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以玉通神——精致的令人惊叹的四川三星堆玉石器

 飞虎catzbc 2019-09-29

以玉通神——精致的令人惊叹的四川三星堆玉石器

后宫地图三千-头条号 2019/9/2210:54

玉器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心理,源远流长,根深蒂固,已成中国之魂、民族之魂。“玉”字最早见于我国最古老的文字——商代甲骨文中,汉字中有近五百个字从“玉”字旁,古往今来,“玉”字在人们心目中都是一个美好而高尚的字眼。人们用玉字组成不计其数的词,以形容各种美好的人和事物,例如:玉女、玉貌、玉容、玉树、玉兔、玉笋、玉音、玉德、玉编等等,可以说,玉就是一切美好的人或事物的代名词。几乎汉字中的珍宝以及人的品行、德行等都与“玉”字有关。

中国玉器有着近万年的悠久历史,从新石器时代早期到今天,玉器文化绵延不断,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成为世界上一种罕见的文化现象。玉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它对社会的政治、礼仪、宗教、审美情趣等方面影响巨大,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载体,是其他古器物不能比拟的,因此说玉器是中华文明的基石也并不为过。

中国玉石器的制作,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已经逐渐走向成熟,到了商周时期已经达到了纯熟的境地。这一时期以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玉石器最为著名,而三星堆遗址出土的独具特色的玉石器群则将人们的目光吸引到了西南的古蜀国。这批玉石器在全国范围内的同类文物中,也都是可圈可点,是最为珍贵和最有价值的文物群之一。三星堆的玉石器群与青铜器群交相辉映,共同构成了三星堆文明及其文化艺术的最高成就!

什么叫“玉”呢?古人和今人对玉的理解,在概念上是不同的。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解释“玉,石之美者”,凡是漂亮美观的石头在古人眼里都是玉。古人对玉器的认识有一个过程,当时人们常把质地比一般石材更细腻坚硬,色彩绚丽斑斓,近似玉质的彩石视为宝物,因此古人对玉的笼统概念是“石之美者”。由于生产技术水平较低,加工这些玉石料并不容易,所以加工成型的彩石更加珍贵,这是人类对玉的最初认识。而现在我们通常把玉按照质地分成软玉和硬玉,按地区分成和田玉、蓝田玉、岫玉、独山玉,或者按岩石种类分成透闪石、角闪石、蛇纹石、阳起石、辉石等等。从地质学和矿物学角度看,三星堆的玉石器中,玉类大多为碧玉,石类则大多是大理岩。专家初步推测三星堆大部分玉石材料的来源在成都附近的龙门山脉南段,即茂县一汶川一灌县一带。

以玉通神——精致的令人惊叹的四川三星堆玉石器

在三星堆博物馆玉石器展厅中展出的四块形体巨大的玉石原料是20世纪90年代在三星堆遗址北面的鸭子河出土的,估计三星堆出土的玉石器中,有些就是取材于这种原料,而鸭子河的源头就在龙门山,古代三星堆人很可能就是从龙门山上采下这些玉石原料,然后通过水路河流运输到遗址北面的鸭子河附近进行加工。现在河道的一部分当初应该是三星堆古城北边的陆地,而三星堆古蜀国的玉石器加工作坊应该就分布在那里。这几块大型的玉石原料之所以珍贵,并不在于它们的材质有多好,关键是它们上面有明显而清晰的切割痕迹,有的已经被切割成了平面状,既有大片卸下的,也有小片锯取的。但令历史学家不解的是,在三四千年前的三星堆古蜀国,人们当时是用什么工具对玉石进行切割的呢?由于在遗址内并没有发现制作玉器的工具,现代人研究当时玉器加工的方法,更多的是根据玉器上遗留下来的各种加工痕迹和弃料,以及相关古文献中关于玉器加工的一些记载加以推测。

