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舟水在县东南。《志》云:本名龙舟水,源出县东南百六十里胡甲山西,亦名胡甲水。北流出龙舟谷,名龙舟水,其支渠东北出为昌源渠,西南出径平遥县界,为长寿渠,皆有灌溉之利。又径侯村旁,名侯甲水,至介休县北张南村溉田,流入汾水。《水经注》:侯甲水发源胡甲岭。蔡邕曰:侯甲,邑名,在祁县。今沁州武乡县西北有胡甲岭,盖旧为祁县地。 胡谷水在县东。《志》云:出太谷县,流入县境。或曰:即通光水也,出县东南四十里胡城谷中,亦谓之胡城水,北流溉田,为利甚溥。昭余祁薮县东七里。其水久涸。元至元十一年,浚凿得细水,溉田及浸隍下树木。《周·职方》:并州,薮曰昭余祁。《水经注》:侯甲水又西北流,径祁县故城南,自县连延,西接邬泽,是为祁薮,即《尔雅》所谓昭余祁矣。隆州谷关县东南九十里。南通沁州,北通徐沟县,两壁皆山,道旁有水,即胡甲水也。洪武三年,置巡司戍守,亦曰隆州谷北关。 盘陀戍县东五里。宋靖康初,金人败种师中之兵于榆次,乘胜趋威胜军,与姚古遇于盘陀山,兵溃,退保隆谷。今为盘陀驿。徐沟县府南八十里。南至祁县七十里。本清源县之徐沟镇。金大定二十九年,析平晋、榆次、清源三县地置。今县属太原府,城周九里有奇,编户十九里。 洞涡水在县北,自榆次县流入界,又西入清源县界,今县有洞涡驿,盖因水以名焉。金水河,在县东。《志》云:源出太谷县东北大塔山,下流合众泉,经榆次县之东阳镇,流入县界,合象谷水,又西入清源境。 象谷渠在县城下,流分三道,环绕东西,分灌民田,盖居民引象谷水为渠也。 清源县府西南八十里。东至徐沟县五十里,北至太原县四十里。春秋时,晋之梗阳邑。汉为榆次县地。隋开皇十六年,始于梗阳故城置清源县。大业初,省入晋阳。唐初复置。宋因之。金尝置晋州于此,寻还属太原府。今编户二十八里,城周六里有奇。 梗阳城在今县治南,故晋邑也。《左传》:襄十八年,晋中行穆子见梗阳之巫皋。又梗阳人有狱,魏献子不能决者。《史记》:赵惠文王十一年,秦取梗阳。即此。故城周六里。涂水城,在县南二十里,春秋时,晋大夫祁氏邑。魏献子以知徐吾为涂水大夫是也。今名屠贾村,有谷曰屠谷,谷夏则水涨,冬则涸。《志》云:谷在县南十五里。又县东南四十里有陶唐城,旧《经》:陶唐氏自涿鹿徙居此,俗谓之姚城。鹅城城东南二十三里。晋阳秋永嘉元年,洛阳步广里地陷,有二鹅飞出,苍色者冲天,白者止此。苍色胡夷象,刘渊以为己瑞,筑城应之。又印驹城,《志》云:在县西南二十三里,相传汉文帝置牧于交城县,筑此城以印驹。今县西北十五里有马名山,亦以文帝牧苑而名。中隐山县西北八里。四围高峰,山独中隐,亦曰中隐谷。又白石山,在县西五里,亦曰白石谷,中多白石,因名。洪武中,筑堰于此,以御暴流冲啮之患,至今城无水灾。 汾水县东五里。自太原县流入界,又南经此,有米阳渡,流阔八十余步,路出徐沟。又县东十二里有永济渠,则引汾灌田处也。汾水又西南流入交城县界。清源水县西北五里。自平地涌出,亦曰平泉,一名不老池,引流溉田,水溢则东南注于汾。又白石水,源出白石谷,流合平泉水。