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时,我被那些出土文物震撼了。在那些众多的青铜器皿中,既透出浓郁的远古凝重神秘气息,也闪烁着先祖们睿智的思想光芒。我仿佛听到了天籁正俏俏地向我说着那早巳逝去的天人合一,人神交融的远古时代的故事。瞧那正带着人间祭祀信息,一欲展翅冲天而去的阳鸟,那默默向着天神祈求祝福的巫祝,那棵高耸入云的建木神树上栖息待命的神鸟,以及儿时在四听过的象征“千里眼,顺风耳”的神祗,都似乎在注视和倾听着我们发出的惊叹与对远古文明的赞美以及无边的遐思和猜想。
然而,在众多的实物里仅仅收取到的那七个近似文字的符号,它究竟是什么?有什么意义?它究竟能向我们传达什么信息呢?它是匠人随意的刻划?还是生活的常用标志?还是什么...当时我就站在那神圣殿堂里,一面有意地寻觅通过时光隧道去猜想,一面漫无边际地遐思。当际觉得除了“目”字符号以外,明显的还有两个像是带有“性”信息的符号,缘于这个看法,诱发了我欲去探索的欲望。从此我就乐在其中地广收博览,涉及到陶符和文字、历史和性。你要是有兴趣,就随我慢慢进入远古的时光隧道吧。

1 2 3 4 5 6 7
一个拥有众多礼器的国家,一个拥有那么多精美工艺的国家,一个拥有远及西亚以及其它地区文物的国家(三星堆博物馆副馆长张继忠认为:三星堆曾是世界朝圣中心,而金杖和‘贝’也传递进与远古西亚交流的信息)。一个拥有深邃的天人合一、人神共处的睿智的国家,在相当于我们夏商之际,怎么能没有文字? 他们靠什么交流和表达呢? 凭借那几个符号究竟能告我们些什么呢?
其后,我看到刘少匆先生著的《三星堆文化探秘及《山海经》断想》。在书里他说:“学者对七个符号的解读认为:X,与^明;O且为贝,似女阴的为朋,眼睛为目。”段渝在《玉垒浮云变古今:古代的蜀国》中也有同说。他们的说法可能都是原自胡太玉的《破译“山海经”》。
    
为数字符;SZ,D\意义不
我认为:目字是无可爭议的,其它均只是一种猜测,而且我还不敢苟同。可能正因为我不是什么专家学者,故具有不受据束,不怯出错,不怕丢丑的优势,故敢于打胡乱说,胡思乱猜。很可能我的更是一种荒谬的“说法”,但也可能略有所得,或尚可给人一些启示。
一、这七个符号是属于祭祀性符号
从符号出土区域特征看,这几个符号当属祭祀符号。我们无论从那个角度上看,这些符号都不是生活用语,包括那只公认的眼睛。理由:
1、三星堆之符号均巳确认是出自两个祭祀坑,而非一般随葬品;
2、三星堆出土文物中多数属于国家祭祀重器(三星堆博物馆副馆长张继忠说:“出土文物中,基本没有什么生活用品。”)
3、白剑先生在《文明地母》中,认为三星堆文化是夏朝守祭祀的缗蜀(王泰安),于夏桀(11)世逃入岷江,故携带了众多重器;
4、三星堆本身,学者巳论断为是:“古人建造的祭祀台”;
5、在数以千计的文物中,只有七个符号(在金杖上还有一些其它符号与图画)说明这些符号的含义和使用范围极其有限。远古之时,甲骨文也主要用于记录大事。所谓大事者,不外是为氏族的平安与繁衍祈福,或为欢庆丰收和战爭胜利以上告上苍,更为重要的是对先祖的祭祀。
二、是关于对先祖王者的祭祀
1、此组符号中,明显的有祈求上苍与先祖的含义。
2、从时代特征看,此期三星堆是处于神权、巫权、王权并存,且以王权为主的时代。《三星堆寻梦》云:“三星堆乃是一个秘谓天人感应,人神相通,由神、巫、王构成统治集团核心的古巴蜀王朝。”(注意,说的是王朝)。王权的出现,标志着巫权的衰落。尽管巫仍具有能通神的魔力,但自巫分离出的王权,已是氏族(种族)的代表,具有实际的统治权力。巫已可能降为只具有通神象征意义与法力而已,他已降为从属地位。故,这些符号就绝不会是巫的什么咒语或术语。
再摘引黄剑华先生在《三星堆——震惊天下的东方文明》中说:“三星堆青铜人物像群具有极其丰富的象征含义。其中有祭祀者的形象塑造,又有被祭祀的祖先神祗和神出鬼没灵偶像。祭祀者中有雍容华贵,气度非凡的蜀王和群巫之长,又有数量众多、威武豪放的部族首领和群巫,它们既是群巫集团,又是古蜀国统治阶层的象征,是神权和王权的代表化身。他们在规模宏大的祭祀场面中,很明显地占据着重要地位,它们向神灵偶像的崇拜付清,是为了得到祖先与众神出鬼没的庇佑,加强神权和王权的影响和统治”。
王——何以能从巫分离出来而成为主导者,很可能是缘于巫仅是能通神而已,而王者则是能高于巫的神之代表。从上古传说和历史故事等记录里看,古人以帝王皆具有神异之处,有直谓是神之子或是半神半人的。《史记》云:黄帝“生而神出鬼没灵,弱而能言”;帝高辛“生而神灵,自言其名”;帝尧“其知如神出鬼没”;帝舜“入山泽,暴风雷雨,舜行不迷”;或言其有神异之像:如言尧眉八彩,舜目重瞳,禹耳三漏,文王四乳等。
另一方面,则是标明他们有不凡的出身。例如:伏羲之母游华胥之洲,有青虹绕母(一说履大迹)久而方灭,遂觉有孕娠,十二年而生庖羲;神农母女登,游华阳遇神龙,感而生炎帝;黄帝母附宝,因感大电绕斗枢而孕;少昊母皇娥历穷桑沧茫之浦,遇神出鬼没童(谓白帝之子,即太白之精)同游海上,生少昊曰穷桑葚氏。一谓其母女节,见有大星如虹,下流华渚,感而生少昊;颛顼(高阳)母女枢,有瑶光之星贯日如虹,感女枢于幽房之宫,而生颛顼;尧母庆都,出观河渚,迂赤龙而孕,其余在如神出鬼没;禹母修己,山行时见流星贯昂,又吞神出鬼没珠薏苡,意感而生禹于石纽;成汤母简荻,见玄鸟(黑鸟,燕子也)遗卵于地,怀之有孕,生契;周文王母大任,梦长人感而有孕,生姬昌。