玉是具有相当硬度的一种石料,一般的金属物,如青铜,其硬度低于玉石,因此不少学者倾向于早期治玉的工具并非用金属器制成。据专家研究推测,三星堆玉石器的切割主要运用了线切割与砣切割的方法。线切割,可能是用动物的筋条或兽皮条等编织成的绳子粘上解玉沙加水反复拉动,以此将玉料剖开,用此方法剖玉,往往会在玉器表面留下近似同心抛物线形的痕迹。砣切法的“砣”,古代称沙碾,又称轮锯或转盘刀,是一种圆盘形的加工工具,利用简单机械旋转运动的方法,达到切割玉料的目的。此外,在古代还有一种称为板切或者片切的方法,即用高硬度的石片切割玉,操作时可能是把薄而直的木质或竹制板条上镶嵌石英石等高硬度的石锯,加水反复切割,用这种方法制作的玉器,会在器物上留下水平切割的痕迹。然而在三星堆遗址内并没有发现切割工具,所以至今这还是一个未解之谜!

玉石的切割只是玉器加工的第一步,接下来还要进行打磨,即将石料打制或切割成粗坯后,再放到大的砥石上面加沙蘸水研磨,使其光滑平整,最后定型成器。《诗经》中“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的诗句启示我们,有些石头也可以作为治玉的工具,如石英石、金刚石、水晶石、玛瑙石、黑曜石等的硬度都超过玉石。三星堆遗址内出土有大量的玉磨石,应当是用于打磨玉石器的工具。《诗经》中又有“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句子,古语说“玉不琢不成器”,这大概是古人对制作玉石器所要运用的几种工艺的概括性描述。三星堆遗址里出土了许多石材和石坯,它们都属于原材料,一些石料上也有明显的切割痕迹,还有一些半成品上面有清楚的管钻痕迹,但不知什么原因有始无终,半途而废。我们从这批成品和半成品中可以看到古蜀先民的勤劳和智慧。

以玉通神——精致的令人惊叹的四川三星堆玉石器

三星堆出土的玉石器成型过程复杂,大致运用了锯、凿、挖、琢、钻磨、雕刻、抛光等一系列工艺。根据明代《天工开物》的记载,明代玉石器的加工工艺流程主要有:捣沙、开玉、扎砣、冲砣、磨砣、掐堂、上花、透花打眼等工序。捣沙和开玉属于制作前的准备工作,扎砣、冲砣和磨砣是用砣机对玉石器进行的粗加工,掐堂、上花、透花和打眼则属于对玉石器进一步的细加工和装饰。在三星堆遗址出土的许多玉石器上都可以看到与明代相同的玉石加工工艺,如许多玉石器上都可见到切割、钻孔、打眼的痕迹;一件新月形石盒中间则运用了掐堂工艺,即将器物中间部分掏空而不将其凿穿;许多玉璋两侧都有透花的工艺,即现在所说的镂空工艺,此外还有雕刻工艺,如几件石蛇、石蟾蜍和石雕跪坐人像就是运用了圆雕的工艺等等。在三星堆时代并没有类似明代的那样锋利和先进的制玉工具,但从三星堆出土的玉石器来看已经非常精美,反映出三星堆古蜀先民高超的工艺和智慧,由此也说明在三星堆遗址已经具有人数众多的制玉工匠和相当规模的玉石加工作坊,三星堆时期的玉石加工已经逐步走向成熟了。

三星堆出土的玉石器数量巨大,种类庞多,主要有工具类、兵器类、礼器类和装饰品等几种类型,其中又以用于祭祀的礼器类和礼仪化的工具和兵器类最具代表性。古人认为玉吸天地之灵气,集日月之精华,玉石具有石之坚贞,水之晶莹,色彩斑斓,神秘莫测。正因为玉有灵气,所以成为巫师奉南给神的礼物,是巫师祭祀天地,沟通人神的法器,是古代宗教礼仪活动中不可或缺之物。

三星堆遗址出土的玉石工具主要有玉凿、玉斧、玉锛、玉斤等。

玉凿是三星堆遗址出土较多的一类玉石器。凿本来是一种劳动生产工具,但三星堆出土的玉凿选料考究,制作精美,表面都经过抛光,有的身上还有穿孔,可能用于佩戴或悬挂,出土时大部分玉凿刃部锋利如新,没有明显使用过的痕迹,特别是二号坑出土的玉凿大部分都装在铜罍之中,所以历史学家判断三星堆出土的玉凿应该并非是实用工具,而是礼器,是作为祭品奉献给神灵的。

