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的问题不在于哲学体系,在于判断依据的个人经验化

 哈瓦那1 2016-06-23
我强烈建议严格区分以下两种现象:
一、中医古籍宣称靠中医理论能够做到“不治已病治未病”,所以在医学观念上较为先进,注重预防。
二、中医确实发挥了它“治未病”的优势,在疫病预防方面能人所不能,有超过现代预防医学的独到效果。

第一,从观念上说,“预防胜于治疗”(Prevention is better than cure),以及重视预防、自愈和调理,认为靠合理饮食、锻炼、休息等调养方法能让疾病自然痊愈的“调养胜于治疗”“食疗甚于药疗”思想,在公元前3世纪古希腊希波克拉底就已经系统提出了。中医理论并没有任何独到之处。

我们可以从《希波克拉底文集》中看到他的名言如:(大意)恰当的饮食、休息和锻炼能让疾病自然痊愈并保持健康,所以应当尽量少用药物。“我们的自然是我们疾病的医生。”“如果我们给每个人恰如其分的营养和锻炼,不太少也不太多,那么我们就发现了最保险的健康方法。”“走路是最好的药。”“让食物成为你的药物,让药物成为你的食物。”可见“预防为主”“预防胜于治疗”的思想,不管在欧洲古代医学,还是在现代医学中都是主流思想,中医在这方面没有一丝一毫的独特之处,标榜这是只有中医理论才具有的独特优势,是对西医思想无知造成的。

另外,希波克拉底还根据宇宙四元素论提出了“四体液说”,即认为人体内有四种体液,对应水、气、火、土四种构成宇宙的基本元素。健康人的四种体液是保持平衡的,疾病只不过是身体里各种元素受到外界元素的侵扰而脱离了本身的平衡。这跟中医理论的五行脏象学说:健康人体中金木水火土五元素平衡,疾病只不过是身体里各种元素受到外界元素的侵扰而脱离了本身的平衡几乎是一模一样。可见,中医理论只不过是原始医学从原始哲学中借鉴宇宙起源的产物,这在医学思想发展的过程是必经的原始阶段,印度古代医学一样有地水火风“四元素论”,这一方面,中医理论也是没有一丝一毫的独特之路,四元素论、五元素论只不过是原始医学的普遍特色,我相信如果考察南美古代医学之类的体系,也会有类似的思想。实际上,美国有一种民间疗法(正统医学不承认)顺势疗法,就很类似中医理论:对“热”体征的疾病就要顺势治疗,不能减温,只要让“热毒”发散出来,病就好了。所以说,中医理论的一切思想特色,都是原始思维的特色。

前面有人说到中医的“整体观”是独到之处,这里也顺便讲一下,“整体医学”这个词也在古希腊希波克拉底医学就有了,古印度医学也有类似的“整体观念”,即人体是完整的整体不能只考察局部,人体是自然界的一部分疾病是自然影响下的产物(所以宇宙是四元素组成人体也是四元素组成)必须考察整个自然环境等等。不是有这个词或有这个观念就真的能做到“从整体看问题”,动动嘴皮子容易得很,实际上真正能做到“从整体看问题”还是现代医学影像学,现代医学诊断普遍靠三维立体投影设备,随着人体3D测量和全息投影技术的发展,局部全息投影被3D立体全息投影取代是计日程功的事情。
现代医学投影设备:http://projector.zol.com.cn/316/3167615.html


第二,我们分析“治未病”的原文,这句话出自《黄帝内经·素问》,原文是:“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整句话主要的意思是说,等乱已成再来找医生,这时已经晚了!这种话好像只有在医生拒绝接受药石无救的危重患者情境下才会说,如果还有救,只要还有良心的医生就绝不会说什么“不治已病”的鬼话。