请看,自三皇五帝到夏、商、周,甚至到汉高祖的母亲都是入浴池,见玉鸟衔赤珠吞而有孕。故,蜀中之王,自然也“神”。既然王权高高在上,要祭祀的自然应该是氏族和王者巳升天的先祖神灵。
三、这些符号是巫文化部份
寥寥七个符号,既然认定是祭祀符号,那么,自然绝不会是大众性的,它只能是掌握在巫祝手中的巫文化部份。而之所以只有寥寥数字,乃是因为它巳被常规固化了。其实仅就这几个符号,也能成为一篇上告上苍的祭文了。且看:
编号1,这是一个中外常见的符号。姜寨、半坡、马桥、及二里头等陶符均有所见。另外,还有近似的“十”字符。一般通认为是太阳或生殖符号,可代表太阳神、宇宙神、生殖神。有的画成佛教佛祖释迦胸上的“万”字符。这个符号的形成,据中国学者的考证,“万”字符是从太阳图案演变而来的。其逻辑次序是从形似的光芒四射的太阳简化成一个圆形外加四根线条,再到将线条的顶端卷曲,最后将曲线去掉成为简明的直线曲折的“万”字符了。这样的变动,很可能是强调了太阳的运行和天地气旋的一面。既然是运行,就带有左右气旋相交之意,气旋就如一个S字,两个相交形成“万”字符。从《易》的角度看,这个交叉的“十字”符是代表阴阳两爻相交,寓天地因旋转而相交,气旋又自上而下,故又有了通天地、阴阳相合之意,阴阳合则寓有生殖的意义了(附手绘声绘色示意图1)。在这里当视为上苍,是被祭祀的神祗。

“万”字符很可能是古巫字。巫是能通天、地、人、神的人。《射父传》云:楚昭王说巫:“其智能上下比义,其圣能光远宣朗,其明能光照之,其聪能听彻之,如是则明神出鬼没降之,在男曰觋,在女曰巫”。这也印证了这个交叉的“十”字符是通神与代表神祗的。
编号2,很可能是一个指示性符号,在已发现的陶符里有不少的指示性符号。从图形上看,它很像是居所。为屋、为蓬、为卢、为舍、为家……。然而这个符号也是女阴符号,是象形的女阴之简化,它与阴极象征的冬和终(只略有变化,一是底边向内卷曲的终,即死也)相近。
另外,它也是数字六,《易经》里分解阴爻就用六来代表的。段渝在《古代蜀国:玉垒浮云变古今》中引证说三星堆中的X与药编号2“可能是具有计数意义,与陕西半坡、临潼、姜寨、河南偃师二里头夏文化遗址的及侯马东周遗址出土的符号,有相同之处”。但在这里我们只能作指示符号看的,即向上,具有上告的意义。
编号3,这个符号较为难解,但从锁定祭祀这个前提,也就不难了。Z形这个符号,它形似闪电,闪电——通天达地。象征连通天地能上达天,下达地;它又像是“万”字气旋符的一半,一半谓不完整也,可能在当时正寓巫已次于王,故只取“万”字符的一半了吧。
古彝有上下相交的两个半圆(左右旋之符号)近反向和断开的S与己字,河北蒿城与半坡出土的陶符中也有Z字形符号。甲骨文的“巫”字,与“鸟、舞”均源自“万”字形,为旋转的太阳;而巫正是太阳的使者,鸟亦为太阳的使者,舞乃巫祭祀神灵时飘动的彩带,也似太阳的光芒四射之状,也象征太阳之神的附体。看来这三个字是紧紧相连相通的。
S符近似甲骨文的“玄”字(8),三星堆神-树上的神出鬼没鸟的嘴上就叼一铜丝,尾羽穿孔系有“8”字形的铜丝钮。8形如绞丝、悬丝,其实也是宇宙气旋符,代表玄、神秘;它也像盘曲的龙,古人认为“曲则有情”,曲符合大自然。龙则有“变化无常驻机构,隐现不测”的特性,忆也富有神秘的特色。杨雄在《太玄.玄离》云:“玄者,幽离万类而不见形者也”。S如绞丝,如气旋,在此具有“玄”的含意。什么人具有通天地与通玄的能力,自然是具有神灵的人了,具有神灵的王,已高高在上,不必做法了,自然就只能由低于王者的半神——巫去做了,所以可以把这个符号看成是巫的符号。
编号为4,这个符号像半个乳房,其间还被插上一刀,这也是一个比较难解的符号。粗略的看,这似乎是一把弓和一支箭,弓和箭都是性符号,而且还是性结合符号。这是性符号吗?古希腊的性结合符号就有些近似(附图)。

《中国古代性文化》P102云:“麻江苗族在吃满月酒时,有一种迎外婆骑马仪式。作木棒、扫把、萝卜之类夹在两腿之间,象征男性生殖器,互相拥抱作茧自缚房事状,狂欢跳舞,不避生人,若有人路过,舞者即迎上去作手语:左手姆指和食指握成圆圈,右手食指反复插入,象征性交,意在以此庆贺添人进口,家兴室旺,民族昌盛。”
在陶符中,如马家窑文化和甘肃、表海两处的符号中都有类似的。古彝文里也有形似鸡蛋,左边有一横,意为太阳,为阳性之符。
中外都大同小异,O为女阴、D喻乳房或弓、I为箭、O+I为性结合。然而这里是半乳的D和歪斜的箭,这是什么意思呢?按《易经》思维,太阳和箭的一半,是否隐喻为少阳和少阴呢?如果是少阴少阳,那么这个祭祀符则应视为不完整、残缺、不成熟或不太正常的性结合之意了。
古人对精神是极为重视的。他们认为“万物有灵”对大自然、对性、对生殖、对祖先都极其崇拜,视祭祀为第一大事,并以性交是神灵赋予的一种魔力,是人神相交的唯一渠道,也是娱先祖和神灵的一种活动。那么,在隆重的祭祀活动中,以未成年人、以俘虏或奴隶的性交来奉献上苍和祖先与神灵是完全可能的。