除了玉凿之外还有大量的玉斧、玉锛、玉斤等,它们大多没有实用性,是象征性的工具和礼器,它们的出现标志着等级观念和宗教观念渗入到玉制品中,使其成为祭祀工具或等级权力的象征物。同时,生产工具的玉制化,标志着社会生产领域已经出现了享有特殊权利的阶级,工具的礼仪化是三星堆遗址晚期遗存的重要特征。

以玉通神——精致的令人惊叹的四川三星堆玉石器

三星堆遗址出土的玉石兵器类主要有剑、矛、戈等。

玉剑虽然前锋残断,但仍很珍贵。古代四川地区流行一种青铜短剑,因为形似柳叶而被人们称为“柳叶剑”。过去曾认为它流行的时代较晚或者认为它来源于其他地区,三星堆这件三千多年前的柳叶剑的出土,起到了一锤定音,以正视听的效果。当然,也有学者提出柳叶剑尽管世代相袭叫了许多年,但它正确的名称应该叫作“竹叶剑”。从这种剑的形状看,确实更像竹叶,以四川地区遍地竹林茂生来看,也许古蜀先民们造这种剑时就是受到了竹叶的启发。

还有一件仿若墨玉的石矛,制作精美,线条流畅,棱角分明,选料考究,已经完全没有兵器的凌厉意味,而成了美观漂亮的工艺品。在三星堆遗址及两坑内出土的玉石兵器中,数量最多的就是戈。戈,本是一种用于作战的兵器,古代有“金戈铁马”的说法。但商周时代真正用于作战的都为青铜兵器,玉石兵器已经丧失其实用功能,加上玉器质地较脆,易碎,因此历史学家认为三星堆遗址内出土的玉戈应是用于宗教表演仪式中,作为仪仗器使用的。三星堆出土的某些玉戈器型特殊,很罕见,如有的前锋呈平刃状,不知为何制成这样;有的两侧呈连弧状的刃口,造型奇特。在著名的商代安阳殷墟妇好墓中也曾出土有与三星堆同类型的玉戈,最长的才40多厘米,而三星堆遗址出土的玉戈,最长的60多厘米,实在让人惊叹!在三星堆遗址出土的玉石器中,种类和数量最多的就是玉戈和玉璋,它们构成了三星堆玉石器的主体,其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都是很值得研究的。

当然,我们认为以上这些玉石兵器都应该是仿照实战兵器制成的具有礼仪用途的礼器或仪仗器。兵器的玉制化,标志着世俗力量的膨胀,反映了王权与神权的结合。

早期的玉器仅仅是作为工具和装饰使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贫富的分化,产量少而美观的玉器便逐渐成为财富和权力的标志。《周礼·大宗伯》有“六瑞”之说,就明确规定按人的身份、等级的不同而应使用相应的玉器,不准越级持佩。周代是中国古代礼制最兴盛的时代。所谓礼制,就是从王侯到贫民在社会活动和日常生活中所遵循的行为规范。人们平时的衣食住行乃至婚嫁丧葬,都有严格的礼制约束。这种礼制反映在用玉制度上,就出现了一系列的礼玉。这些礼玉形制不同,用途各异,名称繁多。其中最主要的是璧、琮、圭、璋、琥和璜六种,合称为“六瑞”。这六种玉器是中国古典玉器的核心部分。《周礼·春官·大宗伯》中说“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踪礼地,以青主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这六器成为古人用来祭祀天地,祈祷神灵的礼器,同时在原始宗教中,玉器又被作为沟通天地人神的法器。三星堆遗址出土的玉石礼器中多与这些礼器有密切的关系。

