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何藩:他该怎么超越,他已经走了

 Tomxiao1961 2016-06-23

何藩,这位摄影师、导演、演员,于2016年6月19日因病在美国去世,享年84岁。



(1931年10月8日─2016年6月19日)





何藩一生与影像结缘,因其拍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香港的照片而为人所知。他从未想过记录香港的城市建筑和名胜,而是努力捕捉香港的魂,记录香港人的苦难和坚韧。他在极富戏剧性的光影瞬间中,真正捕捉了普通人的神韵与想象。作品中的强烈的美感,动人的戏剧性,对影像的执着追求,以及其谦逊的品格,影响了几代摄影人。


《夜幕降临》 1954 年

当时的何藩感受到北周文人庾信《哀江南赋》中那种“日暮途远,人间何世”的意境,于是拍下这张照片。此照片经过50年的考验,仍是他最喜欢的作品之一。


《靠近阴影》

为了拍摄完美的作品,何藩几乎有种偏执,往往一连数日在同一地点守候,只为等待适合的光线以及人物出现在最佳位置,便按下快门,一气呵成。由于常在中环街市拍摄,他摸清了那里楼梯最佳光线的时间,往往等到下午3时45至4时才去拍摄。“后来,我老等不到理想的人物出现,于是就自己带人去拍。毕竟我不是拍光影,而是拍人物。”获奖无数的作品《靠近阴影》便是他特别设计而成。当时在铜锣湾的英皇书院看到一面白墙,他就思考加入一些元素构图,于是找了表亲站在角落拍摄,并在暗房加工出三角阴影效果。这也成了何藩做导演的前因。


《午后闲聊》 1959

何藩凭此作入选 2012 年摄影专业网站Invisible Photographer “最具影响力的亚洲摄影家”,是香港唯一获选者。获奖点评称其巧妙地将沙龙和新闻两种摄影的优点融合在一起。该作 2012 年在其香港个展《昔日香港》中展出。


《勿忘我》(Forget me not)

何藩将此照取名为《勿忘我》。“我是从诗句‘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这两句得到灵感的。”他说,“我在想象可能这位漂亮的少女愁眉苦脸,心里在惦念战乱里失散的、渺无音信的爱人身在何方,是否已经天人永隔。这是一个悲惨的故事。”这两张原本是1949年拍摄的照片,何藩运用电影里的溶解(Dissolve)过场效果,将两个时空重叠,倒产生了新的意义,颇有戏剧的味道,在展中大受欢迎。


何藩1931年出生于上海,从小喜欢视觉艺术,总把自己关在房里画画。父亲深知其所好,在他13岁小学毕业那年,送了一部Brownie相机作为毕业礼物。年少的何藩带着相机,走到哪里就拍到哪里,这也成为了他日后惯有的摄影方式。“那时,我在外滩,看到黄昏日落时的归舟,觉得有点诗情画意,就拍了下来。”这张相片在父母的鼓励下参加美术比赛,竟赢得了冠军。他当下深受鼓励,喜欢上了摄影,并从摄影书籍、画册等中不断学习。



1945 上海

1946 上海老茶馆


1947 小巷


1948 战后


1949年,18 岁的何藩随家人移居香港。他无心继承父亲的织造工厂,于是就读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一心做着文艺青年的“作家梦”。可惜,大量的阅读写作令他患上了严重的头痛病,唯有放弃案头工作。于是,他拿着舅舅送的Rolleiflex双镜头相机四处活动。


何藩当时是电影迷,对欧洲,尤其意大利电影费里尼《八部半》、《甜蜜生活》等如数家珍。他常从半山麦当劳道的家走到中环的娱乐戏院或皇后戏院看电影,随身带着相机,看到什么就拍什么。自那时起,他在中环、西环、上环、湾仔等步行所及之处拍了大量照片,石板街、大马路、楼梯、街市皆是他的拍摄场景,苦力、商贩、在街上玩耍或做功课的孩童都是他的拍摄对象。



