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方法论|阿里云93款产品背后的技术创新“八字诀”

 大红门16 2016-06-22

阿里云发布了2016年第一届阿里云产品吐槽大会


(插播一则广告:欢迎大家继续过去投票or吐槽。)


不少网友惊呼,天了噜,不知不觉,阿里云竟然推出了93款产品。


阿里云为什么能在短短7年时间内创造93款云计算产品,阿里云资深总监李津在云栖大会厦门峰会的演讲也许正有您想要知道的答案。




演讲精选

 

阿里云在2015年Q4发布了19个产品,2016年Q1发布了22款产品,截至目前一共93款。


在这个背后我们需要做很多事情,其中最重要的是建立技术生态。


对技术生态的理解奠定了阿里云今天可以快速推出新产品,在市场上取得佳绩。

 

在今天技术全球化的背景下,技术在某种程度上,获取的途径比以前更丰富,获取的方法比以前更多样。


但是如何获取最好最新的技术其实不是那么容易。


我们看到一些优秀的企业级商业软件公司背后怎么去选择,有着自己的理解。

 

任何一家企业在创业之初时,对全球技术是拥抱的态度,或者说拿来主义,因为拥抱可以让创业公司在起跑线上快速奔跑。


但仅仅使用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使用本身只是一种技能,这些技能并不足以支撑公司继续走下去。这个时候需要对技术有深刻的理解,当理解发生的时候,你需要回馈。

 

所以今天我们看到,阿里系对开源社区的贡献在中国是遥遥领先的。


同样,在中国最早的万台计算机集群是在阿里诞生的,虽然后面我们用新的技术取代它了。


这种回馈事实上是对你使用之后再去反哺社会的一种态度。

 

但这还远远不够,因为如果你真的想去把自己变成一家技术型企业的时候,必须做出自己的产品。


当你做出自己产品的时候,全球化的技术生态会不会拥抱你,这变成一个问题。

 

我们欣慰地看到,在过去一年里面阿里推出的产品在今天发生了悄然变化,这个变化是来自于社区,来自于商业软件,来自于全球技术体系对我们的接纳。

 

技术生态对阿里系产品的接受是一种融合,是一种互通。


同样我们也看到,阿里云和很多合作伙伴,这些合作的背后也是商业软件和今天云计算整个之间的互通和融合。


只有技术体系可以融合的时候,用户使用才是最便捷和高效的。

 

但这些还是远远不够,最后要有开放——当你的技术走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你要更高效回报社会的时候,一定是开放。

 

有人问我,阿里云会不会把产品开放出来,我说一定会,并且我们已经是这样做了。


可能很多人今天接受互联网分布架构的时候用的第一款产品是HBase,这些都是阿里愿意开放自己技术的典型例子。

 

当这四个阶段发生的时候,拥抱、回馈、融合、回报,只有当四个阶段做完之后,你才会知道怎么做技术,怎么用好技术去服务整个社会。


转发,侵权信息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