以玉通神——精致的令人惊叹的四川三星堆玉石器

玉璧是一种扁圆形的玉器,中央有一圆孔,早在新石器时代已经开始出现并延续至今。“和氏璧”和“完璧归赵”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可见玉璧对现在仍有很深的影响。在三星堆遗址内出土有大量的玉璧和石璧,我们可以注意到还有两种中央有孔的扁圆形玉器,称为暖和环。在这里先区别一下璧、瑷和环的形制。《尔雅·释器》说“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肉”指玉质实体部分,“好”指中间的孔径空心部分。古代对这种玉器的解释是:内孔径小于玉质部分的称为壁;内孔径大于玉质部分的称为暖;内孔径与玉质部分相符的称为环。但从出土的实物看,“肉”和“好”的比例并不规则,而是各种比例都有。1983年夏鼎先生指出:“环和瑷,实际上也是璧”,并建议“把三者总称为璧环类或简称为璧类,瑗字在古玉名称中今后可以放弃不用”。所以目前一般把内孔较小的称为璧,内孔较大的称为环,而玉瑷这个名称逐渐较少使用了。

玉壁是“六瑞”中出现最早、使用时间最长的一种礼玉。在中国古代祭祀仪式中,也是最重要的礼器之一。这种圆形而中央有孔的玉器,在古代人心目中是天盖的象征,据推测,璧的造型来自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念,用以象征太阳和天宇。《周礼》有“苍璧礼天”的记载,将其列为“六器”之首,是祭天的礼器。

三星堆出土的许多玉璧、玉瑷、玉环不仅选料考究,而且制作工艺精湛。如许多玉璧和玉瑷的玉质呈碧绿色,并且器身有旋转制作时留下的同心弦纹,非常精美。许多玉环上都有很小的方孔,可能用于穿绳系带,在如此薄的玉环器身上切割出极小的方孔,其难度可想而知。三星堆出土的璧、瑷、环中最大的一件就是被称为“石璧之最”的大石璧。它的直径有70多厘米,厚近7厘米,重达百斤,形似一面水井的盖子,两三个人抬起来也很吃力,这么大的石璧实属罕见。在它的中间有明显的采用管钻法掏取出来的圆孔,上面也有明显的弦纹,制作这样一件大石璧也是相当不容易的。而这件大石璧的来历也有些特殊,它是1929年燕家院子出土的众多玉石器中的一件,后来燕家捐献出来,所以在三星堆文物中具有一定的纪念意义。

还有一些石璧各具特色,有大有小,大的直径10多厘米,小的直径只有两三厘米,它们从大到小有序排列。特别是有一组石璧出土时,它们在坑中是从大到小叠置如石笋一般。璧的主要功能是祭天,叠置如石笋可能是象征着群峦山峰,表明璧的通天的功能。考古人员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有些纺轮之类的生活用具,是由从石璧中间取下来的石芯加工而成的,真可谓是物尽其用了。

以玉通神——精致的令人惊叹的四川三星堆玉石器

实际上璧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它可以作为权利等级的标志,既可以佩截也可以随葬,同时又是社会交往中的馈赠品和信物。即使到了后世,民间百姓仍然将它作为吉祥福瑞的物品而佩戴或珍藏。

与璧一样,琮也是古代祭祀活动中最重要的礼器之一,《周礼》有“苍璧礼天,黄琮礼地”的记载。琮的形状为外方内圆,中央为圆筒状,外周呈正四方或钝角四方形。琮的方形代表大地,其最重要的作用是用于礼地。但也有学者根据琮的形制,并结合古代文献记载,认为琮不仅仅是用于祭地,而应该是贯通天地的重要礼器,琮的内圆外方,中间贯通正是寓意天圆地方,天地相通的思想。

琮的出现跟璧一样早,在江浙一带的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遗址和墓葬中,曾出土有大量的玉琮,是出土和传世的数量最多,也是使用玉琮最广泛的地区。琼不仅是一种礼器,也是权利和地位的象征,只有贵族和有地位的人才能拥有。在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玉琮多见于规格很高的墓葬中,一般认为是贵族或巫师墓,特别是巫师,表明他已经成为氏族部落中的显贵,因为一般成员绝不会有这种精美贵重的玉器,而巫师用常人不可能拥有的玉琮作为法器通天地,实际上也就垄断了通天地的权力。