即便无条件地相信《黄帝内经》记载的就是真理,别忘了《内经》这句的主语是“圣人”,只有圣人的医术才能达到“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程度,一般的医生是做不到“治未病”的,再怎么盲目崇拜中医,总不至于盲信到以为每一个普通中医师都达到了圣人境界吧?既然不可能个个都是圣人,那怎么可能个个都能“治未病”?因此恰恰根据《黄帝内经》的说法,不应该认为普通中医能够做到“治未病”,圣人不是那么廉价遍地都是的东西。

第三,现代医学在疾病的预防方面做得远远比中医成功,通过疫苗大范围接种和公共卫生政策等措施,中国大地自古流传的恶性传染病如疟疾、天花、霍乱、痢疾、鼠疫还有多种人体寄生虫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乃至被完全消灭,这是中医两千年来都无法做到的成就。 关于疾病预防的现代医学学科,称为预防医学,它以免疫学,而不是中医作为核心指导理论。我们国家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完完全全建基于现代预防医学,而不是中医理论。

预防医学作为现代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完全建立在实证的基础上,它的所有预防控制传染病的措施和理论,都建立在生理学、病理学、免疫学,药物化学等学科的实证研究上。因为,只有首先了解传染性疾病的确切成因,才能做到彻底预防。而中医没有发展出免疫学这一子学科的一席之地,对于病原体纯靠臆想——什么“外淫六气致病”“邪气入侵经络破环五行”,究竟致病的“外淫”是什么,“邪气”是什么,两眼一抹黑,只能用精神论敷衍过去,什么“情志不舒导致外感邪气”之类的,好像是因为精神萎靡才得病,而不是因为得病精神萎靡。
传染病的病因方面,中医最大的成就莫过于吴有性《瘟疫论》,对于所有瘟疫的成因,首次提出在传统“六气”之外别有一种微小致疫因子的学说(我们今天知道就是微生物),吴叫这种病原体做“戾气”,大胆断言:“夫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气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换言之,吴叛经离道地宣称靠《内经》的“六气”致病学说根本无法解释瘟疫现象!致病的原因乃是客观存在的“异气”,而主要不是伤寒引起的阴阳失调!

吴有性温病学说真正的革新意义在于,戾气不同于六气空疏的倾向,是能够为我们所客观感知,是物质的而不是精神的致病因子,因而,它是可以实证研究的!那么,为什么中医没有能在温病学派创新的基础上,走向客观化和实证化,进化为实证医学?因为以“阴阳失调致病”为基础的伤寒医学和以“六气致病”为基础的内经医学已经不容得挑战与革新了, 直到今天它们依然是中医的基础理论,有老中医甚至放话说中医完全就是伤寒医学,任何对伤寒理论的改造都是毁灭中医,按这说法吴有性也是“毁灭中医”之列了。 也有老中医放话说中医要“回到内经”,换句话说内经之后的医学革新要全部丢掉,别说吴有性了,张仲景的伤寒医学恐怕也要丢弃。

吴有性的戾气学说未能发展成为实验医学,根本的原因在于当时缺乏病原体实验思想和实验手段(诸如细菌培养皿和显微镜),但到后来有这些手段了,中医却已经拒绝自我革新了,“戾气学说”因此也就到吴有性为止,根本无法与免疫学相提并论一较短长。比如对于疟疾,按照吴有性学说只能说出病因在于“戾气”,而预防医学却能指出疟疾的病原体是疟原虫,这种虫子寄生在蚊子身上,在蚊子吸血时间接进入人体。因此,只要在疟疾容易爆发的季节大规模灭杀蚊虫,并储备可以杀灭疟原虫的药物,就能做到预防疟疾爆发性流行的效果。所以说,中医到底有没有自我修正、自我革新的勇气与前景?看看吴有性学说没有成为中医理论萌发新生的基础理论就知道——这是一个已经不再接纳任何对基础理论进行改良的古代医学体系,它永永远远都会跟古印度医学、希波克拉底医学一样,停留在古代医学的层次,无法现代化、实证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