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阴气与阳气的互相交通,就是万物的本源

 解决人生问题 2016-06-23

20.阴气与阳气的互相交通,就是万物的本源

【原文】阴难1阳,万物昌;阴复2阳,万物湛3。物昌,无不赡4也;物湛,无不乐也。物乐则无不治矣。阴害物,阳自屈,阴进阳退,小人得势,君子避害,天道然也。阳气动,万物缓而得其所,是以,圣人顺阳道。夫顺物者,物亦顺之;逆物者,物亦逆之,故不失物之情性。洿5泽盈,万物节6成;洿泽枯,万物荂7。故雨泽不行,天下荒亡。阳上而复下,故为万物主;不长有,故能终而复始;终而复始,故能长久;能长久,故为天下母8。阳气畜9而后能施,阴气积而后能化,未有不畜积而后能化者也。故圣人慎所积。阳灭10阴,万物肥;阴灭阳,万物衰,故王公尚阳道则万物昌,尚阴道则天下亡。阳不下阴,则万物不成;君不下臣,德化不行,故君下臣则聪明,不下臣则暗聋。

【译文】阴气抵挡住阳气,万物昌盛;阴气覆盖阳气,万物盈满。万物昌盛,无不能够供给;万物盈满,无不能够欢乐。万物欢乐那么就没有不能治理的。阴气会伤害物,阳气会自屈,阴气进阳气就会退,小人得势,君子就会避开伤害,天的道路就是这样的。阳气涌动,万物就会缓慢生长而各得其所,因此,圣人顺从阳气的道路。那所谓的顺从万物,万物也就能顺从;所谓的不顺从万物,万物也就会不顺从,所以不会失去万物本身的情性。池塘水泽丰盈,万物适度成长;池塘水泽枯涸,万物也能茂盛。所以雨水不运行,天下就有饥荒死亡。阳气上升而复下,所以成为万物的主宰;不能长久保持,所以能够终而复始;能够终而复始,所以能够长久;能够长久,所以是天下的本源。阳气积蓄而后能施以,阴气积蓄而后能化生,从来没有不积蓄而后能够化生万物的。所以圣人慎重于积蓄。阳气掩没阴气,万物丰腴;阴气掩没阳气,万物衰败,所以君王大公崇尚阳气的道路那么万物昌盛,崇尚阴气的道路那么天下消亡。阳气不居于阴下,那么万物就会不成长;君主不居于臣下,那么规律教化就不能运行,所以君主居于臣下就能聪明,不居于臣下就会昏暗成为聋子。

【说明】看来文子已从老子那里学到并懂得了天地之道,包裹着地球的大气层是平均约八十五公里厚的冷空气层,地球内部及地表面的热能(包括火山爆发)始终没有冲破这个厚重的冷空气层。所以阴气抵挡住阳气,万物就能昌盛,如果地表的热能冲破了这个冷空气层,那么万物就只能消亡了。所以阴气覆盖了阳气,万物就能盈满。夏至以后阴气下降,就意味着秋季冬季来到,万物就会受到伤害,阳气就会逐渐退到地表以下。冬至以后阳气就会开始涌动上升,就意味着春季来临,万物就会开始成长。如果没有地球内部的阳气定时上升,那么阴气就能长期性地笼罩地球,使地球一次又一次形成冰川期。如果没有地球的定时制冷,那么包裹着地球的冷气层在地球围绕太阳运行的几百万年里也会消耗殆尽。所以,阴气与阳气的互相交通,就是万物的本源。这就是太极图的来源。所以圣人就效法涌动的阳气,温暖人们的身心,鼓动人们行为于生活的希望。所谓的君主居于臣下,是指君主要象阳气一样居下谦虚,不要老是象阴气一样压制臣下,如果压制臣下使之什么都不敢说了,那么君主也就成了瞎子聋子。也就是说,如果阳气如果压过阴气,万物将不复存在。

——————————————————

【注释】1.难:(nán)《书·舜典》:“難德允元,而难任人。”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难壬人。”这里用为抵挡、拒斥之意。

