为我有了眼界,有了另一个观察农村、农民、农事的角度,或者说有了一个更大背景的参照系。 我是从一个文化的角度来做着这件事。哪怕仅仅是下田插秧,少年时的我只是为完成一件必不可少的农活。 而如今的我,在插秧的时候看见了唐诗宋词,看见了千百年来中国农民的人文精神,看见了古往今来中国文人的最高理想是什么。 晴耕,雨读,这两个词是多少文人的梦想。难道文人读书,最终不是为了做官吗?为什么晴耕雨读会成为理想?这值得揣摩和玩味。 所以,尽管时代在变,但人们对人生价值、生命意义的思索与探寻从来没有停止过。 他的女儿也来到田间, 跟着爷爷一起下田。 认识水稻与稗草的区别, 学会农事的知识。 为水稻拔除杂草, 也欣赏稻叶尖上的露珠, 分辨这一只与那一只昆虫。 白天在烈日下劳动,流汗; 夜晚在星空下发呆。 也可以静静等待, 看着稻花一点一点开放。 在朝阳下看着晨间的露水, 怎样爬满稻叶尖上, 也看着它们怎样一下子全部消失。 夕阳西下,倦鸟归林, 这乡间的景色,让他深深地沉醉。 甚至他也写了一本书,就叫《下田》。 他说这本书,是为父亲而写, 也为村庄而写; 是为城市而写,为孩子, 更是为未来而写。 书里不仅仅是美丽的田园景色, 还有点点滴滴令人心醉的时光。 有身为农人的说不完的艰辛, 还有对乡村与故土沉甸甸的爱。 拾文化:种田,写作,这是你现在的生活状态。这个过程,对你自己来说,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周华诚:我本来是个读书人。但是读书人,也不应该只是独守书斋。种田以后,我的心灵一下子开阔了很多。我突然发现原来一直纠结的很多问题,突然云开雾散,这是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有的事变得不那么重要了。原来被轻视的很多事,反而变得有意义起来。 比如说,当我蹲在稻田中间,细致观察一株稻花开放的时候,当我趴在野草中观察一只纤弱的豆娘起起落落的时候,我发现生活本来如此美好。 这种感受,是身在城市无论如何也体会不到的。 拾文化:很多人也有想法,想去做一件事,但是迟迟无法付诸行动,你会对他们说什么? 周华诚:去做吧。 ![]() 支持他,订购大米,或买他的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