编号5,这个符号,是由一个坟头状大半圆和一个近似且字符组成的。似乎应该不难破释。从图形的直观上看,与甲骨文的饲棚相近,大半圆意为圈,它与坟均有封闭的意思。至于且字,早己明确为男根了。那么,这个符号应该是祭祀男性先祖的符号。
编号6,无独有偶,这个符号则必是“先妣”的符号了。既然有祭祀男性先祖、先王、上苍皇天的,则自然也会有祭祀女性老母和后土的了。
这个符号上面是弓形,犹如女性的阴阜或是腹部,代表孕育;下面是女阴之形,王后老母也。《中国古代性文化》P24云:“原始先民(对生殖)这种崇拜……那时,女性生殖器官的象征物,有的主要象征女阴,有的主要象征子宫或肚腹,有的主要象征女性经血,有的主要主要象征阴蒂。”此处则是象征生育门。这个女阴符号强调了女性的阴毛。一般从男性的视角,对女性多有强调女阴阴毛的习惯,视女性的阴毛为性感受,为代表女性之特色。
编号7,为“目”,当“看”解。恕不多说了。
以上所云,都充满了女性色彩,此处应作祭祀女祖妣与上项祭祀男祖相配。若以上所见还有那么一点道理的话,那么我们不妨试作将其串联起来,很可能这就是一篇巫祝上告的祭文。巫受王命向上苍神祗和先王祖考妣奉告,缘灾荒欠收,特献上牺牲以娱神灵,望能保佑氏族人丁兴旺、来年五谷丰登,国泰民安。
由三星堆引发的对性符号的论证(下) 作者:异想天开
我认为三星堆有先祖考妣和牺牲三个性符号,其核心理由是关于先民的性崇拜。在没有正式开谈之前,先讲点似乎是题外的话。我是一个政工干部,记得早年学辩证法时,很费了一番功夫,但依然不甚了了。到文化大革命时,我有点空闲时间,就把马克思的,恩克思的,列宁的,斯大林的,毛泽东的涉及有关辩证法的内容一起摊开,用这种排比的笨办法加以推敲,最后是靠列宁,特别是毛主席说的“一分为二”才对辩证法有了一点理解。改革开放以后有机会稍稍涉猎到《易经》,再加回过头来看看”一分为二”和阴阳观,则豁然开朗。看来咱是中国人,还是咱自己的老祖宗聪明,说的也容易理解。用中国老祖宗的阴阳观来分析远古的人与事,兴许要较为妥贴。不过这是后话,下面进入正题。
一、性符号是缘于先民对性的崇拜
从先民的思维特征上看,他们认为万物皆有灵。他们崇拜大自然、崇拜生殖、崇拜性交、崇拜祖先。并按《易经》所谓:“远取诸物,近取其身”,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世界观。这在不少的陶绘和岩画中可以证实。
古代先民,他们从法天法地进而到从观察自身两性关系中,清淅地悟出了“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这个最富有中国文化特点的文化理念,形成了大道之源的《易经》和八卦的根基,以及文字(语言学家王显春在《现代汉语.文字》一书中说:“汉字起源于生殖崇拜文化,发明于太极文化。”阴阳符号是第一对文字,并说:“太极是从自身两性的感性认识升华到概括宇宙万物运动的理性认识的精神硕果”)。
三星堆自然也不会例外,他即然与远在西亚的地域有交往,自不会不与中原有交往的。故,他们与中原一样,与《易经》思维是一脉相承或甚至说是《易经》的源头之一。目前,四川尚有不少与《易经》八卦有关的东西。如八卦地名,甚至有一个帝王就叫“柏灌(八卦的谐音)”,更何况史书上还有“易学在蜀”的说法。由此可说,三星堆先民的思维特征,必与中原一样,仍属《易》的范畴。其之发展时序可能会出现先后与一些差异,但却必然是大同小异,一脉相承的。可以说:三星堆之古蜀大国,亦是崇拜自然诸神的先民。
1、《三星堆寻梦》P6云:“鸟作为古蜀族的图腾,族徽和自然崇拜、神灵崇拜、祖先崇拜之物,于蜀族与蜀国有相当的代表意义。所以,陈列以这个人首鸟身造像作为典型器物和徽标,置于全篇开端,藉以表现万物有灵、人神互通、天人合一的古蜀国时代特征”。
2、《大中华文化知识宝库》有文章认为:“中国文化发展时代和阶梯看,‘巴蜀图语’仍属原始文化分期,即以神话传说,自然宗教为主要特征的‘神学’时代”。早于此期则自然更不会例外。
3、中国先民是多神论者,而“神”又是个泛指的称谓。中国传统的“神”的概念,不像西方的上帝和佛教的释迦和菩萨诸位具体的人格化的神。正如南怀谨老先生在《易经系列别讲》中所说的:“我们的神,不是菩萨,也不是上帝,宇宙间有个看不见,摸不着,不可思议的东西,中国文字就叫它神”。中国文化上所谓的“神”,其实就是对尚不甚了解的东西,如对大自然的崇拜,对神秘莫测的大自然诸般造化,顶礼膜拜。故云:“阴阳不测谓之神”。故,又什么都神,视能通灵者为神,灵魂离躯壳而去的人为神,自己不理解的“神”,甚至自己莫明感受,说不清道不白也称之谓“神”。从而演化出对性、对生殖的崇拜和对“神”的人格化。
二、性崇拜也是古蜀国原始宗教的反映
尽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神是泛指,可谓是多神。但远古先民在对诸神的崇拜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发展到人格神或对某一种神的特别膜拜而成为一种宗教性活动。先民除对自然崇拜以外,各民族还对其具有特殊意义的某一事物如图腾式的崇拜。渐渐地受到崇拜的诸神,像人类社会出现统治者一样,产生了谁是主宰宇宙万物的主神呢?
