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州红豆考

 老圃书斋 2019-11-01

苏州红豆考

一、宋代之前的苏州红豆

红豆,古称相思木、相思子。 西晋时左思(约250-约305年)作《吴都赋》,赞吴地:尔乃地势坱圠,卉木蔓。遭薮为圃,值林为苑。异荂蓲,夏晔冬蒨。方志所辨,中州所羡。”并列举所产之草、木、竹、果,其中提到“楠榴之木,相思之树”。后晋人刘渊林(刘逵)注《吴都赋》谓:“相思,大树也,材理坚,邪斫之,则有文,可作器,其实赤如珊瑚,历年不变。”此处所记之“相思”,是苏州红豆的最早历史记述。

相思木的典故,出自南北朝时,梁·任昉(460-506年)的《述异记》,云:“相思木 , 昔战国时,魏国苦秦之难,有民从征戍秦不返,妻思而卒,既葬,冢上生木,枝叶皆向夫所在而倾,因谓之相思木。” 以后唐代詩人王维(701—761年)有《相思》绝句“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王维的诗以红豆喻思情而传诵于世。 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1578年)录“相思子”,释名谓:即“红豆”。

唐宋年间苏州的红豆,可见于唐·陆龟蒙的詩与有关北宋时苏州东禅寺的记述。

唐懿宗咸通十一年(870年)陆龟蒙(830-881年)与皮日休(830-902年)同游虎丘时,陆龟蒙作《和虎丘寺西小溪闲泛三绝》,其中一首七言绝句,专门描述了虎丘的相思树,诗曰:“树号相思枝拂地,鸟语提壶声满溪。云涯一里千万曲,直是渔翁行也迷。” 唐时苏州不仅在虎丘有相思树,在其他地方也有种植。同年陆龟蒙还有一首《齐梁怨别》也提到了相思树,诗曰:“寥寥缺月看将落,簷外霜华染罗幕。不知兰棹到何山,应倚相思树边泊。” 唐代苏州的这些相思树,有的大概一直延续到明清。关于虎丘的相思树,在清乾隆年间陆肇域与任兆麟编纂的《虎阜志·巻六·物产》(1790年)记有虎丘的相思子,谓:“相思子,即《吴都赋》所注‘实如珊瑚,经年不变’的红豆;唐陆龟蒙诗中的‘树号相思枝拂地’的相思木。”

宋代苏州的红豆树,见载于清康熙年间,吴江人钮秀的《觚剩》(1700年),钮秀讲了北宋时异僧遇贤在苏州相门内东禅寺种红豆的故事遇贤因为喜欢豢养白鸽,人称“白鸽禅师《觚剩·巻二·白鸽红豆》谓:“吴门东禅寺白鸽禅师,偶拾红豆,种之寺内,指而嘱曰:‘汝宜速长,但他日不许无故开花。世变有大小,则花开有疏密。’今其树已数围。” 这株宋代的红豆,至清康熙时生长还十分茂盛,钮秀称“树已数围”,后来大概到乾隆、嘉庆年间渐枯衰。

二、苏州红豆的种名及命名由来

红豆为豆科蝶形花亚科红豆属的乔木,这一属植物世界约有100种,我国产35种,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云南地区。

苏州的红豆,在《中国树木志》与《中国植物志》中称为“红豆树”。学名的拉丁文为:Ormosia hosiei  Hemsl. et wils. 或为Ormosia taiana  C.Y.Chaio.。这是红豆属中分布于纬度最北的一个种,比较耐寒。别名为何氏红豆、鄂西红豆、江阴红豆。红豆树因木材坚硬细致,木纹美丽,常用于制作高级家具,在浙江又与亨氏红豆(Ormosia henryi)统称为花梨木。

红豆树的分布范围,主要在陕西(南部)、甘肃(东南部)、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四川、贵州等地。

红豆树在南方地区为常绿乔木,在苏州地区冬季落叶(附图-1)。

红豆树的定名,最先由英国学者赫胥黎(Hemsley W.Botting  1843-1924年)与威尔逊(Wilson Ernst Henry 1876-1930年)命名,学名为Ormosia hosiei Hemsl. et wils.。依据拉丁文中种名“hosiei”的音译,在我国有“何氏红豆”之称。又因最早在湖北、四川发现,1937年出版的我国第一部《中国树木分类学》称其为“鄂西红豆”。