清洗1950


她在学习 1950


施工 1952


旋律 1952


车夫 1952


线和阴影 1953


沙田的早晨 1953


人生的舞台 1954


童年 1959


儿童乐园 1959


搬运 1959


在那里 1959


1961 年,何藩加入邵氏电影公司,初担任场记。后因为外形俊朗,转任演员,直至 1965 年在《西游记》中扮演唐僧崭露头角,而后出演了该片续集《铁扇公主》、《盘丝洞》及《女儿国》。此时的何藩早已在摄影界扬名,在世界不同的摄影比赛得到超过280个奖项。1958年至1965年间,他连续赢得八届由美国摄影学会所举办之世界摄影十杰的荣衔,其中1958年更获十杰冠军。



十字路口 1960


船上的女人 1960


空荡荡的 1960

香港的雨 1960


神秘的旅程 1960


但何藩执着于追求电影梦想。何藩于1966年终于开始从事实验电影创作,1972年首任导演执导《血爱》,尔后作品先后入选不少国际电影节。《离》获1966年英国Banbruy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浮世风情绘》获1994年德国世界电影年鉴“东方古典电影代表作之一”。然而好景不长,出于商业的压力,公司要求他转而拍摄唯美派艳情片,导演了《春满丹麦》、《长发姑娘》等20几部作品。对此他也耿耿于怀,戏谑自己“为五斗米而折腰”。

“我和布列松除了拍摄风格相似,遭遇也很像,他很爱电影,原来也想做导演的。但电影这个媒介,不能让他有更好的表现,摄影可以,所以他离开了电影圈。”何藩对此感同身受,“电影受到老板投资人、观众票房的压力,不能太自我表现。我曾经坚持拍艺术片,结果票房一败涂地,后来拍性与暴力的三级片反而变成票房导演。我得到一个教训,电影一定要懂得商业,摄影则可以天马行空,自我创作,完整发挥个人艺术。”


孩子和猫咪 1961


楼梯街 1961

白色的窗户 1962


悲伤的歌 1962


1964 痴迷


上世纪90年代,何藩退休,携家人移民赴美,定居旧金山。他近年来陆续出版了三本影集《何藩:香港回忆录》、《昨日香港》、《生活剧场》,构成以香港为主题的摄影三部曲。他至今仍被奉为世界最知名的华人摄影师,作品获香港 M 博物馆、香港文化博物馆、法国国家图书馆、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美国圣巴巴拉艺术博物馆、美国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等众多私人和公共机构收藏。



耄耋之年的何藩虽然深受腰患之苦,没有办法像以前那样街拍了,但却没有因此停止创作,更是与时俱进学习了Photoshop,开始把以前1000多张底片找出来加工,常常利用做电影导演的经验,把相片局部缩放、剪裁,又用蒙太奇、叠印等方式将相片拼凑组合,将原本的写实作品增加剧情诗意。他也因此呼吁摄影爱好者切勿将旧底片丢掉,因为时代的变化,人的思想也会变化,对美丑、是非、好坏的标准也会因时因地因人而异。“从前认为不好的旧底片,也许现在用新的眼光去看,能获取新的意象。用现代科技也可以补救从前认为不可救药的缺点,让照片改头换面。”他认为,“这要花时间、精力和心思研究如何去重叠、去拼凑合成。但一定要亲自去尝试,用2-3张底片,在明亮的灯下,看看叠起来的新世界是怎么样的。”



《老街万花筒》,照片摄于1955年,再创作于2011年

《香港威尼斯》,照片摄于1962年,再创作于2011 年



何藩一生与影像结缘,摄影师、演员、导演三个身份,实则环环相扣。



本文参考

《何藩的香港回忆录》(朱靓艳

《他是最被低估的中国摄影大师,光影已经被他玩到极致了!》(鸟人与鱼

《摄影界“一代宗师”何藩走了,也带走了那个时代的香港!》(影像国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