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星堆玉器中的伏羲女娲

 水西公主 2015-04-29

星堆玉器中的伏羲女娲

(2013-03-08 19:58:22)


2013-03-08
作者:朱帆摄影:楚军 来源:中藏网专稿

核心提示:民间收藏的三星堆玉石蛇群表明,古蜀人对蛇的崇拜,已经有四五千年的历史,披露了古蜀国巫政结合的时代特征,传递出古蜀国的统治体系及其机制,证明了 “巴蜀文化独立发展说”,古蜀文化“自成一系说”的可信度。

 

一.有关伏羲、女娲的传说记载

 

蛇是无足的爬行动物的总称,属于有鳞目。所有蛇类都是肉食性动物。蛇在中国古代被称为小龙。在我国神话传说中,伏羲、女娲同为人身蛇尾。《伪列子·黄帝篇》称:“庖慷氏、女嫡氏、神农氏、夏后氏,蛇身人面,牛首虎鼻。”后来人们还把伏羲和女娲连在一起,说成是人类的始祖。《山海经·大荒北经》提及:“赤水之北,有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是谓烛龙。”说明烛龙氏族的图腾是赤色的人面蛇身。女娲是个全能的大神,她既是人类繁衍的始祖神,又在补天、置神禖和制笙簧等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

蛇的最早记载见于《史纪·三皇本纪》,书中说伏羲和女娲这二位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都是“蛇身人首”。王充在《论衡》里说:“龙或时似蛇,蛇或时似龙。”郑玄注《尚书大传》云:“龙,虫(蛇)之生于渊,行于无形,游于天者也。属天。蛇,龙之类也,或曰:龙无角者曰蛇。”王延寿在《鲁灵光殿赋》中说:“女娲蛇躯,伏羲鳞身”。

民间有种说法,龙未升天时,它的习性与蛇相同,也是蛰伏在泥土中,即所谓“龙蛇之蛰”(《易·系词下》)、“龙蛇泥蟠”(《后汉书·张衡列传》),而蛇得了神性也可“腾云驾雾”(《韩非子·难势》)。

二千多年前的诗人屈原在《楚辞.天问》中问道:“女娲有体,熟制匠之?” 诗人》中屈原“异齿蛇”有很近的亲缘关系,唐代诗人李白也相信女娲用黄土和泥造人的传说,其《上云乐》中称,“女娲戏黄土,团作愚下人。散在六合间,濛濛若沙尘。”源于中国古代男左女右的礼俗,汉代一些文物画面上伏羲在左,女娲在右。伏羲的右手抱住女娲,女娲以左手抱住伏羲,两人四目相交,下身均为蛇形且相缠绕。伏羲左手举着“矩”即拐尺,女娲右手举着“规”即圆规,象征着天圆地方。

在现代考古发现中也伏羲、女娲蛇的文物出现。1983年,我国新疆吐鲁番出土一幅伏羲、女娲图,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杂志《国际社会科学》试刊号的首页插图。在安阳殷墟侯家庄大墓中,曾出土一件头部残损的一头两身蛇形木器,右边留一横绘大眼睛,蛇身相交;双尾勾曲,同后来的伏羲、女娲交尾图相似,被推定是商代的伏羲、女娲交尾图。

我们知道,作为医学的标志“蛇徽”发源于希腊。阿斯克雷波是古希腊伟大的医生,他手持一根盘绕着灵蛇的神杖,云游四方,治病救人。后世出于对神医和灵蛇的崇敬,便以“蛇绕拐杖”作为医学标志。到了近代,美国、英国、加拿大、德国以及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都用“蛇徽”作为医学标志。上世纪50年代前期,中国中华医学会的会徽上也有“蛇徽”。据报道,早在1953年,科学家就发现,生物的一种基本遗传物质的结构是双螺旋线的结构形式,竟然与伏羲、女娲尾部相缠绕的造型非常相似。20世纪末,关于生命科学的研究进一步发现,人类的基本遗传基因也是双螺旋结构。 