殷以前的先民认为那个能主宰宇宙万物和人的命运祸福的至高无尚的自然神,即是“天神”,也称其为“帝”——天帝。这正是我们与西方的上帝,与佛教的菩萨绝然不同的关键之处。帝字在甲骨文里是榜上有名的。![[转载]2009年07月26日 [转载]2009年07月26日](http://image97.360doc.com/DownloadImg/2016/06/2213/74416538_9)
《文字源流浅释》中说:甲骨文的帝字“从字面上看,帝字乃是人工所制的模拟偶像。即装上人头形的再扎结草把做成人身的偶像。也有人认为,帝字出于对母性的崇拜。原因是甲骨文的帝字上面是个三角形符号,充满了女性色彩,那个三角形就是女阴符号。如果说帝字像一个偶人,那么,这个偶人就是一个带着女性符号的偶人。这个倒三角形符号即是女阴符号。中外均以这个来标示女性阴阜的倒三角区。此处置于首部,当视为面具看,这有远古以女阴为面具的例证。三角形符号的下面可理解为偶人的肩与两手。也可以说是再加以强化的女性符号。因为这个符号近似穴,穴也是女性符号, 和作为数字的六的这个(倒V),其实也可以说它也是一个简化了的女阴符号。
无独有偶,这种三角形的标志符号,在异国也有。在印度教中,等边三角形的标志,顶尖朝上的是男性标志,即男阴部;顶尖朝下的是女性标志,即女阳部。在东欧亦是如此;犹太民族的六角星,是两个三角形的重叠,其实也就是男女两个性符号的重合。这种在观念上的一致性,是来源于生活上的共同经验。
这个偶人形的“帝“字,为什么要用女性符来标示呢?从母性社会和先民对生殖的崇拜和对具有绝对统治地位的老母这个角度来想,就不难理解了吧!何况传说黄帝本人就是女性,且又是黄帝命苍颉造字的,他自然会依黄帝女性之身来造这个“帝“字了。正如刘正英在研究黄帝其人时,认为确有其人,而命史官造字的结果,首先造的自然是黄帝二字。不过他认为,现今的帝字很抽象,而其特点与半坡符号非常相似。经他研究,发现是用“一、三、五、七、九”这几个符号组成的“帝”字,有表示“天”的意思,这与文字学家对帝字的天数解释一致。而黄字则由“二、四、六、八”与上古的田字组成,标示“地”的意思。也就是说黄帝二字是由天地之数组成的。从而旁证“帝”字是产生自母系社会顶峰的黄帝时代。而且恰是在这个阶段,先民以从自然崇拜进入到性器官与生殖崇拜。据此:
三星堆祭祀坑出土文物,自然跑不出祭祀天神、祖先、图腾等的范畴。于可著的《世界三大宗教及其流派》说:“随着阶级社会的形成,国家的产生,王权的增长与集中,出现了民族宗教或国家宗教,如犹太教,印度的婆罗门教,日本的神道教等。民族宗教的特点,是在原始部落神的基础上,出现了最高神,主神或唯一神,加以人性化,进行偶像崇拜,崇拜的主神即本族的保护神,具有排他性,仅保护本族人,其传播的范围亦局限于本族,为本民族的信仰;还继承某些原始巫术,杀牲祭祀,礼仪繁琐,并与本民族的传统习俗结合在一起。
民族宗教,一般产生于奴隶社会,是适应奴隶主阶级的需要而产生的意识形态;它神化王权与剥削制度,成为当权阶级进行统治的不可缺少的思想工具”。三星堆古蜀王国亦当如此。
三、先民对性的崇拜
为了种族的延续,先民对生殖是极其重视的,他们对在两性交合过程中所产生的那种销魂蚀骨、欲死欲仙的感受,视为是忘我极乐的通神境界,是凡人与神相通的途径。这在道家和佛教经典里也可以得到证明,亦可依此作为先民对性、对生殖、对女(母)性崇拜的佐证。
佛教经典中的所谓“金刚杵”亦是隐喻男根,“莲花”则是隐喻女阴。经典中亦有视性交为通神悟道之举。如《金刚经》云:“金刚入莲部,乃大乐事”。《佛说秘密经》云:“作是观想时,即同一体性身金刚杵往于莲华上而作敬爱事(性交也),作是敬爱时,得成无上佛菩提果,或成金刚手等。……如果诸大菩萨等作是法时得妙快,乐无灭无尽”。
佛教之密宗,则认为性交是最高精神境界,通过它才能不生不灭。佛教以后避不谈色了。但密宗仍重男女双修,故今之喇嘛教的供奉中仍有不少男女合体或人兽合体的所谓的欢喜佛。
![[转载]2009年07月26日 [转载]2009年07月26日](http://image97.360doc.com/DownloadImg/2016/06/2213/74416538_10)
道教更视男女交合是炼丹、得道、成仙的必由之路。老子说玄牝是“众奥之门”,故道士视女性为修行中必不可少的“丹鼎”。说什么:“龙先擒虎,虎擒龙(易理:龙在左,在东,为阳,为青,为男;虎在西,在右,为白,为阴,为女),龙虎交加真趣浓……能知火发灵光透,献出青龙惹妙铅(铅,乃道家炼丹之一隐语,系指女精也)”。又云:“献出青龙惹黑龟(隐语,指女性或云龟伏之交接状),光华闪灼透帘帏,若非献出青龙首(男根),怎得天门(玄牝、女阴也)发地雷”。道家认为:道就在女阴之中。这些密语,其实讲的都是男女调情激发性欲后,忘情撕搏,其势如同天门发地雷一般地惊天动地。也正缘于此,道教成为中国房中术的集大成者。由此推理,则可知先民对性的崇拜,会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综观在远古先民遗留下的众多岩画中,几乎可以说只有两个主题。一个是先民为生存而进行的狩猎活动;一个是为延续种族和自娱的有关性的活动。
另外,在陶器上亦有大量的这方面的刻绘,即与生殖有关和性交的图画。如喻生殖的蛙形图或蛙纹,寓男女两性交欢的鱼鸟图和弓箭图(鸟与箭都是隐喻男根,鱼与弓则隐喻女阴)等。
在实物方面亦有不少突出男根、女阴的偶像,以及被夸大的孕育中之“女神”。这在中外都是一致的。如,国外发现的《维仑多夫的维纳斯又被号为“母神”。据考证,这个有点夸张发式,矮胖的身躯和细小四肢的,这个被称为《维仑多夫的维纳斯》雕像,是当时“女性美”的缩影,是反映先民对母性与生殖的崇拜。这个据说是世界上已被发现中的最早的雕像之一,它至少已有25,000年的历史。这个如同拳头大小的石灰石雕像,很可能是供史前人在举行祈求生育仪式中使用的偶像。
美国雷H.肯拜尔等著的《世界雕塑史》,在论及《维仑多夫的维纳斯》时说:“此偶像‘是刻画这类多育性形象的,最著名的和予人以难忘印象的雕像。雕像的体积虽然很小,但它以肥胖、成熟而有力的形态,显示了宏伟的纪念碑式的气度,它的脸部没有五官,细弱的双臂无力地搁置在硕大的乳房上,肥大的臀与隆起的腹成为对称,阴部明显;粗壮的大腿逐渐变细,从而接连小腿,未雕出脚,也无其它次要细节。整个雕像象征着旺盛的生育力……’”。这就是典型的对生殖崇拜的反映。
