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己要方 对人要圆

 虹72 2016-06-23


对己要方 对人要圆

 


一位哲学家在海边目睹一条船遇难。船上的水手和乘客全部溺毙了。他痛骂上苍不公,只因为一个罪犯正好坐在这条船上,竟让众多的无辜者受害。

当哲学家正陷入苦恼之际,他发觉自己被一大群蚂蚁围住,原来他站的地方离蚂蚁窝不远。这时,一只蚂蚁爬到他身上并叮了他一口,他立刻用脚踩死了所有的蚂蚁。

这时上帝现身了,并用他的拐杖敲着哲学家的脑袋说:“你既然以类似上苍的方式对待那些可怜的蚂蚁,难道你还有资格去批评上苍的行为吗?”

在我们评判别人的时候,常常说的头头是道,他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可当自己身陷其中,成为当事人,往往就没了标准;甚至当自己犯了同样的错误时,往往会“网开一面,不予追究”。

人毕竟是感性的动物,他往往依照自己的价值观和思维模式做出判断,因此对待别人与要求自己就有了双重的标准。

比如在工作中,一方面是透过放大镜去观察他人的行为,说三道四,评头论足;另一方面却又放纵自己的行为,毫无“标准”可言。殊不知,你在用放大镜对待别人的同时,别人也会用放大镜对待你,由此产生冲突便不足为奇了。

一些上班族时常抱怨公司缺乏一种和睦、融洽的人际关系,抱怨同事之间缺少相互关爱、相互帮助的氛围,但他自己,却从来没有主动关心过别人,帮助过别人。

俗话说得好:“你想要别人怎样对待自己,你就怎样对待别人。”改变一个公司的气氛其实也很简单,从今天开始,只要你在上班时主动对他人点头致意,微笑着说句“早上好”,下班时再真诚地说声“明天见”或是“我先走了”。这样,你的心情一定会好起来,因为对方一定会面带微笑地回应你的友善与关心。

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四处布道的牧师临终前对他的妻子说:“年轻的时候,我决心要改造这个世界。我到过世界各个地方,劝导人们应该做什么、应该如何生活,但是都没有用,没人认真听我究竟说了些什么。于是,我决定先改变我的家人。但是使我灰心的是,似乎家里人对我的话也不理会,他们也没有发生任何我所期望的变化。”

牧师停顿了一下,叹息道:“到了生命的最后几年,我才认识到,我真正能够影响的人,其实只有我自己。如果一个人想改变这个世界,首先应该从改变自己开始。”

我们永远不要妄想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改变别人、改变环境,首先要改变的,应该是自己;然后,整个环境才可能因你而变。那么,我们应如何改变自己呢?从哪里下手呢?

中国有句古训:“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是说我们对于自身的过失,应当严加戒律,认真反省;但对于别人的过失,应该给予宽容,切不可强加谴责,而伤了他人的自尊,影响彼此之间的和气。

西方也有一句谚语:“If you want to know everythingyou must to lerateeverything.”如果你想了解一切事物,须能宽容一切事物。说的很有道理,试想,如果我们对某个人抱着很大的成见,一见他就感觉倒胃口,还怎么可能去了解他这个人呢?并且这个成见的形成,一定是他过去做了什么让我们不高兴的事,你能百分之百肯定人家当初一定是错的吗?就算是他这个人不成,那也是过去的事了,你能肯定他现在还是那样吗?
律己宜带秋风,处事宜带春风。只看别人的短处,不见别人的长处,那就会看谁都有毛病,看谁都不行,那就只能做孤家寡人了。
   
 《周易》中有言:“君子以厚德载物。”

英国谚语说得更形象:“世上没有不生杂草的花园。”

阿拉伯人说得风趣幽默:“月亮的脸上也是有雀斑的。”

说到底,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如果我们自己都不能做到完美无缺,又怎么能以这样的“高标准”去要求别人呢?

学会宽容,是做人的需要。

孔子讲:礼之用,和为贵。礼的作用,是让人做到恰到好处,“和”就是恰到好处。在矛盾两端选取其间的临界点,便于修身、交际、应世。要做到和,就必须洞察到矛盾的真实状况,就必须找到临界点。

孟子把天时、地利、人和看作战争中取胜的三要件。其实战争如此,政坛如此,工作事业如此,人生的成败又何尝不是如此。在这个世界上,如果你不想被孤立,就必须学会如何与人相处。

《菜根谭》里写道:天地之气,暖则生,寒则杀。故性气清冷者,受享亦凉薄。惟气和暖心之人,其福必厚,其泽亦长。

《尚书》中说“有容,德乃大”,荀子主张“君子贤而能容罢,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浅,粹而能容杂”。如果我们因为别人某一方面不如自己,就不跟他交往,那永远也处理不好人际关系。