 

二、古蜀先民喜蛇、崇蛇

 

《说文解字》说:“巴,虫也,或曰食象它(蛇)。”《山海经·海内南经》载:“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能吞象的蛇,可见非常之大。“蜀”字的甲骨文也是蛇形。据考证,“蜀”字的含义是“人首蛇身”,意即蛇图腾氏族蟠踞之地。

1986年,四川广汉三星堆两个祭祀坑的发掘,被誉为是“二十世纪最激动人心的考古发现之一”。之后的考古发掘表明,在北达汉水流域,东至荆江地区,西南迄大渡河,金沙江及今贵州北部一带,分布着许多古蜀文化的遗址和遗迹。三星堆遗址位于古蜀文化圈的中心区域,是四五千年前是古蜀文化的中心。经科学考古发掘的三星堆文物中,就有青铜蛇,表明古蜀人对蛇的崇拜,已经有四五千年的历史。

然而,民间收藏的蔚为壮观的三星堆玉石蛇群,把人们的眼光吸引到神秘的古蜀先民爱蛇、敬蛇的深处。民间收藏的三星堆玉石蛇中,长的蛇1米多,短的有20余厘米。蛇的造有直蛇,卷蛇、闭口蛇,也有张口吞鼠的蛇,吐信的蛇。更令人双眼一亮的是,竟然有造型生动形象的双蛇戏珠图案。当然也有以蛇头作装饰的器物,有以蛇体作柄的玉璋。至于大量以鸟兽人物为题材的玉石器上,都饰有纠缠蟠曲的长蛇。一些表现祭祀、祈年等场景的贮容器盖上,也少不了蛇的身影。特别是在一套十二生肖的玉器中,高踞上方蟠曲的蛇,已经成为高贵的身份和权威的象征。

《易经》曰:“尺蠖之屈,以求信(神)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对古蜀先民来说,蛇是一种令人敬畏的神秘符咒。古代文献《山海经》、《诗经》、《竹书纪年》、《周易》、《尚书》、《左传》、《楚辞》、《史记》中,都有关于蛇的记述。根据《山海经》的描绘:疆良口里叼蛇,蓐收左耳露蛇,雨师妾手中耍蛇,神于儿身缠两蛇,洞庭怪神头上顶蛇等等。这些描写,在民间收藏的三星堆玉器中都有生动形象的艺术再现。

一位哲人说,每一件古代艺术作品都会生动地反映当时社会的真实面貌,对后人研究当时的社会状况、生产生活、衣食住行具有不可忽视的借鉴作用。三星堆玉器中有大量的人首蛇身圆雕,它们同中有异。从头顶看,有的戴冠,有的盘发,有的光头,有的平顶。从颈部看,多呈尖角下垂,也有平边。从耳部看,多数有纹饰,实心,耳垂部有孔。从面颊部看,多从鼻翼部向两侧延伸出弧线,用夸张的手法表现深凹的眼眶和眼睛。嘴部均表现为两条平直的线段,强化了神灵的威严。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圆雕的古蜀人的脖子犹如蚕身,身躯颀长,穿着对襟镶边的花上衣,至腰际两体相连,穿一件酷似现代流行的超短裙。裙裾之下,是一道粗硕丰满、弯曲的蛇身。

《列子·黄帝篇》称,女娲“蛇身人面”;东汉皇甫谧《帝王世纪》道,女娲“蛇身人首”;三国曹植《女娲画赞》称女娲“人首蛇形”。这样的描述,早在四五千年前,古蜀国的能工巧匠们,以高超的技艺、极大的耐心和毅力,已经将它们雕琢为成组、成套精美绝伦的蛇身人面玉石器了。它说明古蜀国已经拥有一定规模的玉石器加工作坊,玉石器广泛用于祭神祇、拜天地。更揭示了三星堆的玉石器蛇身人面,是具有浓厚宗教祭祀色彩的礼仪用品,是祭祀中奉献给神灵的礼器。三星堆蛇型玉石礼器工艺精湛,种类繁多,足以证明三星堆古蜀先民喜蛇、崇蛇。出于对蛇的尊敬,古蜀先民把蛇视为祖先灵魂和住家守护者的化身,蛇也被古蜀先民视为丰收或子孙繁衍的象征之物,祭拜蛇神是古蜀先民的一种宗教仪式,并且已经形成把蛇作为祭祀物的制度。