又中隐水,出中隐谷,并流注于汾。交城县府西南百二十里。西南至汾州府九十里。汉晋阳县之西境,北齐置牧官于此。隋开皇十六年,置交城县,属并州,以县界有古交城而名。唐因之。宋置大通监,金废监,县仍属太原府。今城周五里有奇,编户四十二里。 故交城县东北七十里。隋、唐时县置于此。《志》云:古交城又在其东北二十里,当孔水、汾水交流之处,隋所取以名县者也。《旧唐书》交城县西北有古交城,县初治交山,天授元年,移置却波村。先天二年,于故县分置灵川县。开元二年省。却波村,即今县治也。又《寰宇记》云:县西北四十里有大通监,管东西二冶烹铁务,东冶在绵上县,西冶在交城县北山义泉社,取狐突山铁矿烹炼。宋白曰:大通监本古交城地。又县西北八十里有大通铁冶,宋设都提举司及铁冶所巡司,今俱废。 下马城县北百六十里,接静乐县界。相传元魏孝文往来避暑下马处。又马兰城,在县北九十里孔河上,今名马兰村。孔水南流经此,东注于汾。汉、魏、北齐,皆尝牧马于此。又有榆城,在县西北百三十里文谷水上,亦故戍守处也。其地多榆,因名。 狐突山县西北五十里。有晋大夫狐突庙,因名。县之镇山也,产青铁,宋因以置监。一名马鞍山。锦屏山,在县西北五里,红崖绿树,灿若锦屏。又县北五里有万卦山,有六峰峙立其旁,众峰交错,因名。又县西北二十里有石壁山,四围小山,相向如壁。 羊肠山县东北百里。石磴萦委,如羊肠然,后魏立仓于此,名羊肠仓。隋大业四年,经此幸汾阳,改名深谷岭。岭上有故石墟,相传魏太武避暑之所,亦谓之万根谷山。《元和志》:羊肠山在交城县东南五十三里,以旧城言也。交城山,在县北百二十五里,《志》云:古交城治此。周显德三年,北汉主钧葬其父崇于交城北山,即此。又黑石楼山,在县西北百五十里,黑石攒起,如楼阁然。其相近者,曰独泉山,洞穴中有石如盆安,泉出其中。或云:北汉石盆寨盖置于此。宋乾德四年,石盆寨来降,是也。 文山在县西北九十里。文水历榆城,又南径文山下,山因以名。又谷积山,在县西北百五十里,山形侧竖如谷积,一名滑集山,与永宁州吕梁山相接。又有龙王军山,亦名刘军山。相传刘渊都离石时尝游此,因名。近《志》作刘伶军山。二山西南去永宁州八十里,盖境相接也。又孝文山,在县西北二百里,连永宁及静乐县界。相传魏孝文临幸汾阳,置行宫于此也。 汾水在县东南。自清源县折而西,流经县界,又西南入文水县界。文水,在县西北三十里。源出永宁州北境之万山,流经狐突山下,又西南流入文水县境。下流至汾阳县,入于汾水。亦谓之文谷水。 孔河在县东北。源出县西北百二十里之龙树山,南经故马兰城,东流至太原县界,注于汾水。步泽水,在县城东,出狐突山南之步泽谷。又城东南有塔沙水,亦出县狐突山南之塔沙谷,俱流注于汾河。又福泉水,出县东北百七十里之福泉山,亦东南流入汾。 文水县府西南百六十里。西至永宁州二百四十里,南至汾州府介休县八十里。春秋时,晋平陵邑。汉为大陵县地,属太原郡。后汉及晋因之。后魏置受阳县。隋开皇十年,改曰文水,以文谷水名也。唐武德三年,改属汾州。六年,还属并州。明年,又属汾州。贞观初复故。天授初,改为武兴县。神龙初,仍为文水县。今城周九里,编户七十九里。 