在这里我们还要特别提到,尽管在古书中有很多使用玉琮的记载,但从考古发据中来看,新石器时代是制作和使用玉琮最繁盛的时期。此后随着制玉业的发展,其他各类玉器品种和数量越来越多,而玉却断稀少。这是一个很奇怪的现象,也许是它在古代礼制中逐渐丧失了礼器功能或是被其他礼玉所代替,也可能是琮的使用已被儒家学者理想化的结果。到汉代,已不见用琮来随葬,汉代文献中也没有关于使用琮的记载。玉琮在它流行的几千年中,其形状几乎没有什么变化,只是外表的纹饰随时代的变化而不同,时代特征很明显。商代的玉琮一般素面无纹,或有简单的平行弦纹和圆点纹。此外玉琮的大小差别很大,有的玉琮只有一节,如三星堆遗址出土的玉琮,而最多的有十九节,见于龙山文化中。

琮是具有典型的长江下游江浙地区良渚文化风格的玉器,三星堆出土的玉琮表明在三四千年前,三星堆文化与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之间可能已存在文化交流,而玉琮应该是从长江下游传入古蜀地区的。

以玉通神——精致的令人惊叹的四川三星堆玉石器

除玉璧和玉琮外,在三星堆遗址出土最多的玉石礼器就是玉璋。《周礼》记载“赤璋礼南方”,璋是祭祀南方神位的礼器。璋最早发现于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遗址中。玉璋的器身,专业术语称为“射”,下端柄部称“邸”, 器身两侧有加工精细的多齿形扉棱,扉棱中间有圆形穿孔和镂刻的线条纹饰。三星堆出土的玉璋主要有牙璋、边璋和鱼形璋三大类。

“射”部分丫开叉的璋,称为牙璋,牙璋最早见于二里头文化遗址中。在三星堆两个祭祀坑中出土了较多的玉牙璋,成为古蜀的一个重要的文化特征。史学家推断,在夏代或商代早期,中原的玉牙璋传播到蜀地,一直流行到商代晚期。在此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蜀国的玉工不断地仿造玉牙璋,并加入了本土的文化因子与艺术风格,形成了具有强烈古蜀色彩的蜀式玉牙璋。三星堆古蜀国的玉器,除了受中原玉器的主要影响外,大部分内容是古蜀人自己在仿造中加上大量古蜀文化内涵和自我创意,精雕细琢而成,所以在风格上独树一帜。

出土的玉牙璋,大多都制作精美,有一件玉牙璋,玉料考究,器身完整,表面抛光,器身两侧呈蝴蝶状,采用透花技巧制作的扉棱,让人看起来赏心悦目。还有一件牙璋,它的多齿形扉棱向器身两侧充分展开,仿如伸出的翅膀,极为美观漂亮

特别是一件精美绝伦的玉牙璋,是三星堆玉石器中的国宝级文物!首先,这件玉牙璋通长908里米,宽78厘米,是三星堆遗址出土牙璋最大的一件;其次,这件玉牙璋通体漆黑,既长又大两射尖内收成锋刃状,经打磨抛光,闪闪发亮; 再看,器身极薄,厚度仅0.6厘米,让人捧在手中都会担心会折断它,在三星堆出土的玉器中,堪称制作难度最大,而且最为精美的器物了。俗话说:“成匠易,成师难”,能制作成这件玉牙璋的工匠,不愧为“世上高人”了。因为长久以来人们赋予玉以美好的属性,所以现代人也对制作精美、质地精良的玉器颇为珍爱,像这样的国宝,虽然是“只可远观,不可亵玩”,但能一饱眼福也是一大幸事。

斜边平口的玉璋,我们称为边璋。《说文解字》说“半圭为璋”,这种璋应该就是边璋,就是把主从中间纵向劈开的形状。三星堆出土的边璋也有许多,其中最大的一件,长达1.59米,宽22厘米,厚仅有1.8厘米,两端还有残损,估计原来长度还应该长几十厘米,器身上有镂刻的线条纹饰。这么精美的纹饰先不说如何雕刻,仅仅是将这么大的件玉料切割下来,并打磨平整就并非易事了。这么大的玉边璋,国内还仅此一件,堪称“边璋之王”。