为什么呢?肯拜尔说:“如果说旧石器时代人类所画的野兽,记录了人类对食物的重视,那么那些女雕像和女人浮雕,则说明了原始人对本部落生存的关注。女人怀孕和生殖,对旧石器时代人们来说,是不可思议的奇迹。一个部落能否生存下去取决于这种奇迹,那些被后人称为‘维纳斯’的原始社会雕像,是人类的理想女人并非有诱惑力的待嫁少女,而是强壮的怀孕的和使人敬畏的母神”。
这只是西方的现象吗?不是。在辽宁喀山出土了一尊孕妇的陶像,距今5000多年了,在青海柳湾,新石器时代遗址(距今4.5千多年前)有彩陶女像,全身坦露,乳房丰满,还用彩绘成乳头,捏出夸张的女阴。
人类在其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是大体一致的。正如上文所云,人类生存的需要,一是食,一是性,中外都不例外。正缘于此,中国古人云:“食色性也”,“饮食,男女,人之大欲有焉”。唐汉先生曾谓:“在古汉字中有许多字正是两性文化的反映。”因为一个部落的兴衰与两性生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两性及两性交往乃人类感受最深的“共性经验”(所以古人把男女性交又称为“人事”寓男女间之事也,或称为“人道”寓人间之道也。),他又谓:“华夏民族原本是一个把生殖傲视为功绩的人本主义民族,是一个把‘食、色’视为人之本能、本性,常常加以夸耀的民族,是一个崇尚实用而宣称‘无后为大’的民族。”
在人类原始社会,人们常常会对发生在自己周围和自身上的一些事情问一个为什么?当这些问题尚不能解释清楚时,则产生了一种人力所不能驾御的“神”的概念。他们对自然现象中的打雷,括风,下雨不了解,就认为天上有专门施雷的雷公和打闪的电母,以及什么雨师、风伯、山神、水神(河伯)等自然崇拜的对象;对自身亦是如此,由对自然诸神的崇拜进而转到对自身性的崇拜。
在生产较低下的时侯,先民不得不为生存作艰苦斗争时,性交则是原始先民的最大的快乐。原始先民对男女性交为什么会产生那种欲死欲仙、销魂蚀骨、动人心魄的快乐,对女人为什么会生孩子也不可避免地要进行思索。在不能解答时,自然也就认为有一种“神力”的存在。当原始先民还不能把男女生殖器官与性交和怀孕联系到一起的时侯,自然地就产生了对生殖器官的崇拜,对性交的崇拜,和对生殖的崇拜。也还是这个唐汉说:“在上古先民的心目中,把自己享用的最好的东西,供奉在祖宗神灵面前,乃是承认他们对于这些祭品享有最高的主权和优先权。因此,甲骨卜辞中,不乏把女俘当做人牲祭品,烧杀埋沉,祭献给祖先神的记载。”记住,这是祭祀中的重要内容呵!
日本、韩国的田野多竖有男根崇拜物。这些崇拜物,其后,在中国演变成带有吉祥如意的如意和上朝的“笏”(又称为朝板)以及代表祖宗的牌位,在非洲则转化为代表王权的权杖。
四、对生殖的崇拜
其实,生殖崇拜和性崇拜、生殖器崇拜都与种族的延续有关。生殖崇拜也是有其象征物的。主要是蛙和鱼及石榴等,这是因为初民认识到婴儿是从孕妇鼓胀的肚子里分娩出来的。而蛙和鱼的腹部滚圆、产子多、繁殖力强,于是就以蛙和鱼来象征多育,以寄托人丁兴旺的美好愿望。另外,则有以石榴以及其它产子多的东西都是生殖的象征物。这种观念也表现在古人喜爱百子图,寓多子多孙之意。例如陕西临潼姜寨出土的彩陶盆上,有双鱼和蛙的图形。此外,中国的生殖崇拜,尚表现在有司生殖之神,如观音菩萨,送子娘娘和男性的屌神(台湾尚有屌神庙存在,在台湾中部南投日月潭附近番子田山九族文化村处尚保留有屌神石柱,有照片为证)。![[转载]2009年07月26日 [转载]2009年07月26日](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中国在母系社会时期,就有祭祀女性生殖器的习俗。故而各地多有乞求生子的“女阴石”和“摸儿洞”;在印度圣所中供有女性外阴和子宫的圣物;在原始岩画中,反映先民视性交是一种通神和繁衍种族的神圣活动,所以能公然示意。如贺兰山岩画的“交媾图”:一个男子以勃起的生殖器指向图中那个双乳的女性。内蒙古桌子山苦菜沟的岩画,则以粗犷的笔调勾勒出一个蛙形(取其多子、多育之象征)女子,下身被一个阳具插入。类似这样的岩画在中国许多地方都有发现。其中新疆呼图壁岩画,以夸张的手法把男子勃起的阳具明显地突出,甚至有性交插入动作。如同此类的画图或雕刻在石上,砖上(汉砖多有所见),陶器上也不少见。这种对性交的崇拜一直流传了下来,至到明清以后,方才有所隐晦。
另一方面,先民对生殖器官的崇拜,也与大自然的造化有关。因为在大自然中有不少自然形成的男根和女阴形状竖立在大地之上,并且多是无独有偶的相对应着的。例如:
1)广东绍关附近就有一座“元阳石” ,并与只相距两里多路的“少阴石” 遥遥相呼应;
2)湖北艮山有阴阳石。传说鞭阳石能晴,鞭阴石则雨;
3)四川剑川石钟山石窟,有一被称为“阿央白”的女阴石,为女性的崇拜物;
4)浙江绍兴大禹庙的“窆石”,即是古代越人祭“土”(女性)的,后被误认为“窆石”;
5)福建漳州以南距10多公里处的东山岛大海边,至今还有一块巨大的女阴石。该石有阴阜、阴唇、阴道均十分写实,惟妙惟肖;
6)山西五台山,有一“佛母洞”,似女阴及子宫,人可以钻进钻出,形似生殖过程;
7)四川凉山彝族自治洲盐源县城北5公里处,有一公母山。一峰似男根,称之为“公石”,另一峰似女阴,称之为“母石”。母石高60余米,似经过鬼斧神工将母石中间辟开一缝穴,形成下分上合,底平顶尖,中腰鼓突,互为对称,远视恰如两片阴唇。公石高40余米,呈圆柱状,通体光洁,昂然挺立,状若男根形;
8)四川沪定桥头有观音阁,所妙之处,在于和对岸的韦驮山相对。一男一女遥遥相望,当地人称其为阴阳石;
9)四川本武的一个山峰,其下有两块三四米高的巨石,称为阴阳石。当地白马藏人称其是“白马老爷”的侍男侍女。
10)四川蔺县马蹄乡三道坎村,在河南岸山上,各有一石,一为男,一为女;
11)云南宁蒗县二区石笋村,有两石似笋,称为公母石;