据司马光《资治通鉴》记载,武则天时代的宰相娄师德以仁厚宽恕、恭勤不怠闻名于世,司马光评价他“宽厚清慎,犯而不校”。

但凤阁侍郎李昭德骂娄师德是乡巴佬,他笑着说:我不当乡巴佬,谁当乡巴佬呢?当时名相狄仁杰也瞧不起他,想把他排挤出朝廷,他也不计较。后来武则天告诉狄仁杰:我之所以了解你,正是娄师德向我推荐的。狄仁杰听了惭愧不已。

学会宽容,是处世的需要。

世间的人并无绝对的好坏之分,同一个人身上往往正邪善恶交错,所以我们立身处世时需有清浊并容的雅量。眼里揉不得沙子,锱铢必校,为血气之争搞得跟卖面粉的遇见卖石灰的一样谁也见不得谁,不仅尴尬,还会招致仇怨,实不值得。

“天地本宽,而鄙者自隘”,《菜根谭》上的这句话可谓警世之名言。清代的申居郧说:“胸中要有泾渭,然亦须气量含宏,不可太生拣择。”弘一大师说得更直接:“精明者,不使人无所容。”宽容,并不代表善恶不辨,并且恰恰相反,那是有远见卓识、是心胸开阔的体现。

学会宽容,是成就事业的需要。

三国时那个在政治上颇不得志的曹植,却说出了一番富含哲理的话:“天称其高者,以无不覆;地称其广者,以无不载;日月称其明者,以无不照;江海称其大者,以无不容。”

纵览古今,凡在事业上有所建树的人,无不襟怀坦荡、气度恢弘,抱着以和为贵的处事态度。而度量狭小者,不仅于他人不利,就是于自己也绝无益处。历史上像庞涓那样嫉贤妒能的小肚鸡肠者,最终不也兵败马陵道,贻笑天下。

处事以和为贵的人,必有广阔的胸怀。俗语说:量小失众友,度大集群朋。为人有宽阔的胸襟,恢弘的度量,才能赢得友谊,扩展人脉。也只有胸怀宽广的人,才能解人之难,使人乐于信任亲近。而胸襟狭窄者则只会嫉人之才,妒人之能,讽人之缺,讥人之误,因而在他周围便会产生一种无形的排挤力,使人对他避而远之。

清朝金缨说:“人之心胸,多欲则窄,寡欲则宽。”朱熹在《朱子语类》中又说:“心只是放宽平便大,不要先有一似意隔碍便大。”学会宽容,关键是要剔除心中的私欲和杂念,淡泊以明志;同时要推己及人,以直报冤,与人为善。在此奉上朱老总《游七星岩》诗共勉:“腹中天地宽,常有渡人船。”

学会宽容,是提升涵养的需要。

修养是什么?是指一个人的品行、道德、气质,是指思想的深度,做人的气度,对生命的态度——这些,都需经过长期的锻炼、培养才能达到,不是从娘胎里带出来的。

我们经常说换位思考,可谁能真正地“换位”呢?每个人都有不足,就像每个人都会生老病死一样。学会宽容,就是提升个人素质的第一步。

在今天充满竞争的社会里,在浮躁的物欲世界里,如何镇守本心,修身韫德,做一个有修养、有品性的人?如何才能安顿好自己的心,在冷静中自省,做到自律修身呢?

首先就是要找到内心的平衡点,要有自己做人的原则,对己一定要方,这样才不会随波逐流、浮生梦死。

其次对人一定要圆,这样人家才不会觉得你这个人“硌得慌”,难以相处,自己的心态才会越来越平和,烦恼才会越来越少。

方是做人的脊梁,圆是处事的锦囊。

来源:何龙《方与圆》

感悟:世上一切成功者,必然遵守的做人做事法则。方乃做人之本,圆为处事之道。我们看天地,天圆地方;我们看铜钱,外圆内方;方和圆本来是一个天平的两端,阴阳的两极,它们既可以互相制衡,又可以互相转化。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的就是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其中,修身养性至为重要,它是做人的根本,也是做人的最高学问。做人首先要求一种正气,只有堂堂正正地做人,才能干一番事业,这是“方”的一面。为人处事要善于与人相处,谦虚处世,不要挑剔别人,以诚待人,在处事中使自己的品德不断升华,这是“圆”的一面。人的一生就是方与圆的邮寄结合,内方可以身心贯通,井然有序;外圆可以减少阻力,便于运动。在我们日常具体的工作中,“方”就是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是做人的道德和原则;“圆”就是在规定的范围内,对法律法规贯彻落实、对各项规定合理应用的方式方法和工作的技巧等。作为个人,不仅要具备优秀的品质,如理想信念、热情、自信、责任等,还要具备积极的工作态度和恰当的工作方法。文/单眼老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