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Ⅰ、Ⅱ、aVF、V4-V6 向上,aVR向下; 波形和振幅:V1 V2呈rS(r/S < 1),R≤1.0mV; V5 V6呈Rs(R,qRs,即R/s>1 ),R≤2.5mV; aVL、aVF主波可向上、可向下;R<1.2、2.0mV 低电压:如果六个肢体导联每个QRS波群电压(R+S或Q+R的算术和)均小于0.5毫伏或每个心前导联QRS电压的算术和均小于0.8毫伏。 见于肺气肿、心包积液、全身浮肿、粘液水肿、心肌损害,但亦见于极少数的正常人等。 个别导联QRS波群振幅很小,并无意义。
指QRS起点至R波顶点垂直线的距离 V1 、V2导联≤0.04S V5 、V6导联≤0.05S本位曲折时间:将心电图的探查电极在开胸后直接放在心外膜,可直接记录心室除极波。 本位曲折时间是指从心室除极波开始到达峰而突然发生向下转折的时间间期,代表探查电极下心室肌自心内膜至心外膜总的激动时间。 类本位曲折时间:体表心电图的胸导未直接与心肌接触,以区别于本位曲折。
1、Q波:除aVR导联可呈QS或Qr型外,其他导联Q波的振幅不得超过同导联R波的1/4,时间小于0.04秒,而且无切迹。 2、正常V1、V2导联不应有Q波,但可呈QS 波型。 3、超过正常范围的Q波称为异常Q波(病理性Q波),常见于心肌梗塞等。 5、ST段:心室缓慢复极。 等电位线,下移小于0.05mV, V1-V2导联上移<0.3mV, V3导联上移<0.5mV,余<0.1mV。6、T波:心室快速复极。 方向:和主波方向一致,Ⅰ、Ⅱ、V4-V6 向上,aVR向下 振幅:直立T波≥同导联R波的1/10。7、Q-T间期:心室除极和复极。 与心率相关, 心率为60-100次/分时,0.32-0.44s。1、心率快,10岁后同成人水平;P-R间期略短、Q-T间期略长。4、T波变异大、肢体导联及右胸导联常见T波低平、倒置。心房扩大、房壁不厚 心房肌纤维增长、变粗;房间传导束牵拉、损伤,发生功能改变
→心房肌除极向量振幅与方向改变 →P波振幅、时间及形态改变 两心房共同除极产生P波,右房在先左房在后 → 时间延长→ 与左房重叠→ P波时间不延长。 → 电压增高→ P波高、尖,≥0.25mV,Ⅱ、Ⅲ、avF明显。 结合病史称为“肺型P波”。 V1的P波直立时,振幅>=0.15mv, P波双向时,振幅的算数和>=0.20mv。 左房后除极→ 除极时间延长→ P波时间≥0.12s 振幅增高→ P波呈双峰,间距≥0.04s Ⅰ、Ⅱ、aVL明显。 结合病史称为“二尖瓣型P波”。 V1导联终末电势(PtfV1)≥0.04mms。 
左房肥大 P波≥0.12s,≥0.25mV。V1导联P波高大双向2、室壁增厚、腔室扩大、心肌变性→传导功能 低下→激动时间延长。3、心肌变性、劳累→相对供血不足→复极顺序 改变。
局限性:相互抵销、其他因素的影响 胸导:V5或V6导联R>2.5mV, RV5+SV1 >3.5mV(女),4mV(男); 肢导:RI>1.5mV RaVL>1.2mV RaVF>2.0mV; 电压:V1、avR导联R/S>=1,V5导联R/S <=1, ="" ="">=1,> RV1+SV5 >1.05(1.2)mV, RavR >0.5mV; QRS电轴右偏; 继发性ST-T改变。 正常心电图的波形特点及临床意义 低电压、R峰时间、Q波等概念 左、右心房肥大的心电图特点、识图 左、右心室肥大的心电图特点、识图
本文整理自爱爱医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