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悠悠顾山情

 sumingyao 2016-06-23
悠悠顾山情X


对故乡的那种情怀,随着年龄增长,经过岁月沉淀,会越发感觉醇美。
在梦里,经常会出现那座山的印象。好多支离破碎的情节,故事发生地点均指向那处。
幼年生活在上海滩的记忆,早已模糊不清。而童年在家乡无锡乡下就学,踏青郊游,走亲访友,抬头望去,那山从不会从眼帘中脱离,山的黛影始终留存在印象之中。
江南地势平坦,名山不多,平原上突兀矗立着一座山,是很稀罕的景致。出江阴城东南70里,常熟城西南40里,有大小两座山冈,远远望上去极似龟的形状,故此山原名龟山。古时山上花草芬芳,又名香山。因座落于常熟、江阴、无锡三县交汇处,又可以叫作三界山。大历史学家顾颉刚考证过后,说此山为顾姓于汉时封地江南得姓之山,所以数千年来乡人通常称之为顾山。顾以古史辨学著名,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原籍苏州,与江阴相距不远,这个顾姓想来能跟他扯上点宗亲关系。无锡、江阴历朝历代地方志书均有这样的记载,其一,南朝梁代昭明太子萧统曾在顾山建造七楹文选楼为读书处,边极目眺望江南大好河山,又遍览古今典籍,名垂千古的三十卷诗文集成《昭明文选》萌发于此。其二,唐代大诗人杜牧《江南春》中写下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建在顾山山巅历史悠久的香山寺据说跻身这南朝四百八十寺中。寺内原有山茶树一株,相传为昭明太子手植。有诗赞曰:为喜登临访顾山,又名三界势连环,昭明文选楼何处?手植茶树在此间。史料记载,萧统仪表非凡,气宇轩昂,与当时的沈约、潘安等人被誉为南梁十大美男子,在此读书著书期间,寂寥夜晚少不了红袖添香,传闻高富帅的帅哥和一个美艳尼姑演绎出一段凄美故事。太子与尼姑慧如相互倾慕,却因身份不同不能成为眷属。慧如抑郁而终,太子亲手植下茶树,怀念随风消逝的佳人。眼下这些建筑虽已不在,但原址犹存。这就是拥有如此浓郁人文历史沉积的顾山。
一代代的乡民们在此块土地上繁衍,文化印痕对于他们来说太过遥远。千年历史的回音,遗留下许多乡俗。如清明前后三天游顾山,登高望远即是其中一个习俗。
在我小时候,
那是物资贫乏的年代,进入三月后,就盼望早早地迎来清明。这并不是体验“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悲惨场面,清明前后三天是走亲访友和户外登高的舒畅日子,还可以见到许多突然冒出来的从山顶、山脚一直绵延到顾山镇上的沿路商摊,吃到、买到平时不能享用的小吃和小玩意。一处处麦芽糖摊上,悬挂着、置放着各色各样色彩艳丽的“晴糖”,小贩们声嘶力竭地吆喝,让小孩子们垂涎欲滴。
当我走出乡村学校,在外面寄宿就学后,这段难以忘却的清明游山经历就戛然终止了。
也曾经在回家探亲时,匆匆瞅上一眼。上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经济建设开发的白热化,当地三个县纷纷在山上爆破开矿,采石子用于铺路。那个年代根本就没有生态环境意识和文化保护的观念,十多年下来,随着炮声隆隆,两座山包愈开愈小,最后龟缩成了一个不大的小山丘。一座江南名山就这样被眼前蝇头小利所毁损,实在令人扼腕叹惜。