以后,我国植物分类学家焦启源(1901-1968年),在江苏江阴首次发现冬季落叶的红豆树,将其命名为Ormosia taiana C.Y.Chaio.。1937年金陵大学教授陈嵘(1888-1971年)在著《中国树木分类学》时正式用“江阴红豆树” 的名称,拉丁名用焦启源的定名。并谓:“江阴红豆树,产江苏江阴顾山,栽在园内,但树龄已老,树干仅余半爿。此外常熟徐市附近育婴堂有二株,高约五丈,生长旺盛,在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适值大旱,然结子较他年为多云。又无锡塞门及常熟白茆亦各有一株云。” 近代1985年郑万钧主编的《中国树木志》与2004年出版的《中国植物志》,确认鄂西红豆与江阴红豆为同一个种,定名“红豆树”。

 陈嵘所指的这株“江阴红豆”,现仍保存在江阴市顾山镇红豆村,近年长势茂盛(附图-2)。相传为南北朝时梁朝昭明太子萧统(501-531年)手植,则距今有1400多年树龄。在元代曾遭雷击,主干枯萎,后在原树主干四周,呈环状萌发出四株根蘖。又经历数百年,现保存的二株分株,干径分别已为78cm与57cm,间距约2 m ,粗的一株在干径基部又形成二个分枝。由于管理与保护措施得力,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又在老树南面7-8 m 处,长出二株根蘖苗,这二株新株,2013年树干直径,已分别达到25cm与27cm ,并于2015年首次开花。苏州现有明清时期的古红豆,都属“江阴红豆”这个种。

三、明清时期的苏州红豆

      明清时期及民国初年可查到的资料,记载苏州红豆有14株。现作如下考证:

(1)东禅寺红豆  

 东禅寺这株红豆种植年代,据传为宋异僧遇贤(922-1009年)手植。遇贤,俗姓林,长洲人,早年先在嘉禾(今嘉兴)出家为僧,后回苏州东禅寺。因为喜欢豢养白鸽,人称“白鸽禅师”。宋·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1134年)谓:“僧遇贤,姓林氏,常以酒肉自縱,酒家或遇其饮,则售酒数倍於他日,世号为‘酒仙’。而能告人禍福,必验。与符治疾者,必痊。建隆二年(961年)來居是院,创佛屋,修路衢,无虑用钱数百万。虽称丐於人,而人不知其所从得者。蓋其容似灵岩智积圣者,而每与人符,以陈僧为识,或谓为后身,其塑象今存院中。”  宋时的中国佛教禅宗史《五灯会元》(1253年)则介绍遇贤谓:“酒仙遇贤禅师,姑苏长洲林氏子。……唯事饮酒,醉则成歌颂、警道俗,因号‘酒仙’。 ……师于祥符二年(1009年)上元凌晨,浴罢就室,合拳右举,左张其口而化。”  清·钮琇的《觚剩》(1700年)则记述了东禅寺红豆的种植与历年开花状况,《觚剩》谓:“吴门东禅寺白鸽禅师,偶拾红豆,种之寺内,指而嘱曰:‘汝宜速长,但他日不许无故开花。世变有大小,则花开有疏密’。今其树已数围。人所见者;崇祯九年(1636年)小开,十七年(1644年)大开,随遘国变;顺治十六年(1659年)小开,有镇江之扰;康熙十二年(1673年)复开,是冬滇黔寇作。花色如梓,荚小于槐角,霜后荚落,其子深红可爱。” 东禅寺遇贤所植的红豆,自宋经元、明两代,再至清康熙时,这株红豆此时已历经700多年。

明末清初徐崧与张大纯纂辑的《百城烟水》(1690年)谓:“东禅寺在新学东南。吴赤乌年间(233-251年)陈丞相捨宅建,名镇国院。唐大中间(847-860年),勅改东禅明觉寺。元至正间(1341-1368年)毀,洪武间(1368-1398年)重建。内有林酒仙象,即宋异僧遇贤也。” 正文后,徐崧引述同时代人姚士黌(1690年举人)、张大受(1660-1723年)的诗,证实明末清初,东禅寺虽已荒芜,但宋代的红豆树依然健在。姚士黌诗《同臞庵(徐崧)先生过东禅寺》曰:“茂苑城东古刹开,凄凄满目半蒿莱。门迴玉带河流急,地接文星阁影来。花雨欲飘新讲席,烟霞犹护旧香台。金轮自古无消歇,红豆依然石畔栽。” 张大受诗《同臞翁过东禅》曰:“闲随徐孺叩禅扉,绿树阴深翠滴衣。石上棋残柯已烂,壶中酒尽锡偕飞。花开红豆驚棲鸟,堂废清溪剩落晖。闻有鱼虾传异跡,那堪钓叟上寒矶?” 康熙时,东禅寺的红豆已渐显老朽,但有萌蘖孽生。当时被清初苏州经学家惠周惕(约1646-1695年)移植一株,种植于自宅階前,即后来的惠周惕红豆。