 

三、蛇与古蜀先民的不解之缘

 

在世界各国很多氏族部落,以蛇作为图腾。据摩尔根《古代社会》中的记载,在美洲印第安人里面,就有9个部落中有蛇氏族,有的甚至以响尾蛇作为氏族的图腾。在澳洲的华伦姆格人,要定期举行一种蛇图腾崇拜的仪式。参加这种仪式的人,用各种颜料涂抹全身,打扮成蛇的样子,模仿蛇的活动姿态扭动身体,且歌且舞,歌唱蛇的历史和威力,以祈求蛇神赐福保佑。

在中国古代传说中,蛇通常是灵异魔力的象征。蛇图腾崇拜在我国原始社会中也同样存在。《山海经》里有“共工氏蛇身朱发”之说。在《山海经》诸多蛇的记录当中,较为常见的有三种模式:手操双蛇之人,群蛇衍生之地,招致水旱之怪。

作为一种同水有着密切关系的生物,蛇往往会逐水而居。甚至有着能够感知地下水位变化的能力,《山海经》中所载的蛇的出现同水旱的关系,或许正是人们对于日常生活的一种观测。在个别地方,蛇本身就是掌管水的神祗。在洪水泛滥的古蜀国时代,人们深患洪水之灾,蛇则称为洪水、雨水的象征,进而成为所谓的神。

同时,我们也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待蛇之所以受到古蜀先民崇拜的原因。研究认为,“蛇象征色情,性欲,及性姿”等。据说人体的健康及两性的自然相吸引,都是蛇的作用所致。创世纪的“蛇”字,本义为“舌的主宰”,意即意识里的“色心”,及色心的表现。盘蛇所围成的圆圈,代表女性生殖器,恰如圆环或椭圆之象征玄牝,同时也象征两性媾精。据《路史·后纪一》注引《宝椟记》:“帝女游于华胥之渊,感蛇而孕,十三年成庖牺。”而多产的蛇,也是上古人类出于繁殖的需要而膜拜向往的。

四五千年前的四川古蜀国境内有很多森林、河流、沼泽,生活着各种各样的蛇类。这些蛇类中有很多是有毒的,而那些毒蛇往往有致命的剧毒,即使在今天如果救助不及时也可能造成很多灾难和事故,甚至置人于死地。但是,危险并不一定完全导致憎恶。当生存成为困难,对神力的崇拜和对自然的求助,顺理成章地成为一个选择。上古社会,女性的社会地位主要来自于生育能力。蛇是卵生动物。蛇的生存能力、适应能力以及繁殖能力,得到了古蜀先民的重视和崇拜,被看作守护神、保佑丰收的神、母性神、帮助新生和繁殖的神、冥界的神,以及像征权力的神。这些神的职能贯穿了古蜀先民的繁衍、生存、安全和死亡的全过程。而女娲的蛇身就有了这方面的联想和寄托。在三星堆的玉石蛇群中,女娲与伏羲没有什么联系,仿佛女娲造人、炼五彩石补天、化生人类、制笙簧的等贡献,都是她一个人完成的,并没有伏羲的参与。

为什么三星堆玉石伏羲、女娲是人首蛇身?我们知道,埃及有“狮身人面像”,底下是狮身,上面也是人首。思维、理性是人性的一种表现。“人首”实际上代表着人的理性层面。因为人是有理智的,有思维的,有头脑的。而蛇身代表本能的层面,代表人还没有脱离动物性的一面。由此,三星堆玉石伏羲、女娲是人首蛇身,非常生动有趣地表现了人的双面性,人既有人性的一面,也有动物性的一面。