悠悠顾山情
俗话说,常回家看看。我魂牵梦萦的故乡,对于我的女儿来讲,第二代由于自小在城市中生活,乡土农村已隔开一层,淡漠了。平时极少回老家,只能利用农历新年到来时举家下乡,熟悉父辈们曾经生活过的乡土。
年靠吃出来。整天闷在家里对小朋友来说,实在乏味,那么,且让我们去重走当年我走过无数遍的老路吧。
驾起心爱的小车,一会儿,就从常熟境内进入了锡山区,再加一脚油门,又进入了江阴地界。三县通衢之处,一点都没有虚言。老家乡谚云:“金顾山,银王庄。”这句话画龙点睛归纳了各地的风土人情,历史上顾山确实是个殷实富庶、影响辐射周边诸乡的大镇。我外婆为顾山街上的大家闺秀出身,源自名门周氏一族,好多家族的神奇传说母亲断断续续向我转述过。包括顾山上的土墩坟包,其中就有周家墓地,上世纪70年代有不少珍贵的文物随葬品出土。
转眼到了山的南面,山脚下是无锡境内的山联村。久没到这儿,发现旧貌变了新颜。
在已开挖殆尽山的原址上,紧靠着残存的山丘新建起了一个庞大无比的绿色生态公园。
山的东面,由于向地下开采矿石挖出了一个硕大深池,依地貌建造了一个水域面积阔广的人工湖。一池清水荡漾,可泛舟湖上,也可怡情垂钓。湖塘前新立一石碑,镌刻有塘记。载文云:江南山前村,山明水秀,林木苍郁,绿波涟漪。相传千年龟南临,应运随俗,左顾愁欲断,右盼春色心,独为龟山而得名。醇厚民风,倚势布局。开塘盛水,栈桥亭立,琼浆耀日,倩影玲珑。升于盛举,福于斯民,意涵养生之义,情蕴四时之趣。此乃神龟镇之,当令铭石久远。全文通畅,大气磅礴,碑上却没有载名所撰者,不知出自当今何位无锡古文名家之手。
山坡上,种植一坵坵中草药,辨认下来有马钱子、金银花、当归等常见的中药材,似乎刚栽下,眼下看上去还很幼小,将来会成为散发着浓郁药味的百草园。
原来这里无景点一说,这次见到了经过精心规划的景区布陈。山下,移栽来两棵巨大的红豆树,盖了间小屋,籍此冠名红豆山庄。不过此山庄仅有其名而无其实,跟明代常熟大文人钱牧斋迎娶秦淮八艳河东君柳如是藏娇的红豆山庄风马牛不相及。山庄附近,仿制了当年知识青年插队时吃饭的集体食堂,戏称“公社食堂”。半山坡上,放置一只石雕的金鸡,号称金鸡墩。沿山上溯,有花岗石砌出的人行步道,这条林间小径,我们全家见到了相当愉悦,因为路名称作状元路。对正在学习的女儿来说,漫步状元路意味着好兆头。
常熟晚清名人、两朝帝师翁同龢所著《翁文恭日记》记载,光绪29年,即农历癸卯年七月十一,翁同龢自虞山出发,坐轿一天环游顾山,这在当年交通和信息不便的年代可是大事件,村民闻之,争相观看状元郎,翁在日记中写道:“奈到处聚观耳”。这就是新顾山生态公园勒石铭记“状元路”的由来。
沿步道缓缓上行山巅过程中,耳闻阵阵动感乐声传来。原来在文选楼旧址上,重建了一座观景亭,亭前有一平坦的凉台,正好为新年来登山的村民们提供了健身锻炼欢跳的场地。
观景亭名曰“岚光阁”,左右悬挂着两幅楹联,上书“青山依旧临三界,红树相传说六朝”,喻意隽永,点出了这座江南名山的文化历史薪火传承。为无锡市书法协会主席刘铁平所书,字体苍劲有力,山、阁、联相互辉映,浑然一体。
故地重游,虽难免为找不到记忆中的旧景而惋惜。然得见新的景区风貌,见到当地村民们的休闲气象,还是有所收获。

悠悠顾山情
说起红豆以及相思子的传说,顾山跟红豆两者密不可分,搜集、摘录、整理一些红豆的资料于此。
红豆院,在江阴顾山东北2公里的红豆村,因有千年珍稀红豆树闻名于世。民间相传,为梁代昭明太子萧统在顾山读书选编《昭明文选》时手植,称梁苑中物,距今当有1400余年。据地方志书记载:“元时曾一度枯槁,至清乾隆间复萌,于古根旁茁生四干。控观均势若虬龙老树。”原老树高约3米有余,干径达1米左右,正干旱已枯腐,作半环状两人手可围,其根蟠屈仰露。后来,老树的南旁,生发一新枝,多年以后挺拔耸峙,枝大至亦可盈抱。在漫长的岁月里,边上还陆续繁衍出四个分枝,高皆倍于正干,霜皮斑驳,枝叶繁茂。上世纪1983年春,距老树南2米处,又长出2株新枝。此树每逢春夏之交放花,作淡白轻黄色,至深秋结实。荚椭圆形,其豆色泽殷红,晶莹明澈,几如宝石,是红豆中的佼佼者。因久存而不蛀、不坏,往昔人们把它镶嵌在戒指、耳环等饰物上。青年男女用它作为信物馈赠,寄托相思。故红豆又名相思子。唐人王维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此物最相思,愿君多采撷。”就是依此地红豆特征所写。生长在南方的红豆树均为常绿乔木,此树则为冬季落叶乔木。它在植物学上是独科分支,《世界植物大辞典》正式命名为“戴氏红豆树”,又称“顾山红豆树”。
后记:本文2009年10月初稿,同年发表于《常熟日报》文化副刊,2012年重新修改,2014年再作润色。在增删补述文史资料过程中,和无锡文友WXQINGJUN《顾山红豆树》一文相互引用,昭明太子手植茶树和红豆树的传说,总觉略有谬误,不再细细求证。有关岚光阁,香山寺,顾山周氏墓葬,红豆树和红豆杉等佚事,另著《重访顾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