明清时东禅寺的位置在现苏州大学内文星阁附近。 据冯桂芬纂的《同治苏州府志》(1882年)载,东禅寺在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都进行过重修,但在咸丰十年(1860年)却毀于兵燹。

东禅寺红豆的枯衰时间大概在清乾隆、嘉庆年间,据道光五年(1825年),苏州藏书家黄丕烈(1763—1825年)为常熟瞿绍基(1772-1836年)《芙蓉山庄红豆册页》的题诗表明,在此前早已衰亡(附图-3)。黄丕烈的诗记述了当时苏州“葑水”、“南圃”的惠周惕红豆与常熟的芙蓉庄红豆。诗曰:“东禅衰朽留南圃,六十年来一再开。记得甲申春去后,如兰馆里几徘徊。 赋罢新诗添新画,付与香闺著意描。不似忘庵老人笔,淋漓水墨写丰标。 东来探胜西庄地,壁上奇葩照眼明。识是禅师今白鸽,也随天女散花行。 艳称南国相思子,葑水虞山恰两枝。黄面瞿昙无眼界,色空空色已多时”。黄丕烈在第一首绝句后注:“东禅寺红豆久不存矣”。 其“东禅衰朽留南圃”是讲东禅寺红豆的分枝留在苏州葑水之南的惠周惕红豆。

东禅寺红豆后来在顾震涛的《吴门表隐》(1834年)与姚承绪撰《吴趋坊古录》(1839年)都有记述,《吴门表隐》谓:苏州城内有四株古红豆,其中一株,即东禅寺红豆,谓:红豆,“一在城东酒仙堂,宋白鸽禅师手植。” 《吴趋坊古录》谓:“宋异僧遇贤,号林酒仙,尝居之,今留象寺中。寺有棋盘衖、红虾池、蟹眼井、清溪堂、红豆树诸胜。”

2惠周惕红豆   惠周惕,字元龙、研溪(约1646-1695年)。惠宅的红豆,是由东禅寺红豆的分蘖苗移栽而来。1690年康熙时的《百城烟水·长洲》引载了张大受(字日容  1660-1723年)回赠惠周惕诗《次元龙见赠韵》,提到了这株红豆,诗曰:“子云寂寞老江潭,最喜风流近舍南。红豆按歌邀我听,黄花攜榼从君探。” 当时张大受居匠门(相门)溪上与惠周惕的居宅相近,惠周惕诗《东城水庄赠张日容》曰:“ 红桥绿树接澄潭,巷北君居我巷南。”

以后,在乾隆时阮葵生的《茶余客话》与嘉庆时江藩的《国朝汉学师承记》都记载了这株红豆苗移栽的故事。 《茶余客话》(1771年)谓:“苏州城内东南有东禅寺,旧植红豆树,相传白鸽禅师所种,老而朽矣,久之复萌新枝。惠元龙移一枝入階前,自号红豆主人,绘‘红豆新居图’,题而和者百数十人。” 《国朝汉学师承记》(1818年)谓:惠周惕“海内学者,称为红豆先生。初,研溪先生由东渚邨,迁居城东南香溪之北,郡城东禅寺有红豆一株,相传白鸽禅师所种,老而枯矣。至是时,复生新枝,研溪先生移一枝植階前,生意郁然。僧睿目存为绘‘红豆新居图’。自题五绝句,又赋红豆词十首,和者二百余人。四方名士,过吴门者,必仃舟访焉,因自号红豆主人。” 惠周惕子惠士奇(1671-1741年),自号半农人,孙惠栋(1697-1758年)字松崖,祖孙三世传经。 “乡人称研溪先生曰‘老红豆先生’,半农先生曰‘红豆先生’,松崖先生曰‘小红豆先生’。”

