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帝王多喜爱玉器,《左传》就记载了许多诸侯王之间用玉为礼物进行交往的故事,“和氏璧”的故事甚至流传至今。 清代的乾隆皇帝喜爱玉器超过历代帝王。清宫遗留的古代玉器,大多为乾隆时期收集的,他还亲自进行鉴别、定级,许多清宫遗留的古代玉器,配置的木托、木座、木匣,都是乾隆时期置办的,并带有乾隆钦定的甲乙丙等字样。 乾隆皇帝的收藏有四大嗜好: 一、刻字 二、题诗 三、置匣 四、配套
玉镂雕谷纹“长乐”璧,东汉,玉璧呈青绿色,为和阗玉,有红紫色沁斑。体扁圆形,上部有出廓,两面纹饰完全相同。璧两面雕谷粒纹,内外缘各饰凸弦纹一周。出廓部分正中镂刻“长乐”二字,字体圆润浑厚。字两侧对称透雕独角螭龙,两螭龙嘴部分别吻“长”字的两侧,以阴线饰龙身和身上之勾云纹,螭龙躯体翻卷有致,身下饰卷云纹。 璧的外圈边侧以阴文篆刻乾隆皇帝御题诗一首: 長樂號鐫宮,炎劉氣蔚虹。 如宜子孫式,可匹夏商周。 傳著妒必有,鴙平恨莫窮。 郅傳禁中語,曰勇異當熊。 末镌“古香”、“太璞”二印。 汉代玉璧的纹饰、造型和风格突破了以往的传统,采用浮雕、透雕、阴刻等工艺以及在圆形璧外出廓透雕等新雕琢法,增强了玉璧的装饰效果和立体感。 乾隆爷的这些嗜好也充分反映了天下王土的帝王思维,但是对许多高古玉器的鉴定和刻字,特别是在瓷器上亦是如此。实际上对藏品是带来了很大的伤害。但是给玉器配座或者置匣则不同,这是对古物的以赴敬重和爱惜,很多配置的底座和匣套都是用珍贵的紫檀和红木依据玉器的图样定制而成,现在,仅这些就已经奇货可居,成为精美的艺术品了。 由于皇帝好古,各地官员纷纷进贡各种真古玉和假古玉,而乾隆皇帝则分门别类,鉴定考证,对制作较粗的,还要发往造办处、如意馆加工改造,并常常习惯性的在古玉上铭刻,由此也毁了不少古玉的原貌,更将题款倒刻于龙山文化玉圭之举,遗为笑柄。 最有趣的是,乾隆爷似乎特别痴迷于良渚玉器。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两件琮、璧,就记载着他好大喜功、乱点鸳鸯谱的轶事。一件是乾隆将一块良渚玉璧误断为汉玉。这块玉直径28.2厘米,原为寿皇殿中的陈设。这块玉青白色,上面满布深深浅浅的赭色斑,大片干裂,圆周不正,而且有多处裂痕,明显是曾经火烧,可能与良渚文化时期烧墓圹的习俗有关。乾隆称它为“径尺璧”,并且对这块其貌不扬的古玉,倾注了近二十年的眷恋之情。他亲自命人在玉的璧间琢下玺文五方。“信天主人”表明了它的主人相信天命。在他七十寿庆的时候,又情不自禁地在这块玉上琢下了“古稀天子”“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两方玺文。岁月匆匆,在乾隆八十岁高龄的时候,依然对这块玉把玩不已,并在上面琢下新的玺文,直至八十五岁退位,最后刻上“太上皇帝之宝”这六个字,这位“十全天子”才觉得功德圆满!
就连见多识广的乾隆皇帝,也不知道此物何名,居然将它误认为古人用来抬举辇车或乐鼓之人的压肩物件,并在御制诗中堂而皇之地称它为“杠头”。 由于不解纹饰结构,应按上大下小方向竖立,竟然又按常规,将其倒过来加配铜胆木座刻诗记趣,用来当笔筒蓄水。如今看来,这是一件多么奢侈而又高贵的文玩。 不过,乾隆爷的臧玉从未有赠人的记录。现在北京故宫和台北故宫的许多玉器制册和档案十分完善,也多亏了乾隆爷的喜爱,统一制作的文具盒和套装,便于携带,在他老人家出去游玩时,这些成匣制作的玉器也成了他的随手赏玩之物。 致力玉文化的研究和推广,打造玉文化宣传平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