大陵城县东北二十里,即晋之平陵也。昭二十八年,魏献子分祁氏之田,使司马乌为平陵大夫。赵曰大陆,亦曰大陵。《史记》:赵肃侯六年,游大陆,至于鹿门。又武灵王十六年,游大陵,梦处女鼓瑟而歌。刘昭曰:大陵即大陆也。汉置大陵县,晋时为南单于所居。永兴初,东瀛公腾遣将聂玄击刘渊于大陵,为渊所败。后魏迁治于城西南十里,改曰受阳。隋曰文水,今县东十里故文水城是也,子城周二里有奇。宋元丰间,因水患徙置南漳蛇村高阜处,即今县治。《城邑考》:大陵故城周十余里,后魏废,今为官田。平陶城县西南二十五里。汉县,属太原郡。后汉及晋因之。后魏改曰平遥,避太武嫌名也。《水经注》:西胡内侵,徙居京陵。魏收《志》:平遥有京陵城,今汾州府属县,即魏末所迁也。栅城,在县北二十五里,后魏宣武时所筑,当文谷口,今名开山村。又云州城,在县北三十里,后魏末所筑,云州寄理于此,今曰云州村。又大干城,在县南十里,旧《经》:晋时刘元海所筑,令其兄延年居之,俗谓兄为阿干也。 隐泉山县西南二十五里。在平陶故城南,亦名陶山。石崖绝险,壁立险固,中有石室,去地可五十余丈,惟西侧一处,得历级升陟。顶上平地十余顷,有泉东流,注于山下,亦名东津渠,隐没而不恒流,故有隐泉之名。雨泽丰注,则通入文水。《志》曰:隐泉一名谒泉,其石窟曰隐堂洞,亦曰子夏室,昔子夏退居西河之上,即此地也,故山亦兼子夏之称。宋靖康元年,金人围太原,使李纲督诸道兵赴救,折可求之师,溃于子夏山,时可求自汾州而进,取道山下也。双峰山县北二十里,两峰壁立。县西北三十里又有熊耳山,亦以两峰并峙而名,一名崇山。 汾河县东四十五里。自交城县流入境,又南入祁县及汾州府平遥县界。 文水在县东十五里。自交城县南流入县界,经县北三十里。由文谷口微折而东南流经此,又南入汾州府界,合于汾河。又泌水,在县北八里,自山下涌出,东南注文水。《寰宇记》谓之神福泉也。又有甘泉水,在县西南四十里,下流亦注于文水。 猷水县东北三十五里。古大陵城之东南,周十余里,或谓之邬泽。《水经注》:汾水经大陵县,左迤为邬泽。《广雅》:水自汾出为汾陂,东西四里,南北十余里,陂南即邬县也。《汉志》注:邬县九泽在北,是为昭余祁。《吕氏春秋》所谓区夷之泽也。邬县见介休境内。武涝泊,在县南二十里,唐天授二年,赐名朱雀泊。又县东南三十里有伯鱼泊,或以为即九泽余迹也,今皆涸。 栅城渠县西北二十里。唐贞观三年,县民相率开此渠以引文水,溉田数百顷。《唐志》:县西十里有常渠,武德二年,汾州刺史萧凿,以引文水南流入汾。又县东北五十里有甘泉渠,二十五里有荡沙渠,二十里有灵长渠、千亩渠,俱引文谷水,溉田数千顷,皆开元二年县令戴谦所凿,今多湮废。鸿唐寨在县南。北汉据河东时所置戍守处。宋乾德四年,北汉石盆寨、鸿唐寨来降。石盆寨,今见交城县交城山下。寿阳县府东百六十里。东至平定州百十里,东北至盂县九十里。春秋时晋之马首邑。汉为榆次县之东境。晋置寿阳县,属乐平郡,后废。隋开皇十年,改受阳为文水,而于故受阳城置今县,属并州。唐武德三年,改属辽州。六年,移受州治此。贞观八年,州废,县仍属并州。宋因之。金兴定二年,改属平定州。元仍属太原路。