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日,世界教育创新峰会(WISE)与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在京共同发布了《面向未来:21 世纪核心素养教育的全球经验》研究报告。那么未来公民应具备的核心素养有哪些呢?21世纪核心素养这一概念提出的主要驱动因素又是什么?
6月3日,世界教育创新峰会(WISE)与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在京共同发布了《面向未来:21 世纪核心素养教育的全球经验》研究报告。WISE 研究总监阿斯玛·阿尔法达拉博士、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院长刘坚教授等出席发布会,并就报告的主要发现进行了阐释。 阿斯玛·阿尔法达拉博士,是世界教育创新峰会(WISE)研究部总监, 也是卡塔尔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科学助理教授。她在教育领域拥有18年的工作经验,曾在卡塔尔-兰德政策研究院担任助理政策分析员、在卡塔尔国家研究基金会担任研究助理。阿斯玛·阿尔法达拉博士拥有英国剑桥大学的博士和硕士学位,及英国布莱顿大学的教育科学硕士学位。她的博士研究领域包括教育领导力及政策实施。
阿斯玛·阿尔法达拉博士认为,当今世界的科技创新和交流互动之频繁已经达到了让人难以置信的程度,这也为整个社会和职业环境带来了巨大变化。职业环境正在变得越来越复杂,既然学校应该帮助年轻人更好地为未来做准备,他们就需要采用21世纪素养教育模式去培养年轻人的企业家精神,为他们提供创造知识的工具,并激发他们的潜力。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刘坚院长介绍,核心素养教育体现了国际教育改革的发展动向,是对国际教育改革已有经验的发展和超越。 研究结果显示,超越特定领域的通用素养,如沟通与合作、创造性与问题解决、公民责任与社会参与等,受到了各国际组织和经济体的高度重视;强调以学生为核心、结合真实情境、开展现实主题或跨学科主题学习、建立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育测量与评价体系等,成为落实核心素养教育的有效举措。这些也是我国新世纪课程改革一直在倡导和强调的。 《面向未来:21 世纪核心素养教育的全球经验》研究报告,以包括中国在内的24个经济体和5个国际组织的21世纪核心素养框架作为分析对象,探讨了21世纪核心素养这一概念提出的主要驱动因素和包含的核心要素。 报告发现,最受各经济体和国际组织重视的七大素养分别是:沟通与合作、创造性与问题解决、信息素养、自我认识与自我调控、批判性思维、学会学习与终身学习以及公民责任与社会参与。 该报告还基于大量实践案例,为教师、教育管理者、政策制定者及研究者提供了一系列政策建议。报告指出,21世纪核心素养的培养必须兼顾社会发展要求和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将素养教育有机融入教育的各个阶段。 推动21世纪核心素养有效落实的关键在于将其纳入课程政策,并从教育系统内外给予广泛支持,特别是在教师专业发展和现代网络技术利用等方面。 报告汇总全球经验,提炼出两大类18项21世纪核心素养,大体反映了全球范围内不同组织或经济体的政策制定者对未来公民所应具备的核心素养的基本判断和整体把握。 在这18项素养条目中,有9项都与某个特定内容领域密切相关,称之为领域素养,包括基础领域素养(语言素养、数学素养、科技素养、人文与社会素养、艺术素养、运动与健康素养)、新兴领域素养(信息素养、环境素养、财商素养); 另9项超越特定领域的素养称之为通用素养,它们分别指向高阶认知(批判性思维、创造性与问题解决、学会学习与终身学习)、个人成长(自我认识与自我调控、人生规划与幸福生活)与社会性发展(沟通与合作、领导力、跨文化与国际理解、公民责任与社会参与)。 未来公民应具备的核心素养 《面向未来:21 世纪核心素养教育的全球经验》报告,是WISE系列研究报告之一。WISE通过与全球著名的专家、学者及意见领袖合作,共同探讨全球教育领域前沿和重要的课题,并通过WISE报告的形式发布研究成果。 WISE 报告反映了全球教育的最佳实践,并为教育参与者和政策制定者提供了丰富的建议。2015年WISE 共发表了8篇研究报告,探讨了创业教育、教师培训、早期教育、教师培训等课题。 因思考,而不同 长按关注《教育家》杂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