惠周惕红豆在乾隆七年(1742年)盛开,沈德潛编纂的《元和县志》(1761年)记曰:“惠待讲士奇宅,在学宫南清溪,中有研溪书屋,庭植红豆树,树分自东禅寺,六十年一花,东禅寺既遭伐,惟研溪书屋独盛,乾隆壬戌年盛开。” 道光十四年(1834年)《吴门表隐》则记有:红豆“一在升龙桥南,惠太史周惕宅,周惕少从酒仙堂分拆栽成。”

道光后,这株红豆的命运,据《苏州史志资料选辑》顔世和的《红豆书庄小考》称:在庚申年(1860年)毀于兵燹。顔世和引证清宣统《吴县志稿》曰:“红豆书庄,惠吉士周惕宅,在城东南冷香溪之北,……铁干从霜皮,有参天之势。庚申兵燹,树被伐,遗址仅存。” 又引证日本学者高仓正三在1939-1941年写的《苏州日记》谓:高仓正三当时访问过惠周惕的后裔惠乐民,称旧居没有红豆树。 则惠周惕红豆从康熙年间到道光时,仅生存了不到200年。这株红豆后人在记述中,又常与吴衙场的红豆混淆,吴衙场红豆今尚健在。顔世和考证:“惠周惕红豆书庄遗址,应在如今唐家巷附近的读书湾。” 这一考证的依据是充分的。(附图- 4)

(3)白茆红豆    白茆红豆,在常熟市白茆镇芙蓉村,钱谦益故居的遗址上。 钱谦益(1582-1664年)字受之,号牧斋,晚年又号蒙叟,为明末清初著名文学家、诗坛盟主。晚年与一代才女柳如是(号河东君  1618-1664年)结合,白发红顔,成为一时佳话。钱谦益在白茆的别业,有明嘉靖年间种植的百年红豆,时人称“红豆山庄”。钱、柳常遍请诗坛名流前来吟诗,文采风流,盛况空前。顺治十八年(1661年)钱谦益寿八十,适红豆花开,距前次花时二十年,逐与邑中诸名士赋诗,以志其瑞。《百城烟水》(1690年)记有常熟的红豆山庄与钱谦益的红豆诗,谓:“红豆庄,为钱宗伯牧斋先生别业,以红豆树得。” 并附钱谦益诗十首。诗前,钱谦益谓:“红豆树二十年复花,九日贱降时结子才一颗,河东君遣人探枝得之,老夫欲不誇为已瑞,其可得乎?重赋十绝句,更乞同人和之。” 1-3首曰:“院落秋风正飒然,一枝红豆报鲜妍。夏梨弱枣寻常果,此物真堪荐寿筵。 春深红豆数花开,结子经秋只一枚。王母仙桃余七颗,争教曼倩不偷来。 二十年来绽一枝,人间都道子生迟。可应沧海扬尘日,还记仙家下种时。”

红豆山庄原为钱谦益外公顾玉柱(1522年进士)的祖宅,钱谦益幼年曾在此读书,清顺治六年(1649年)与柳如是移居红豆山庄。 此处原名“芙蓉庄”、“碧梧红豆庄”,始建于宋末元初。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顾玉柱祖父顾松庵(顾立)建别墅,周边近里绕堤种木芙蓉数百,翠叶红葩,掩映水际,故取名“芙蓉庄”。 明嘉靖年间,顾玉柱从闽东移植荔枝,并增植梧桐于庄中。传顾玉柱次子顾耿光(字介明,号曲江)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从海南移植红豆树,与梧桐相错,故改名为“碧梧红豆庄”。 关于这株红豆的来源,有二个版本。其一是,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进士顾镇的《支溪小志》谓:“红豆树在芙蓉庄,嘉靖中顾曲江耿光从海南移植,大可合抱。花开时雪英烂熳,奇香郁烈,结子名相思,殷红如火齐,子美所夸鹦鹉粒也。”  其二是,道光五年(1825年)举人赵允怀编纂的《支溪诗录》(1840年),则辑录顾茂位诗《次邓丹丘芙蓉庄午日韵》,在这首诗的“记得当年风雨夜,相思花发满南楼”句后,自注:“红豆即相思子也,先伯祖曲江公移自樊城,栽于南楼之佛阁,顺治已丑岁(1649年)其花盛开,予曾为之一宿。” 顾茂位是顾玉柱的曾孙,早于頋镇近百年,应见到伯祖父顾耿光,其说较为可信。再从现代生物学角度研讨这株红豆来历,顾茂位的说法也为可信。因为“江阴红豆”是红豆属中最耐寒的一个种,湖北是其主要分布地区,植物学上亦称“鄂西红豆”。因此来自湖北西北部的襄樊之说应为实。