今城周四里,编户三十里。 马首城县东南十五里。春秋时,晋分祁氏,魏献子使韩固为马首大夫。是也。今仍名马首村。又贺鲁城,在县西三十五里,相传赵简子所筑,一名胡芦城。又县西二十五里有燕州城,《县志》云:北齐置州于此,今又名烟竹村。 广牧城在县北。汉广牧县,本属朔方郡。后汉建安中,移治陉南,属新兴郡,晋因之。建兴四年,刘琨遣箕淡等救乐平太守韩据于沾城,琨屯广牧为声援,后废。 方山县西北三十五里,顶方一里。一名神福山,或以为寿阳山。晋永嘉六年,拓跋猗卢引兵救刘琨复晋阳,追败刘曜于蓝谷,因大猎寿阳山,陈阅皮肉,山为之赤。寿阳山北史作牢山,《郡县志》:牢山在晋阳东北四十五里。或曰:今阳曲县罕山之讹也。双凤山,在县北五十里,两峰状若伏凤,山之东有剽水泉。 涡山县南八十里。洞涡水经其下,因名。亦曰过山,以高过群山也。又芹泉山,在县东二十里,泉源有二,出南山鸦儿谷,曰南芹。出北山木平谷,曰北芹。二泉合流,东入平定州界。亦曰琴泉。《志》云:县北十五里有尖山,圆秀迥出群峦。后有神武村,亦名神山。 杀熊岭县西六十里,接榆次县界。宋靖康元年,种师中自真定趋援太原,抵寿阳之石坑,为金将完颜活女所袭,五战三胜,回趋榆次,至杀熊岭,去太原百里,败死石坑。或曰:在县东南。又黄岭,在县西北五十里,岭皆黄沙。又西北二十里为却略岭。 鸦儿谷县东南三十里,东北去盂县百二十里。亦曰鸦鸣谷。唐乾符五年,昭义帅李钧与沙陀战于岢岚之沙谷,败死,兵还至代州,士卒剽掠,州民杀之殆尽,余众自鸦鸣谷走归上党。石晋天福九年,契丹入犯,南至黎阳,别遣兵入雁门,寇太原,刘知远败之于秀容,乃自鸦鸣谷遁去。《图经》:谷径幽邃,昔有迷谷中者,见鸦飞鸣得路,因名。 洞涡水县南五十里。自平定州流入境,又西南经此。一名冷泉河,以其地有冷泉,亦西南流,至榆次界入洞涡水也。又有黑水,源出县西四十里黑水村之西山,三源合流,至县南五十里,入洞涡水,并流入榆次县境。 寿水县南二里。有二源并道合流,至县西南十里,合于黑水。又童子河,在县北二十里,一名曾河,流经县西南四里,合于寿水。又有龙门河,在县西北三十里,亦有二源,合流而南,入于寿水。西张寨县西北五十里。高五丈,周仅十亩许,五代时所置也。《金志》:兴定四年,以寿阳西张寨置晋州,后为蒙古所毁,州亦废。 太安驿在今县西五十里,马驿也。 盂县府东二百四十里。东至直隶真定府二百里,东南至直隶井陉县百五十里,西北至代州五台县百二十里。春秋时仇犹国,后并于晋,魏献子使盂丙为盂大夫。哀四年,齐国夏伐晋,取盂。战国时,为赵之源仇城。汉置盂县,属太原郡。后汉及晋因之。后魏省入石艾县。隋开皇十六年,复分置原仇县,属辽州。大业初,改曰盂县,属太原郡。唐武德三年,置受州于此,六年,州移治寿阳,县属焉。贞观八年,仍属并州。宋因之。金兴定中,升为州。元因之。明洪武二年,改州为县。今城周三里有奇,编户二十二里。 仇犹城在县东北一里。韩非子曰:智伯欲伐仇犹道不通行,因铸大钟遗之,仇犹大悦,除道而纳之,国遂亡。其遗址尚存。《寰宇记》:汉盂县城在阳曲东北八十里,隋改置原仇县于故仇犹,县城西南,即今治也。寻曰盂县。