因为伏羲是神和女人交合后所生的神人,所以伏羲也能缘天梯建木以登天。《山海经·海内经》记述说:“南海之内,黑水、青水之间,有木名曰建木,大皞爰过。”这里所说的“建木”,是众神用来登天专用的。所以“建木在都广,众帝所自上下。日中无景,呼而无响,盖天地之中也。”而“大皞爰过”说的就是始祖伏羲,也能像神一样,攀缘建木、上下往返于天地与神人之间。” 《太平御览》卷九引《王子年拾遗记》还说:伏羲“坐于方坛之上,听八风之气,乃画八卦。” 有学者认为,八卦反映了上古先民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现象的最初认识,上古的文字、占卜和许多文化源流,都和八卦有一定的联系。所以伏羲“画八卦”,实际上是说明伏羲时的父系农耕文化,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我们是否可以这样大胆推测,古蜀国的每一个统治者会将自己的王位和神联系在一起,对外宣称自己是神的化身或神的儿子,并要求庶民的崇拜和绝对的服从,因为统治者的命令就是神的旨意,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所以,统治者必须寻找一种强大的事物来象征自己的权力,它既能威慑和杀伤敌对势力,又能保护王位,还能给王位赋予神圣性和权威性,因而选择蛇来扮演这一角色。


四、三星堆玉蛇群体揭示古蜀国巫政结合的时代特征

 

1.三星堆玉石蛇群反映了礼天、礼地的社会需求

 

处于巫政结合,产生特权阶级时代的古蜀先民,对玉非常钟爱,以玉载礼,寄玉器以人文精神。古蜀国玉石器既是祭祀器皿,同时又是精美的艺术品。因为先民们认为,只有美的,才是可以用来通神的。祭祀玉器的这种半信仰、半艺术特征说明,用于祭祀目的的玉器,最早是祭祀仪式里的一个组成部分。因而古蜀国时代的礼仪玉器,既是宗教活动的道具、权力和地位的标志,又是社会观念的载体而发挥着重要的社会作用。古蜀国礼制化的要求,导致了在生产、生活、战争、祭祀等领域制作礼仪化的玉石器,使信仰和崇拜的情感在玉石器这个载体上得以展现。

例如,一玉神人拱手握蛇,面部威严森然,雕琢古朴简练,晶莹可爱。用于祭祀的玉蛇,造型朴实,比例端正,雕刻有繁缛的图案装饰,通体磨光,晶莹透体。最富有神秘色彩的还是玉琮上的浮雕蛇纹。其中伏羲形象最有代表性:圆眼、宽鼻、阔嘴,牙齿外露,耸着肩,双手叉腰,尾巴饱满圆润。

如同一位四川学者所说,三星堆玉石蛇群,无不出自于各类专门手工业劳动者之手,扮演着与文明发展息息相关的礼器的角色。这些具有象征意义的器物,反映了古蜀国用玉石质器物礼天、礼地的社会需求,凝聚了农业、手工业生产者对自己雕琢的艺术品所赋予的信念和情感。所以,三星堆玉石蛇群代表着先民的意识形态,象征着神、权、威、势。

另一个四川学者角分析认为,古蜀王国要获得玉料,不排除主要渠道包括就地开采、贡纳、贸易以及掠夺。制作玉器需要付出包括治玉设备,技术训练,组织管理,指挥系统,食物供应,仓储保管等在内的人力、财力、物力和组织等方面的代价。能够付出如此高昂的代价来占有并享用这些贵重物品的,除了古蜀国核心统治者集团而外,没有任何个人和社会集团能够做到。而所有这些物质成果连同蕴涵其中的全部精神成果,都统统被古蜀国的上层统治者们攫取,占有。这充分表明,这些手工业作坊已经成为古蜀国的显贵们直接控制的生产领域

 

2,操蛇者的冠式、服饰折射古蜀国生产力和等级观念

 