清道光四年(1824年)白茆红豆盛开,常熟“铁琴铜剑楼”著名藏书家瞿绍基(1772-1836年)、瞿镛(1794-1846年)父子,邀请数十好友造访红豆山庄,并折得红豆花一枝。回瞿氏藏书楼后,瞿绍基请画家杨旭画《红豆花图》(附图-5),瞿麟画《红豆村庄图》,毕琛画《柳如是儒服小像》,孙原湘题十首《红豆诗绝句》,装成册页。第二年又请言朝标题写红豆村庄来历,蒋因培等人题诗。是夏又请苏州藏书家黄丕烈题四绝句于上。现册页存常熟博物馆。

白茆红豆自1661年钱谦益80寿辰后,在清代260多年历史中,据传曾开花9次。红豆树随山庄的荒废,亦多经刧难,但仍然保存到现在。常熟地方政府已建“红豆山庄遗址”旅游景区,红豆树取得了更好的保护。

白茆红豆在清代的生长状况,根据史料,摘记三则如下:

王应奎(1683-1760年)《柳南随笔》谓:红豆庄红豆“树大合抱,数十年一花,其色白,结实如皀莢,子赤如樱桃。顺治十八年辛丑(1661年)宗伯寿登八十,而是花盛开,盖距前次开花时已二十年矣。邑中名士咸赋诗记事。至康熙癸酉(1693年),再花,结实数斗,村人竞取之。时庄已久毀,惟树存野田中耳。今树亦半枯,每岁发一枝,讫无定向。闻之土人,所向之处,稻则歉收,亦可怪也。”

孙原湘(1760-1829年)在《芙蓉庄看红豆花诗》的小序中谓:“吾乡芙蓉庄红豆树,自顺治辛丑花开后,至今百六十又四年矣。乾隆时树已枯,乡人将伐为薪,发根而蛇见,遂不敢伐。阅数年复荣,今又幢幢如盖矣。今年忽发花满树,玉蕊檀心,中挺一茎,独如丹砂。茎之本转绿,即豆荚也。辛烈类丁香,清露晨流,香彻数里,见日则合矣。道光四年(1824年)五月记。” 诗曰:“诗仙当日隐双台,绿树晴摇的雪堆。红豆庄中人去久,春风花又为谁开。”

道光四年编纂《支溪诗录》的赵允怀(1825年举人)因去浙东,未见到红豆开花。直至道光十五年(1835年)才去芙蓉庄走访,据村农介绍,知悉红豆树尚能开花,但花不多,且不结子。赵允怀在《支溪诗录》,对顾茂位《次邓丹丘芙蓉庄午日诗》诗的按语中曰:芙蓉庄红豆“至道光甲申(1824年),又烂然盈树,游人杂沓。时予在浙东,颇以不得见为恨。越乙未(1835年)八月始访其处,寒水平池,石桥横卧,树在村农徐姓者屋后,大可合抱。徐云每数年中亦必一二次开花,但不多,且不结子耳。”

4)东山杨湾红豆  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吴县人金友理,世居太湖东山,撰《太湖备考·巻六物产·木之属》记红豆,谓:“红豆,《本草》名‘相思子’,树高一二丈,叶似槐,实似皂莢。莢中子似蚕豆,鲜红可爱,藏久不变。东山杨湾姜氏茔有一本。” 此红豆在后未见再有记述。

5)薛一瓢红豆   清道光二年(1822年),长洲张霞房撰写的《红兰逸乘·巻四》载:“葑门踏车衖口薛一瓢宅中,有红豆树一枝,宋时物也,彭氏取子种之,越五十三年始花,结子颇多。” 张霞房,名张紫琳,字禹书,号霞房,乾隆年间诸生,嘉庆五年(1800年)肄业平江书院。《红兰逸乘》所载多为吴中佚闻遗事,其在《凡例》中谓:“无嵇之言不录;他书多见者不录;郡志已载者不录;凡他邑之事有关吴中者悉采以备参考。” 有关这株红豆的记述,可信度较高。张霞房的这段记述说明:

 一、苏州城里在宋代除东禅寺红豆外,还有一株红豆树。至张霞房所记时,应有600年以上树龄。

 二、这株红豆的位置,在葑门踏车衖薛一瓢宅内。 薛一瓢,名薛雪(1681-1770年)字生白,号一瓢。吴县人,苏州名医,乾隆年间与叶天士齐名。踏车衖已无查考,据潘君明《苏州街巷文化》有一段记述,谓:“木杏桥,北出羊王庙,南至南园。其北口有桥,弄以桥名。东边农田、桑地间,为清代名医薛雪故居。”  此处地处葑门内,与《红兰逸乘》所述红豆位置相近。案此说,薛一瓢红豆应在现木杏新村附近。

三、清时已有人用红豆播种繁殖,且已开花结子,因而当时苏州的红豆树,可能还有一些,但未见记载。 这株红豆此后在苏州的史料中再未见记录,不知何时毀没。

6)元墓山寺红豆  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顾震涛编纂的《吴门表隐》谓:“铁树即红豆,郡中祇有四树,一在元墓山寺内;一在城东酒仙堂,宋白鸽禅师手植;一在升龙桥南,惠太史周惕宅,周惕少从酒仙堂分拆栽成;一在吴衙场明给谏之佳宅内,后易宋、易彭,今为吴刺史诒谷所居。”

 元墓山在苏州城西光福钲的西面五里,与邓尉山西南相连。山有唐代建的天寿禅寺,宋时改为圣恩禅院,明正统八年(1443年)赐天寿圣恩寺。根据顾震涛的记述寺内有过红豆树,但无其他资料可考证。

7)吴衙场红豆   吴衙场红豆,是目前苏州城内唯一保存的明代古红豆(附图-6)。《吴门表隐》载明,这株红豆在吴衙场吴之佳宅内。 吴衙场在苏州城东,葑门内。吴之佳,字公美,长洲(苏州)人,世居苏州,明万历八年(1580年)进士。初为襄阳知县,后授刑部给事中,天启(1621-1627年)初,赠太仆寺少卿。以“敢谏”著称,时与昆山人张栋、吴县人叶初春,被称为“吴中三谏”。吴衙场红豆自明代吴之佳至今,树龄应在400年左右。现在的位置在吴衙场37号民宅内,因栽培环境比较郁闭,生长明显衰老。近年苏州绿化管理部门,采取措施后,已有新枝萌发。这株红豆在近代记事中常与惠周惕红豆混淆,实际是二株不同地点的红豆。

(8)香山白马寺红豆   民国六年(1917年)吴县胥口香山人徐翥先撰《香山小志》,其在物产巻记谓:“红豆,一名相思子,白马寺有一本,咸丰年(1851-1861年)开花,乡人呼为铁树”。此后再未见记述。

(9)周瘦鹃红豆   周瘦鹃(1895-1968年)现代著名作家、园艺家,其故居“紫兰小筑”园内的红豆近年多次开花结实,生长茂盛。 20世纪20年代周瘦鹃由上海来苏州,购得凤凰街王长河头3号原清代书法家何绍基裔孙何维构的第宅“黙园”。 据传这株红豆,当时为好友苏州著名收藏家,“过云楼”第四代主人顾公硕(1902-1966年)相赠。按此说法,红豆的树龄约有百年。现在植株干径为24cm,大体相符。

(10)曾园红豆   曾园在常熟城西,是原明代万历年间监察御史钱岱(1541-1622年)所建第宅“小辋川”部分遗址,据传红豆为钱岱时遗物。 钱岱,常熟人,字汝瞻,号秀峰,官至山东巡抚,年四十四,疏请终养,遂告假归。因雅慕唐代诗人王维的为人与所建园居“辋川别业”的景色,故归里后,悉顔以辋川诸胜建园,名小辋川。 至清同治、光绪年间,刑部郎中曾之撰(1842-1897年)在部分小辋川遗址上,建园“虚廓村居”,一名“虚廓园”,俗称“曾园”。占地约二十亩,水木清华,台榭参差,为江南古典名园之一。曾之撰子曾朴(1872-1935年)为清末民国初年著名文学家。在曾园内的古红豆,保存在“寿而康室”(曾朴纪念馆)庭园前,近期在1992年、 2012年、2015年三度开花。