以玉通神——精致的令人惊叹的四川三星堆玉石器

三星堆出土的玉边璋中还有一件极为精美的国宝。它通长54.5厘米,最珍贵的地方就在于它满身都是图案。图案分上下两幅,正反相对呈对称布局,每幅图案都采用阴线浅刻。在云雾缭绕的山上,太阳冉冉升起,山的最外两侧,各有一枚牙璋,山的上面用双线隔开,刻有戴帽及耳环的立人,双拳相抱,作特殊的祭祀姿态。再往上,刻有勾云几何形纹饰一组,最上面的图案则又是山与立人图案略有小变化的重复。从图像中主要符号运用来看,如神山、玉牙璋、作祭拜状的人或巫师来看,大体上可以推测这些图像应该是隆重的祭祀场景的真实写照,即所谓的“山陵之祭”。《周礼》记载有“璋,以祀山川”。璋可以作为古代祭山的礼器,古人认为山是地面上距离天最近的地方,祭山的目的就是为了通天,所以古代“天山之祭”是最重要的祭祀活动。我们认为三星堆出土的玉璋主要功能就是用于祭山。

但这件玉璋上的图同样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疑问,比如:下层跪着的人和上层站着的人是什么关系?是否就是表示人间与神界的关系?他们是谁?他们在做什么?图像中悬空的不规则几何图形又是表现的什么呢?可以说,三星堆文物的神秘性在这件玉边璋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因此它也是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的文物。

这件玉边璋具有浓厚的古蜀文化色彩,体现出三星堆古蜀国发达的制造工艺技术,同样也可以看出古蜀人重玉的情结。在古人眼里,玉是有灵性的,这一切也许只有当你走进三星堆博物馆一睹其风采之后,才能真正体会到。

第三种玉璋,是射部酷似鱼的身体,射端形成叉口刃状,就像鱼在张口呼气吸食我们称为鱼形璋。鱼形璋出土有数十件,大多出自一号祭祀坑,是目前在其他地方见不到的极富古蜀地方特色的珍品,一般认为其形制脱胎于牙璋。最为奇异难得的一件鱼形璋,通长38厘米,器身两面刻有分丫开叉的牙璋图案,在射端张开的鱼嘴中,站着一只镂空的活灵活现的小鸟,鱼鸟合体的主题十分明显,寓意深刻。一般认为,鱼形玉璋与鱼凫王朝的统治有关。

以玉通神——精致的令人惊叹的四川三星堆玉石器

玉璋的用途其实很广,不仅用于“礼南方”,祭山等,还可作为军事上发兵的依据,《周礼》同样记载“牙璋以起军旅,以治兵守”,璋流行的时间并不太长,在出土的战国以后的文物中已经很少见到了。

《周礼》记载的“六器”中,还有圭、琥和璜,圭的形状前端成尖锐状,下端平直。古代说“半圭为璋”,可能就是将两件边璋拼在一起的形状。琥,就是一种形似老虎的玉器,是六器中出现最晚的,大约出现于战国晚期。璜,是一种半圆形的玉器,《周礼》记载“半璧为璜”。

三星堆出土的玉石器,除了有工具类、兵器类和礼器类之外,还有许多玉石的装饰品,如玉串珠、玉管串、琥珀坠饰等,它们大多用料考究,雕琢精细,小巧别致,极富生活气息。同时,在古代玉石配饰不仅是一种财富的象征,也是人的美德的标志。古代人佩玉,不仅仅表现外在的美,更是表现人的精神世界和自我修养的程度,也就是表现“德”。同时玉还具有体现人的身份、感情、风度及语言文化交流的作用。古代君子必佩玉,古代有“君子比德于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的记载,即是要求君子时刻用玉的品性要求自己,规范人的道德。由此可见,中国古代佩玉和崇玉的风尚是何等的源远流长。

玉文化渗透于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民俗等领域。三星堆遗址出土的数以百计的玉石器,大多不是日常生活中的使用的,而是“以玉通神”用来连接天地、沟通人神的礼器和祭品。也正是因为它们是用来敬神祗、拜天地的供品,所以古蜀先民们不计成本,不遗余力地将它们制作得无比精美,给我们留下了一大批无比珍贵的财富。三星堆遗址出土的众多的玉石器足以证明,至迟在商代,古蜀人已经掌握了及其高超的玉石加工技术,并有了与这些玉石器相适应的,较为完备的宗教礼仪制度,反映了古蜀国已经具有了相当强盛的综合国力,是商代中国西南地区首屈一指的泱泱大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