三星堆玉石蛇群在雕刻艺术上,具有连续、成组的人物和故事情节的图案,以表达其丰富而连续的精神世界,包括哲学思想、政治观念、意识形态以及价值观和世界观等。据目前掌握的实物表明,三星堆玉石操蛇者有近10种形制,各式之间存在着冠式、发式和服饰上的若干区别。

首先分析冠式、发型。三星堆玉石操蛇者脸谱基本一致,既分不清男女,也分不清老少,眼睛夸张,具有神秘和严肃的神情。从这一特征可知,操蛇者主要是为宗教活动服务,能够显示身份、等级的,就只有发式和冠帽了。除了大立人的王冠,还有戴象冠、蛇冠、龙冠、平顶帽,编发盘,束发插笋者。

古蜀国的国王既有王者之风,又有主神之仪,是主持祭祀的祭司。民间收藏的一幅玉版画上,一位粗眉大眼,身着燕尾长袍,手握活体蛇,赤脚站在方座之上的立人,估计是集古蜀王国的政治、宗教于一身的显赫人物,既是一国之君,又是群巫之长。他头上的 “花状高冠”,远远望去,如同一朵盛开的鲜花一般。冠中部雕刻着一轮散发着光热的太阳,照射着旁边无数仿佛在天空中飞翔的翅膀。

另一个玉石操蛇者脑后是从左上斜向右下的饰物。编发盘绕顶的玉石操蛇者,很像戴了一圈麻花状的帽箍,耳廓比较浑圆,上面有3个穿孔,与绝大多数头像耳垂只穿一孔者大不相同。

象冠玉石操蛇者头发束于冠内,整体上象征大象的头部。帽顶中间是高耸的蜷曲象鼻,左右两边斜出的是耸得一般高的宽阔象耳;帽体左右侧鼓出象眼,从侧面看就是一副向前昂伸的象头。

其次分析服饰。服饰作为礼节的一部分,受到古蜀先民的重视,不同等级的人有不同的服饰,依规穿戴,不得造次。文献记载,春秋时期的齐景公纵酒,醉而解衣冠,晏子就批评他失礼。《左传》也说,“良夫紫衣狐裘,至,袒裘,不释剑而食,太子使人数以三罪杀之”,可见衣冠之重要。民间收藏者有大量的三星堆玉珠以及玉手链、玉项链、玉手镯。玉石操蛇者也都穿有耳孔,手腕也似佩有饰物。可见,古蜀先民蜀不仅相当讲究服饰,而且形成一套自己的服饰体系。

对照文献记载,可见三星堆玉石操蛇者的服饰,与《蜀王本纪》所记载的蜀人“椎结左衽”完全一致。服饰史上,“衽”指的就是衣襟,左衽也就是说开口是朝左的。四五千年前,担任着整个古蜀国军政、祭祀、祈祷的神圣职责,拥有至高无上地位三星堆玉立人,穿着衣襟前后均饰异形龙纹,雍容华贵的王服,双手前伸围抱活体小龙。古代文献记载用龙纹做衣裳的装饰纹样,最早见于《尚书·益稷》篇,即帝舜训示夏禹用日、月、星辰、山、龙、华虫、藻、火、粉米、宗彝、黼、黻等12种象征王权和帝德的纹样做礼服。三星堆操蛇立人像,细腰修身,头戴皇冠,身穿四件套组成的龙纹礼衣,其服装的整体配套和纹饰、裁制结构,都雕塑得清清楚楚。礼衣都是用极匀称遒劲的线条勾勒,细腻生动而富有装饰性。

我国古代有关蚕桑的传说,大多与蜀地有关。“蜀”古体字像作茧之蚕,《说文》说蜀是“葵中蚕”,《释名》和《玉篇》都说蜀是“桑中蚕”。《潞史》记载,在南齐永明二年(公元484年),益州刺史萧视曾发现“蚕丛氏之墓”,得不少铜器玉器,并有“金蚕数万”。以此看来,三星堆操蛇立人像的龙纹礼衣的面料,必定是丝绸。当他出现在古蜀国的祭祀场合时,各式站人雕像,则是各族首领、次级群巫。不论群巫之长还是群巫,在当时都被各部族奉若神明,代表着各个部族大大小小的神灵。

