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数据】最新报告显示:微信取代微博成谣言传播机,三类内容最易“骗人”!

 369蓝田书院 2016-06-22

作为网民中的一员,你知道中国网民有多少人吗?网民主要在网上做什么?网上最“火”的是什么?互联网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发挥了什么作用?什么样的人最容易成为谣言“二传手”?



互联网给大众生活带来颠覆性影响


蓝皮书指出,2015年国家“互联网+”行动计划实施以来,互联网进一步深度嵌入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民生,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手机网民破6亿


截至2015年底,我国网民规模达6.88亿人,手机网民达6.2亿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提升至90.1%。据工信部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我国4G用户3.86亿个,全年新增2.89亿个。


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20万亿


网站达423万家,中国国家顶级域名“.cn”注册保有量居全球第一位,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20万亿元,网络经济以30%以上的速度发展。


互联网广告市场规模达到2097亿


2015年,我国互联网广告市场规模达到2097亿元,同比增长36.1%,占中国广告市场份额的近50%。其中,移动互联网广告增幅最快,移动广告的市场规模增长80%,达到147.7亿美元。


互联网平台已经形成巨大经济规模,展现了极强的拉动就业能力。



互联网平台大量涌现


电商、App商店、租房、打车、P2P网贷等各类型互联网平台大量涌现,给大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带来颠覆性影响。


据报告,全球分享型经济公司的营收目前约为150亿美元,而到2025年将增长至3350亿美元。未来,互联网驱动经济增长,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微信取代微博成谣言传播机 


《2016新媒体蓝皮书》调查了2015年4月至2016年3月期间,微信公众平台中的谣言传播特征与受众心理机制。蓝皮书认为,随着使用频率的增加,微信正在成为谣言传播的主渠道,需要引起警惕。




60%谣言来自微信


截至2015年底,微信的月活跃用户数达6.97亿。《2016新媒体蓝皮书》调查发现,在谣言的传播渠道中,受访者遇到疑似谣言最多的60.6%在微信上,远远高于微博的15.2%和论坛贴吧的21.6%。


去年,谣言通过微博和微信传播的比例加在一起,一共占比近六成,而今年仅微信谣言就占比60.6%,这说明,被人们高频率使用的微信,正在成为谣言的产地和主要传播渠道。



谣言三大类:健康养生、食品安全、人身安全


蓝皮书调查发现,最常出见的谣言有:健康养生类、食品安全类和人身安全类。这三类谣言都与人们的安全健康相关,也最具欺骗性。


对于十分重要但是真伪难辨的信息,70.3%的受访者都表示“宁可信其有”,这正是谣言能发挥作用的土壤。


哪些人群是微信谣言的传播主力军?


谣言识别能力没有明显年龄差异 


调查显示,“60后”和“70后”倾向于认为自己的平辈朋友爱转发真伪难辨的信息,而“80后”和“90后”倾向于认为自己的父母长辈爱转发此类消息。这说明,在人们的印象中,中老年人更容易被谣言蛊惑。不过在本次问卷的谣言识别能力得分上,并未表现年龄差异。




男性网民对谣言识别能力强于女性


蓝皮书课题组还通过问卷调查发现,识别谣言的能力与性别有关,男性识别谣言的得分显著高于女性。男性与女性受访者在受教育程度、阶层上无显著差异,男性的年龄层稍微高于女性。


调查还显示,当遇到自己无法判断的信息时,人们主要求助于网络(86.2%),搜索查找相关资料,寻求亲友帮忙占56.5%,说明网络上虽然存在谣言,但也为人们识别谣言弄清真相提供了帮助。




朋友圈为谣言传播提供了便利


来源:央视新闻微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