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忠县的荔枝和白居易有什么关系?

 金樽清影 2016-06-23

六月正是荔枝飘香的季节,忠县大大小小的水果摊上,都有新鲜的荔枝上市。有鲜红色的,绿色的,绿中带红的,暗红色的,远远望去煞是好看,很勾引匆匆而过的路人的眼光,时不时的就有路人停下来,或问价,或挑选。但大多数人不知道的是,荔枝与忠州,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上学时背诵过的《荔枝图序》是白!居!易!在!忠!县!写!的!


这首盛赞荔枝的专文《荔枝图序》由唐代著名诗人、文学家白居易在忠州(今忠县)任刺史时所著。它不但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经典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唯一写荔枝的专文。


白居易祖籍山西太原,29岁时中进士,官至翰林学士。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因得罪朝中权贵,被贬谪为江州司马,元和十三年(818年)改任忠州刺史。

唐代的忠州是江边小城,比较荒凉,山高坡陡,他在诗中写道:“百层石蹬到州门”。白居易到任后,重新制定纳税法,减轻徭役、刑罚。鼓励州民开荒种粮,发展蚕桑。数月后,他逐渐发现忠州并不是初来时那样满目荒芜,而是“竹树有嘉色”。更让他惊喜的是,在忠州见到平生未曾见过的荔枝。



白居易自幼就知杨贵妃喜食荔枝。他生长在北方,无缘见到荔枝。在京城任职时,虽贵为朝廷翰林,对荔枝也只闻其名,不见其实。唐代的涪州(今涪陵)、忠州皆出产荔枝,白居易不意在忠州见到荔枝,他的《郡中》诗有“欲知州远近,阶前摘荔枝”之句,写出了他在阶前伸手就可摘到新鲜荔枝的喜悦之情。


白居易尽情品尝荔枝时,不禁想起曾同朝为官、时任万州刺史的好友杨归厚。万州虽临近忠州,却不出产荔枝,于是他托驶往下水的船只为杨归厚捎去荔枝。杨归厚分享到荔枝美味后,打算在万州栽种荔枝,但他不知荔枝从栽种到结果需10年光阴。因此白居易在忠州听说后,一边将清晨采摘、挂着露珠的荔枝,连枝带叶装入竹筒,再托下水船捎往万州;一边写诗调侃、寄赠杨归厚:“……闻道万州方欲种,愁君得食是何年?”


在忠州首次见到荔枝的白居易,对荔枝喜爱异常,写了不少有关荔枝的诗。忠州城有一酒楼,名西楼,白居易称之为荔枝楼,并写有《荔枝楼对酒诗》:“荔枝新熟鸡冠色,烧酒初开琥珀香。欲折一枝倾一盏,西楼无客共谁尝?”从中可知他身在荔乡荔枝楼,独自品荔、饮酒的情景。随着对荔枝与日俱增的喜爱,白居易与杨归厚一样,也萌发了种荔枝的念头,可心中又不免有些伤感。因为古代郡县官员任期三年考核、调整一次,而荔枝生长周期长,不待荔枝结果,他就有可能离开忠州,不知会去向何方?


然而白居易最终未能抑制住对荔枝的钟爱之情,真在自家庭院种下了荔枝。他在《种荔枝》诗中写道:“红颗真珠诚可爱,白发太守亦何痴!十年结子知谁在?自向庭中种荔枝”。为造福子孙后代,他还发动百姓多栽培荔枝,并派专人看护、管理新栽种的荔枝树。远在京城长安的亲友,听说他在忠州大量种植荔枝,纷纷捎信说想观赏、品尝荔枝。无奈忠州距京城路途遥远,荔枝又难于保鲜。为了让没见过荔枝的人,都能一睹荔枝的风姿,白居易命画工将荔枝画成图,然后自己在图上题写了《荔枝图序》,托人送往长安。


《荔枝图序》对荔枝作了生动的描述:“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叶如桂,冬青;华如桔,春荣;实如丹,夏熟。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文中准确、全面地记述了荔枝的特性,使人如见其形,如嗅其香,如品其味。当时长安很多文人雅士争相传抄《荔枝图序》,巴峡荔枝名扬京城内外。


元和十五年(820年),白居易升任尚书司门员外郎,离开忠州还京。他在忠州著的《荔枝图序》,对后世颇有影响,受到历代文人的推崇,成为历代学子学习、研读的名篇。


最后来条硬广

为纪念忠州刺史白居易,明崇祯三年始建的白公祠, 经2015年全面修缮,本月28日盛装开园。欢迎各位小伙伴来逛逛白园、看看乐天堂、在四贤亭坐坐、去乐天诗廊品读白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