三星堆玉石人首蛇身,宽眼高鼻,脸部被刻画得十分刚阳。它们与众不同的是有十分明显的女性特征:丰乳纤腰,手臂圆润,胸部较宽,乳头突出,全身仅穿一条刚到大腿的超短裙,裙腰有蝴蝶结。裙上有飘逸的柳叶状飘带。它们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穿上丝绸的人群。雕琢这批人首蛇身的古蜀先民,似乎广泛听取了刺绣和织锦工匠的意见,才让这些操蛇者的服饰纹路如此清晰生动。

三星堆玉石操蛇者的服饰有左衽长袍、对襟长袍、右衽长袖短衣、犊鼻裤等,各不相同。冠式上,有花状齿形高冠、平顶冠、双角盔形冠等区别。发式上,有椎结、辫发、光头等区别。不论从人类学还是从中国古代文献对古代民族的识别标准来看,衣、冠、发式都是区分族群的最重要的标志。就其衣、冠、发式而言,三星堆玉石操蛇者群像明显地表现了各级臣僚资源的占有模式,以及不同族类的集合。三星堆玉石大立人的龙纹礼衣,给我们留下了很多文化信息。它以具体的形象语言,准确地反映了古蜀王国政教礼仪、艺术设计、工艺技术、文化交往诸方面的现实情况,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3,传递出古蜀国的统治体系及其机制

 

三星堆文化从距今5000年到2800年,延续了2000多年。空间上的连续性和时间上的稳定性,无可置疑地表明:三星堆作为蜀王之都,是最高权力中心之所在。近几年,三星堆一带考古发现了许多建筑遗迹,最大的一处建筑面积达200多平方米。这样的建筑可能是一种礼制性质建筑,而非一般的住处。这种贵族社会的礼制性建筑根据后世的记载,可能是祭祀祖先的地方,也是祭祀神灵和颁布政令,举行重要典礼的处所。我们由此想到,与蛇有关的三星堆玉器中,往往有鸟、鹰、鱼、龙、虎、鸡、牛、羊等图案一同出现,是否可以理解为,它们是前来参加祭祀活动的各个氏族部落的标志之物呢?

各种标志之物的汇集,表明这些族群参加了古蜀国权力阶层的集会,共同构成了古蜀国庞大的统治集团核心。因为,中国古代文献中的太庙、明堂与太室,等同于民族学或考古学上的大房子,凡朝觐、祭祖、庆赏、选士、养老、教学等大典都在明堂举行。如果这种推断成立,那么,可见当时的祭祀已发展为神权与王权,担任祭祀职责的少数人已经形成为特权阶层,成为凌驾于社会之上并控制社会的权贵。

大量器物形态极为奇特怪异的三星堆玉石蛇群表明,三星堆宗教信仰崇拜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为我们探索古蜀先民的精神世界提供了具体线索。古蜀国众多的原始信仰观念,已经发展为原始崇拜,成为决定人们关系和行为的精神统治力量,并用各种祭神器物和祭祀仪式使之稳固下来,形成较为完整的原始宗教体系。表明三星堆文明是有着相对独立起源和发展脉络并且高度发展的区域性文明,具有极高的学术意义和科学价值,有助于增进我们对古蜀国的社会和政治结构的深入透彻了解,把握古蜀文明各种物化形式的深刻内涵。

 

 

 

 

 

五、结束语

 

三星堆玉石蛇群数量之大、制作之精、内涵之丰富,表明古蜀先民对祭祀之重视,场面之隆重、规格之高、地位之重要、影响之强烈,为上古时代器物中所罕见。它们构成了古蜀文化所具有的注重造型艺术、吸收多元文化、强化精神观念等方面的重要特征。