2.复:(fù服)《诗·小雅·黄鸟》:“言旋言归,复我邦族。”《诗·小雅·蓼莪》:“顾我复我。”《管子·禁藏》:“复贤力,所以劝功也。”本意覆盖。这里引申为庇护之意。

3.湛:(zhàn)《诗·小雅·鹿鸣》:“鼓瑟鼓琴,和乐且湛。”《诗·小雅·常棣》:“兄弟既翕,和乐且湛。”《诗·大雅·抑》:“颠覆厥德,荒湛于酒。”《管子·小匡》:“高台广池,湛乐饮酒。”《老子·四章》:“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楚辞·招魂》:“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淮南子·览冥》:“故东风至而酒湛溢。”这里用为盈满、饱满之意。

4.赡:(shàn)《管子·禁藏》:“而用必赡、身必安矣。”《孟子·梁惠王上》:“此惟救死而不赡,奚暇治礼义哉?”《孟子·公孙丑上》:“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荀子·荣辱》:“然则从人之欲,则势不能容,物不能赡也。”《晋书·羊祜传》:“皆以赡给九族,赏赐军士。”这里用为供养、供给之意。

5.洿:(wu)《管子·地数》:“金起于汝汉之右洿,珠起于赤野之末光。”《左传·文公六年》:“治旧洿。”《孟子·梁惠王上》:“数罟不入洿池。”《说文》:“洿,浊水不流也。”王充《论衡》:“三代(夏商周)隘辟,厥()深洿沮也。”这里用为池塘之意。

6.节:(jié杰)《易·节·辞》:“节,亨;苦节,不可贞。”《书·召诰》:“节性惟日其迈。”《管子·牧民》:“礼不逾节,义不自进。”《论语·学而》:“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记·中庸》:“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墨子·辞过》:“风雨节而五谷孰,衣服节而肌肤和。”《荀子·非相》:“文久而息,节族久而绝。”《广韵·屑韵》:“节,制也,止也。”这里用为适度、节制、准则、法度之意。

7.荂:(fū夫)茂盛。《文子·上德》:“洿泽枯,万物荂。”《方言》卷一:“华、荂,晠也。齐、楚之间谓之华,或谓之荂。”宋旡《蕃厘观感琼花》:“旁枝微旧崛,新叶谩荣荂。”黄道周《莱峰张先生及配林夫人墓志》:“松枯不荂,兰渐不泽。”

8.母:(mǔ牡)《诗·鄘风·柏舟》:“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管子·七臣七主》:“居为非母,动为善栋。”《老子·一章》:“有,名万物之母。”《韩非子·扬榷》:“虎成其群,以弑其母。”这里用为本源之意。

9.畜:(xù序)古通“蓄”。《易·小畜·辞》:“小畜,亨,密云不雨,自我西郊。”《书·盘庚中》:“予岂汝威,用奉畜汝众。”《诗·邶风·日月》:“父兮母兮,畜我不卒。”朱熹注:“畜,养。”《诗·小雅·我行其野》:“尔不我畜,复我邦家。”《管子·法法》:“富人贫人使人相畜也,贵人贱人使人相臣也。”《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获罪于两君,天下谁畜之?”杜预注:“畜,犹容也。”《老子·六十一章》:“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论语·乡党》:“君赐生,必畜之。《说文》:“畜,田畜也。”《广雅·释诂一》:“畜,养也。”《玉篇·田部》:“畜,容也。”这里用为畜养,容纳,收容之意。

10.灭:(miè蔑)《易·大过·上六》:“过涉灭顶,凶。无咎。”《书·五子之歌》:“太康尸位,以逸豫灭厥德。”《管子·侈靡》:“章明之毋灭,生荣之毋失。”《小尔雅·广诂》:“灭,没也。”《淮南子·原道》:“草木注根,鱼鳖凑渊,莫见其为者,灭而无形。”高诱注:“灭,投也。形,见也。”这里用为淹没、掩没、隐没之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