(11)临水居红豆   在常熟西门大街,现常熟美术馆院内,红豆为明代御史钱岱小辋川“临水居”别业遗物。

钱岱在常熟的“小辋川”位置与景色,在明代屠隆(1545-1605年)的《小辋川记略》与清代佚名的《笔梦敍》中都有细緻记述。《小辋川记略》谓:“先生居在邑城西,居之前有池四,绕池之外有田,田外有河,河外有城,胜擅一邑。” 《笔梦敍》谓:小辋川“在西城九万圩西偏。城河自南门依城趾直西至此,而缭绕回环,中多曲港。方为之洼,圆为之沼,俱与城河通。围以高垣,甃以水门。水门时启闭,容游船出入。” 宅园,占地近二百亩,台馆亭阁,轩榭堂楼,有四百之众。故现美术馆内红豆与曾园红豆都在小辋川范围内,同为明代遗物。

(12)旧山楼红豆   在常熟北门外报慈桥半亩园赵氏旧山楼遗址内,此处现为报慈小学。半亩园原为明副都御史吴纳与吏部郎中魏浣初的两处旧址,在清乾隆、嘉庆年间由常熟著名学者、藏书家赵用贤(1535-1596年)的裔孙赵同汇(1745-1811年)购得扩建。 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同汇孙赵奎昌(1802-1832年)于旧居东辟地半亩,营治“半亩园”。清同治年间奎昌子赵宗建(1828-1900年)建“旧山楼”为藏书处。据《虞山钲志》(2000年)载,旧山楼红豆“系清乾隆年间,赵同汇自江阴老宅中,分植于所辟的总宜山房园中,树龄约200余年。”旧山楼在1998年自然坍塌,红豆依然保存健在。(附图-7)

(13)虞山红豆   在虞山公园,树龄约100年。

(14)凤凰山红豆   凤凰山红豆,在张家港市凤凰山(河阳山)与鸷山(支山)之间的邓家宕香花浜。《沙洲县志》(沙洲县现为张家港市)称:据传梁昭明太子箫统在河阳山永庆寺读书时,常去鸷山,在山坡种过二株红豆。至明时御史徐恪(1431-1503年)建私宅移红豆于此。老树早枯,后发新枝,保存至今。

四、苏州红豆现状

苏州现在保存有百年以上的古红豆8株。另外在苏南地区还有江阴2株,无锡市1株。 红豆在20世纪80年代后,常熟开始育苗繁殖。江阴顾山已建成红豆树苗圃。进入21世纪作为旅游景区开发,常熟白茆、江阴顾山、无锡东港都在建红豆园。新栽红豆树的种源多数从江西、湖北等地引入。无锡东港的红豆园,依托红豆集团的经济实力,从浙江、湖南、江西、福建等地,引入200-300年树龄的古红豆数十株。 现根据21世纪初园林与林业部门对古树名木的调查资料,将苏南地区11株古红豆现状记述如下:

                          苏南地区古红豆现状

 

树龄(年)

干径Cm

冠径m

高度m

吴衙场红豆

苏州吴衙场37号

  350

  86.6

  5.5

  13.0

周瘦鹃红豆

苏州王长河头3号

近100

  24.0

  8.5

   8.5

白茆红豆

常熟白茆镇芙蓉村

  458

  65.0

  8.0

  10.0

曾园红豆

常熟曾园

  350

  59.0

 10.3

  11.0

临水居红豆

常熟西门大街美术馆

350

59.0

6.5

11.0

旧山楼红豆

常熟报慈桥报慈小学

  220

  60.0

 15.0

  15.0

虞山红豆

常熟虞山公园

近100

  18.2

  4.8

   6.5

凤凰山红豆

张家港凤凰镇支山村

  203

  41.4

  8.0

  11.5

顾山红豆

江阴顾山镇红豆村

 1400

 120.0

 10.0

  13.0

长泾红豆

江阴长泾镇河东村

  100


  6.0

  10.0

东湖塘红豆

无锡东湖塘镇

80

  16.0

  6.5

   8.0







                                                               9169字

苏州农业技术学院   蔡曾煜    2015年月11月

  附图7幅

 关键词    苏州   红豆史

     红豆古称相思木,苏州在西晋左思的《吴都赋》与唐代陆龟蒙的诗篇中早有记述。苏州的红豆正式名称是“红豆树”,又名何氏红豆、鄂西红豆、江阴红豆树,是我国35个红豆种中分布最北的一个种,苏州现存的8株古红豆都是这个种。在明清的文献中,记述过14株苏州红豆,本文对著名的东禅寺红豆、惠周惕红豆、白茆红豆、吴衙场红豆、曾园红豆等进行了历史考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