三星堆玉石蛇群在古蜀国祭祀活动中的大量使用,早于在中原地区以及其他地区1000余年。毫无疑问,汉代伏羲、女娲的形象,很有可能是受到三星堆文化影响的结果。从蛇文化因素的孕育、起源到发展,可见古蜀文明是独立起源、独立发展、独具特色、璀璨多姿的一朵奇葩。局部证明了顾颉刚先生在四十年代年提出的“巴蜀文化独立发展说”,以及苏秉琦先生所提出的古蜀文化“自成一系说”是可以确信的。 

 

 

三星堆玉器中的伏羲女娲 - 三星堆玉器图文 - 三星堆玉器文化投资传播

【图1】吐信的蛇

三星堆玉器中的伏羲女娲 - 三星堆玉器图文 - 三星堆玉器文化投资传播

【图2】放在方座上的蛇

三星堆玉器中的伏羲女娲 - 三星堆玉器图文 - 三星堆玉器文化投资传播

【图3】吞鼠的蛇

三星堆玉器中的伏羲女娲 - 三星堆玉器图文 - 三星堆玉器文化投资传播

【图4】玉琮上浮雕的蛇

三星堆玉器中的伏羲女娲 - 三星堆玉器图文 - 三星堆玉器文化投资传播

【图5】古蜀人头上的蛇

三星堆玉器中的伏羲女娲 - 三星堆玉器图文 - 三星堆玉器文化投资传播

【图6】双手握长蛇的古蜀人

三星堆玉器中的伏羲女娲 - 三星堆玉器图文 - 三星堆玉器文化投资传播

【图7】一只手握长蛇的古蜀人

三星堆玉器中的伏羲女娲 - 三星堆玉器图文 - 三星堆玉器文化投资传播

【图8】手握长蛇的巫师

三星堆玉器中的伏羲女娲 - 三星堆玉器图文 - 三星堆玉器文化投资传播

【图9】长蛇缠身

三星堆玉器中的伏羲女娲 - 三星堆玉器图文 - 三星堆玉器文化投资传播

【图10】神坛顶部的蛇头

三星堆玉器中的伏羲女娲 - 三星堆玉器图文 - 三星堆玉器文化投资传播

【图11】虎背上的蛇

三星堆玉器中的伏羲女娲 - 三星堆玉器图文 - 三星堆玉器文化投资传播

【图12】容器盖上的蛇

三星堆玉器中的伏羲女娲 - 三星堆玉器图文 - 三星堆玉器文化投资传播

【图13】缠绕在花枝上的蛇

三星堆玉器中的伏羲女娲 - 三星堆玉器图文 - 三星堆玉器文化投资传播

【图14】缠绕在灯柱上的蛇

三星堆玉器中的伏羲女娲 - 三星堆玉器图文 - 三星堆玉器文化投资传播

【图15】容器两边的蛇

三星堆玉器中的伏羲女娲 - 三星堆玉器图文 - 三星堆玉器文化投资传播

【图16】托着小虎的蛇

三星堆玉器中的伏羲女娲 - 三星堆玉器图文 - 三星堆玉器文化投资传播

【图17】盛在方尊上的蛇

三星堆玉器中的伏羲女娲 - 三星堆玉器图文 - 三星堆玉器文化投资传播

【图18】长双翅的伏羲或女娲三星堆玉器中的伏羲女娲 - 三星堆玉器图文 - 三星堆玉器文化投资传播

【图19】展翅飞翔的伏羲或女娲三星堆玉器中的伏羲女娲 - 三星堆玉器图文 - 三星堆玉器文化投资传播

【图20】伏羲或女娲蛇之一

三星堆玉器中的伏羲女娲 - 三星堆玉器图文 - 三星堆玉器文化投资传播

【图21】伏羲或女娲之二

三星堆玉器中的伏羲女娲 - 三星堆玉器图文 - 三星堆玉器文化投资传播

【图22】伏羲或女娲之三

三星堆玉器中的伏羲女娲 - 三星堆玉器图文 - 三星堆玉器文化投资传播

【图23】伏羲或女娲之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