12)江西龙虎山有一处岩壁酷似女阴,号称为“仙女献花”和“羞女岩”。浮现女阴之阴阜、阴唇,及臀部,均极其形似,原先阴阜之上有青草一蓬,酷似阴毛,后因山水枯竭而失其真;另有一形如男根,名“金枪峰”。
13)甘肃黄土高原上亦有一酷似女阴之处。
总之,大自然形成的男根、女阴尚多,这也就是先民会对其崇拜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中国对生殖的崇拜,最最表现在“道”的思维方面。由于远古时人类的生存,较大的程度依赖于自然的力量。因此,强调人与自然要相应,即“天人合一”和“法天法地”,以如何适应阴阳变易规律等,使人的生殖达到阴阳调合、协调同步地顺乎自然而人丁兴旺。为什么我要拿这么多的篇幅来说与性有关的话题呢?因为它与破译三星堆的那几个符号,有着密切的关系。说明在那七个祭祀符号里有三个性符号就不足为奇矣。
易经思维下的几点谬谈1:从东西方的相背说起
我们中国地处于东方的亚洲,是日出之国,按中国传统经典《易经》方位的说法,我们属阳,故多“阳谋” ,行为上主张光明正大,提倡仁爱,重视社会整体;西方的欧洲则与我们完全的相背,处于西方,是日没之国、属阴,故多阴谋,行为上善于巧取豪夺,提倡弱肉强食,重视个人自由。
由于方位上的相背,众多的水土因素影响人文,故而在很多思维观念上也就自然相背,这是不言而喻的事了。譬如说:
在哲学观念上,西方认为是上帝创造世界的一元论者,而我们是阴阳自然变化的二元论者。西方宇宙观中最高的主宰是人格化的神——上帝,他们认为世界是上帝创造的;而我们的最高主宰有时虽也谓之为帝,然而这个帝却是宇宙本身,亦表现为阴阳两面的大自然,也就是俗谓的老天爷。虽说我国早期也有诸多拟人化的神,但都是在天帝的统领之下,不过是人类初期的一种形象化的表达与企盼而巳。
在旋转动态上,西方是逆时针的由点到面,我们是顺时针的由面到点。
在观察世界上,西方是单一的由微观的点到宏观的面,是属原子论的自然观,故多强调改造自然;我们是综合的由宏观到微观,是元气论的自然观,多主张须适应自然和天人和一的和谐观。
在世界结构上,西方认为宇宙是以小的不可再分的原子组成的;我们则认为宇宙是由大气的阴阳凝聚而组合成的。
在思维模式上,西方重自然之本质考证、重分解之唯实论、重单一的指认,黑即是黑;白即是白、重自由和个休、重独立性、重逻辑思维,并侧重于向外探索,以发展世界、改造世界藉以获得自身自由的途径,是属开放的价值体系,故而对一事物喜欢穷究到底,赋有一贯性,因之形而下的科技在后期较为发达;而我们却是重人际、重伦理、重综合、重名轻实、重整体、重辩证、重全方位的系统工程,故著重形而上的推理、重悟性和形象思维,侧重于向内探求、以认识自身、完善自身而获得自由为途径,是属封闭的价值体系,并由此走向玄学化,故而不少观念,笼统而又面广,似乎不甚科学和缺乏凿凿的理论支撑,学术与技术又多重口头师徒相传,缺少书面传承,从而不少极科学的东西也就有渐次失传了的缺陷。
在认知上,西方社会重实验、重逻辑、重科学发现、重个体、重人权、人性,具有直线性,故后期社会和科技发展较快;而我们则是重直觉、重内省、重伦理、重精神、重国家、民族、家庭、社会、重整体利益,重自然,重天之道,视天人和一,以“园通”为最高境界,因受多种因素干扰、牵扯,故多固步自封和保守性,后期发展较慢。
在处世上,西方重利益、重功效、追求人本主义和个性解放,喜欢标新立异,视弱肉强食为天理,则助长了极端的个人主义;我们在处世上,重志轻功、主张循规蹈矩,不违天理、人伦,故多因循守旧,主张中庸之道,追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
在宗教的生死观上,西方认为人是由卵子与精子这两种物质的互化,故重死后的灵魂去向;我们认为气聚成形,气散归虚,故重生,视死为白喜事。
在数字上,西方视13为凶数,而我们则相反,恰视13是吉数。
在生活中,西方重财货、重经商,故多赋敛财的狡猾和侵略性;而我们重农耕、轻工商,重理性,且多礼,具有一定的斯文和保守性。
在美学方面,西方既重写实、又喜猎奇,有些猎奇以致抽象到莫明其妙;而我们则重写意、重高雅,以致不少水墨画可玩味无穷。
在婚姻家庭上,西方强调个性自由,婚姻以各人为取向,故不甚稳固,家庭的纽带也比较松散,子女成年以后即行独立;我们则重视伦理,婚姻多以家庭、家族为取向,故结构较为紧密,多为三代之家,甚或有四世同堂的家庭。
在男女关系上,西方是太阳落下的地方,属阴,对应少女,故表面上是较尊重女性,女性也相对开放些的,但缘于他们过于追求个人的幸福,婚姻多不稳定因素;而我们在东方,是太阳升起的地地方,属阳,对应长男,故而在骨子里是有些大男子汉主义的,但因重伦理,重家庭声誉,故婚姻相对比较稳定。
在性爱生理上,西方由于强调个性,重人的自然属性,多陷于性爱的个人之感受和形式技巧的追求,以满足个人的欲望,故缺乏对性爱的全面的观点和论述。男人性欲虽强烈然疲软、猎奇而无张。女性很难从男人那获得性的高潮,故多取向自慰而足,多强调阴蒂高潮、多同性恋之情结。这在西方性学家海蒂的报告中有不少强调。她在调查结论中说:“女人的性欲高潮来源于对阴蒂适当的充分剌激”并指出阴蒂是最重要的女人的“性感受器”。多有排斥正常的阴道性交的例证可以说明。
而中国则以天地为准,尊重自然的阴阳相配之道、为人之道,倡导男女两性的和谐,素来尊循男外女内的阴道高潮为准。按中国的阴阳学说的生理感受上,男人在表,女人在里,故男人的快感在阴茎的表面故快感短浅,女性在阴道深处,故其之快感持久且深沉。古《天下至道谈》云:“凡雄性的属阳,阳主外;凡雌性的属阴,阴主内。雄性在性交时磨擦阴器的表部,雌性在性交时磨擦阴器的里部。这就是阴阳交合的法度,雌雄相配的道理。”在中国的房中论述里仅仅只提到阴蒂的敏感性,谓其属于重要的性感受器之一,在历代的春宫画图里,很少有暴露阴蒂的画面,更没有渲染阴蒂的论述。中国的房中论述比较全面,始终强调男女和谐,注重前戏和以能满足女性为前提,以防致病(故又有“八损、八益”之说)。这种以阴道性交为主的男女合谐为旨的观点在造字方面也有不少反映。例如人字,寓男左女右两人需要相互依赖、支撑,共同营造和谐美满的人生;又如吉字,何以为吉?吉字上面是士,男子也,下为口,喻女子也,寓有男有女,男女在一起结合方是吉、男女相交合谐才好、故视为大吉。再如好字,何谓好?男女在一起有了互依、互补、互爱,对人生来说方是好,以及有儿有女方为好等。总之,是强调男女两方的,绝无只追求个人感受的一面。尽管我们有大男子主义,但在两性关系上,自古以来就是比较重视女方的感受的。