五代唐同光四年,李嗣源为魏州乱兵所推,遂与朝廷相猜贰,自魏县南趋相州,李从珂时戍横水,遂将所部兵由盂县趋镇州,与别将王建立合兵倍道从嗣源。又五代周显德初,伐北汉,其盂县降。即今城也。今县北七里有仇犹山。 乌河城县西南二十里。隋义宁初置县,唐初属并州,贞观元年省。或云:隋末置抚城县,唐武德初,改曰乌河。又有皋牢城,在县东二十里,亦故戍守处。白马山县东北二十里。宋太平兴国四年,征太原,契丹来援,至白马岭,与郭进遇,契丹将耶津沙欲阻涧以待后军,其监军敌烈不从,渡涧迎战,大败。《图经》:白马之山,白马水出焉。藏山,在县北五十里。相传程婴、公孙杵臼藏赵孤处,岩垒环堵,石溜灌熔。旁有泉曰圣水,《志》云:县西五里有重门山,一名慈民山。滹沱河县北七十里。源出繁峙县之太戏山,经代州崞县、忻州定襄,及五台县境,又东南流经县境,而东入直隶平山县界。详见直隶大川滹沱。 牧马水县北七十里。源出白马山,北流入于滹沱。又龙化河,在县西四十五里,一名兴龙泉,北流至榆枣关口,入于滹沱。又县西南有细水河,流至平山县境,亦注于滹沱。 白鹿浤在县西。孔颖达曰:盂县西有白鹿浤,出自西北鹿山南渚。《史记·赵世家》:肃侯十六年,游大陵,出于鹿门。鹿门盖在此水之侧。 伏马关县东北七十里,亦名白马关。或云:后魏时置路,通直隶平山县。榆枣关,在县东北百十里,路亦通平山县,滹沱河所经也。《志》云:今县南五十里有芹泉马驿。 静乐县府西北二百二十里。西南至岚县五十里。汉汾阳县地,北齐置岢岚县。隋开皇十八年,改曰汾源,又置岚州于此。宋白曰:后魏尝置岚州,隋因之。仁寿末,岚州刺史乔钟葵以汉王谅举兵并州,将兵赴谅。大业初,州废。四年,改县曰静乐,又置楼烦郡治焉。唐武德四年,改置管州。五年,又改为北管州。八年,州省,以县属岚州。宋太平兴国六年,置静乐军,寻废军,徙宪州治此。熙宁四年,州废。元丰初复置,亦曰汾源郡。金仍改曰管州。元因之。明洪武二年,省州入县。今编户三十里。 楼烦城县南七十里。《志》云:故楼烦胡地。赵武灵王曰:吾国西有林胡、楼烦之边。《史记·赵世家》:主父行新地出代,西遇楼烦王于西河,而致其兵。汉置楼烦县,属雁门郡,有楼烦王城。高祖九年,周勃击韩王信,军于硰石,破之,还攻楼烦王城。后汉仍为楼烦县,灵帝时废。曹魏青龙初,并州刺史毕轨遣将苏尚等击鲜卑轲比能,战于楼烦,败没。县故有盐官,晋及后魏皆为牧苑地,后魏主和平六年,如楼烦宫。盖地近平城,往往游猎于此也。隋、唐亦为监牧地。《旧唐书》:楼烦监先隶陇右节度使。至德后,属内飞龙使。监城,开元四年王毛仲所筑也。贞元十五年,始别置监牧使。中和二年,李克用自鞑靼还据忻、代州,数争楼烦监。龙纪初,李克用表置宪州于此,仍置楼烦县,兼领玄池、天池二县。宋咸平五年,以州地卑隘,多水潦,移治静乐县,后又省玄池、天池二县入焉,惟楼烦改属岚州。金因之。元省县置巡司。今为楼烦镇,仍有巡司戍守。《志》云:镇东临汾水,西抵周洪山,通交城县。胡氏曰:楼烦,本匈奴所居地,在北河之地,此盖因汉名,或后代所侨置,非即故地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