在文字上,西方大概是从对园的分解形成为繁琐而单纯、互不相关的拼音字的,而我们是从爻的方形而形成寓有深刻含意的,由相互关联的笔划组成的象形字。而我们的每个字都寓意深刻且可单独成文的,所以才称其为文字(此节下面另作专题阐述)。
在饮食上,也多有所不同。西方是面食为主,菜肴多为简简单单的烧烤且偏生,进食上使用较为笨拙的刀叉;我们则是以米饭为主,喜欢丰盛、烂熟,讲究有滋有味的菜肴,进食上我们用灵活多变的筷子。所以,从思辨上讲,西方往往是遠不如我们的。
在性格上,西方外向;我们内向。
在语言表达上,西方直白;我们含蓄委婉。
在具体方位上也是相互相背的,我们的南,恰是他们的北,彼此南辕北辙。
在医疗方面,西方多从消灭外来的微生物、病菌、病毒著手;我们则是多从调节人体自身的元气以达阴阳平衡。
在价值观上,中国偏重社会;西方偏重个人。
在功效利益观上,中国重志轻功;西方重利益、重功效。
总之,洋洋洒洒,林林总总,不枚胜举。我们的老祖宗说过,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既然东西方是南辕北辙,想要他们和我们一致,岂非痴人说梦!鉴于以上诸多相反、相背之处,若依然对西方抱有不切实际幻想的人该有所醒悟了吧!对于西方的那些对立的噪音该不以为然了吧!尽管现在的世界正在高唱经济一体化和与世界接轨,尽管世界巳紧缩成地球村了,我们还是做拿来主义者好,只物为我用,老老实实地自巳走自巳的路,由他们去鼓噪,咱们且勿庸人自扰,也勿怨天尤人,宇宙自身就包含着好与坏、正与反、对与错,让我们学会坦然地看世界,但也别做东廓先生,该出手时就出手吧!更千万别数典忘祖,以为西方就真是极乐世界,千万别“邯郸学步”把自巳变成了不会走路的跛子了!
易经思维下的几个谬谈2:谈方话圆说文字(抽象与象形)
中国的《易经》,或说我们的老祖宗对宇宙的认识,说:“天圆、地方。” 即天是圆的,浑如鸡子,地在其中。太阳东升西落,循环往复,运行轨迹也是圆的,故谓“天道好还”。地何以为方?方者,指方位也,并非云地是方形的。人类生活在地球上,无方位座标,没有方向感,行动就无以是从了。中国的八卦,有学者认为,也许就是源于最早的八个方位座标而演化出来的八个自然现象的卦图。
在生活中,中国有句老话,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那么,再问一句,何为方、何为圆?其实,方圆都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几何图形。
“方”是由点的延伸组成的,具有直线性的特点,是对固定程式的肯定,从而组成不同矩形的边。中国人的思维和文字就深受到方的影响。
“圆”是由点的旋转轨迹形成的,划出无数大大小小、重重叠叠的圈。它受旋转的影响而具有离心力、富随心所欲、和逐次推进与多变的意向,是对矩的否定,圆也深深地影响到西方人的思维和行动方式的。这种方和圆,在西方人的眼里只是个图形;而在中国人的眼里,则是具有丰富的内涵的。《易经》云:
天——圆。而圆又代表着为动、为刚、为外、为机变......这恰与上述西方人的诸节特点相呼应。
地——方。方代表为静、为柔、为内、为原则......这也恰与我们的德行相符。
我们的老祖宗是崇尚自然的,提倡法天、法地、法自然的。所以中国古时的货币——铜钱,就是取法天圆地方之意,而造成外圆内方之形。这个思路并不是后人突然产生的,它可以追溯到五六千年前,三星堆的那棵摇钱树,那树上叶子就有铜钱的雏形,只是叶子边上多了些毛刺而巳(照片,略)。
古人强调思要圆,行要方。因为,圆环之形是认识自然的思维方法,故以“圆通”为最高的智慧;方则是规范自然的人文行为准则。仔细地品味这些方和圆的内涵,你就可以充分了解东西方的差异区别了。这是“天”之使然,这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之原理也。但,这也决定了东西方在文字上的根本差别。具体来说:
1、西方大概是从象形、音节到圆的剖析。西方的文字也是从象形的图符开始的。《发明史话》说西方的象形文字源于埃及,只是以后发生了嬗变,转入了依靠音节的表音文字。表音文字系统,是把口语单词的“声音”即语音再现出来,并借助仅仅几个园点、长划和歪歪扭扭的笔划(符号),把口语单词变成了书面形式了。例图(2):
上图的大意是“我相信我看见了一头长颈鹿”。人头表示——我。持锯——这个拿着锯子的小伙子,为单词(SAW),意为我在木工房看到一件工具——“锯”,或者表示动词“看见”的过去式。最初这个持锯的图,意为表示那个工具的“锯”。其后由于向音节的嬗变,失去了原来的意思,变成了一个动词“看见”,再以后,这个意义也忘却了,这个图像演变为只代表一个字母,即See的(S)了。最后形成了二十四个标记辅音的埃及字母。在公元七世纪,罗马人根据额特鲁得亚借希腊字母而形成的额特鲁得亚文,创造了拉丁字母。但也有专家说:是中国古老的彝文西传成为西方文字的始祖(在巳有数千年历史的古彝文中确有:F、T、I、S、X、W、G、H、Y、A等字形。见于《支格阿龙像和他的飞马坐骑》)。(附图3):
(注:不少彝族学家反复指出陶文与现存的古彝文有直接的渊源关系,许多符号均能用古彝文解读。而古彝文也确具有方块字与拼音字的雏形因素)。从这两幅画里不难看出,文字与方圆间的关系。
那么,做为音符的字母及拉丁字母究竟是怎么来的呢?有专家说:一般认为最早的拼音文是公元前一千多年前居于地中海东岸的北方闪美特人(塞姆人)创造的。他们把原来某个词的符号用来表示这个词的一个音(如埃及的那个图只剩下一个S音符)。例如用“牛”的符号(Aleph)来作标记,A的这个音的符号(见下图4),现在的拉丁字母A就是这样演变而成的。
:
以上形似有理。但以愚见却不敢苟同!像如此之演变,那廿几个字母又是怎样演变来的呢,它何其之复杂?
既然以音符来表达,则“形”巳失去了任何意义,只需要创造出一些能约定俗成被众人接受的音符来标明即可。
创造这些符号,既需要有规律性,也要有简便性,绝不可能从众多的图形里去茫目地慢慢演化或选择,仅可能从某些符号上得到启示,从而找出可遵循,可创造的“根”来。
以愚之见,这个“根”就是与中国的方块字的“方”完全相反的“圆”。试看最初创造出的21个拉丁字母和后来增加了的字母均有园的属性。若从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上看,它的基本特征就是由圆与横线构成的。再经我仔细地酌摩,我悟出了它们就是圆的产物。所有的字母都只可能是从圆的不等份的剖解脱胎而来的。例如:
O就是一个园;
D就是一个被削去一半的园;
P近似小写的D,下面延伸了一竖;
B与小写的B是两个半园的重合与小写的B的反写;
C是没有封口的残园;
Q是园与一撇的结合;
R是P的变形,另加了一条钭线而巳;
G是半园与T的组合。
其它的字母呢?依然是从园的剖解、切割和截取而来的。
U是半园的变形;
A是由园中的三点成直线近V字形反置后,又加上一横变成的。
从一个园形上,我们可以引发出一联串的联想:
V相联则是W,若再倒置则成为M,简化则可截为N。
X则是园中交叉两根直线,并由此可引发出变形的B、Y。
E是半园中加上三条横线,并可简化成F和L,及变形的T与J。
I是园中的一竖。加另半个X可以成K。
最后剩下一个Z字,其实也是来自园的,它是园中两横之间加上一条钭线而巳。
其实也不必分解得这么细,也可能在产生之时,并不完全如此,但至少可以看出点基本之合理性。既然西方的拼音文字是从园的解剖,是在园的基形上产生的,它是对园的分解和联想,这就必然对西方的思维与文化产生深刻的影响,导致其思维上的重分解、重细节、重物质、重务实,以及性格比较开放等。从而形成东西方迥然差异的人文色彩。正如蔡元培先生说的:“西方重物性,中学重人性”之谓。
2、中国是从象形与八封符号到方块字的形成
中国的文字,据传说是在黄帝时命苍颉造的。按《易经》的说法,苍颉是依“在天成象,在地成文“的原理,观察虫鸟龟迹而成的。究竟是否如此,巳无从考证(其实做为象形的字符在黄帝之前早巳有了)。根据出土的陶文、甲骨文、钟鼎铭文的研究,巳明确得出了结论,中国的方块字是从象形的原始图画到图形符号,再到文字这一轨迹一脉相承地发展而来的(其间,八卦的方形三爻卦画,最具影响)。故中国的方块字最具有象形如画、形意融会、一字多意的特征,也可以说,一字成文。使人能直接从形体上就可以把握这个字符所标出的意义,并在一定的程度上了解它所隐含的深刻意义。这些触目会心的字符,给人以强烈的直观剌激的特征,反映和造就了中国人重直觉、重整体、重喻理的思维方式。
中国方块字的形成,不少人认为是源于八卦。中国文化大师南怀谨在《彿学与中国文化的因缘》中说:“自三代(夏、商、周)前后,中国的文化渊源,以伏羲画八卦而建立《易经》天人之际的文化为础......”赵国华在《生殖崇拜文化论》中认为:八卦的阴阳爻是由鱼纹演变的。他认为构成八卦的主要两种符号(阴、阳)和八卦图像,实际是由代表不同的简化鱼纹演变而来的。方的形成,即是出自鱼祭祭坛布局简图,故呈现出方矩之形(图5):

另外以郭沫若为代表的一些专家认为八封的三爻符号是直接取自男女阴阳两性的性符号,即男阳之乾系为男根“且”的省略;女阴之坤系为女阴O简化成两竖的变形。其实鱼也是性符号,古时不少鱼鸟图就是隐喻两性之好的。《易经》在八封的形成上说:“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且卦词里就有不少性的内容,说卦爻是性符号即名正言顺,并再形象不过的了。
关于八卦阴阳爻,历史上有多种形状(这在以后再详谈),八卦的阴阳爻至少在两点上影响了中国方块字的形成。八卦基本符号,阳爻-和阴爻――的排列和长短变化组合,构成了方块字的点,撇,捺,横,竖的笔划之基本结构;八卦三爻符号的排列,是取天地人三才之意,从而奠定了方块的框架和开启了逻辑思维。
其实伏羲的先天卦是__画卦(即挂起来的画),是象形之祖。是挂起来的八个图形,用来说明天地宇宙大自然相互关系的。以后在阴阳观念的影响下,才发展变化成解说天地人三才的三爻卦。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初期是处在对自然的崇拜,其符号可能有随意性,有变化的。直到黄帝时代的前后,人类社会己经发展到对自身的崇拜,即对性的崇拜。苍颉造字时,很可能就是由他开创用形象代表男阳女阴的一竖和两横的性符号,把抽象的三爻变成了形象的阴阳、男女和天地、君臣等寓有明确含意的三爻,它不仅进一步地奠定了方形,更给三爻以丰富的内涵,即以父、母、子、女相互组合变化来说明复杂的天理和人事、社会,使原本单纯的三爻和象形字符变成了可逻辑思维的文字了。所以古人说,苍颉造字,是“一划开天”,“一字成文”。他把原先只掌握在少数通天达地的巫祝手中的口授心会的秘密公开了,故而“天雨粟,鬼夜哭”,成了惊天动地的大事情。也可以说中国表达丰富思维的方块文字是从此开始的。故而方有苍颉造字之说。
中国有句俗话,“文如其人”。方块字,正是中国人的文化反映。方是一种矩形,象征着循规蹈矩,循序渐进,且重视正反、长短、均衡、对称,使字形富有变化和浓郁的艺术性。然而这种方块字也反映了具有一定的保守性,所以中国人讲究老字号。另一方面,象形则导致长于直观,和笼统地把握认识世界。
总之,八卦三爻的性符号结构,至少有两点影响了中国:一是它寓意天、地、人之三爻,开启了天人和一的逻辑思维,使字成文;二是它的长短变化形成了横、竖、点、撇、捺之基本笔划,与方的框架。上面说了,方是矩形,寓意循规蹈矩,长于直观,以及重整体、重修身养性等,并一直沿着法天、法地、法自然这个大原则前进的,从而赋与方块字以深刻的内涵,并使它具有含蓄、隐晦、丰满与人格化等的特色而与西方形成巨大的差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