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唐高祖李渊(566~635)。唐代开国皇帝。字叔德。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人。公元618年5月,李渊称帝,改国号唐,定都长安。不久唐统一了全国。 当你的竞争对手,实力明显强于你时,你完全没必要为了面子或意气去碰硬。倒不妨向对方示弱,以麻痹对手。生存才是硬道理。 公元615年,李渊被任命为山西、河东抚慰大使,奉命追讨群盗。对于普通的盗贼,李渊都能很快剿灭,毫不费力。但对于北方突厥,因其恃有铁骑,民众又善于骑射,却是大伤脑筋,多次交战,败多胜少。突厥兵横行无忌,李渊对其恨之入骨。 公元616年,李渊被诏封为太原留守,突厥竟用数万兵马轮番攻击太原城池,李渊遣部将王康达率千余人出战,几乎全军覆没。后来巧用疑兵之计,才勉强吓跑了突厥兵。更可恶的是,盗贼刘武周突然攻进归李渊专管的汾阳宫(隋炀帝的离宫之一),掠取宫中妇女,献给突厥。突厥即封刘武周为定杨可汗。另外,在突厥的支持和庇护下,郭子和、恭举等纷纷起兵闹事,李渊被搞得焦头烂额,随时都有被隋炀帝以失职为借口杀头的危险。 大家都以为李渊怀着刻骨仇恨,定会与突厥决一死战,不料李渊竟派遣谋士刘文静出使突厥,向其屈节称臣,并愿把“子女玉帛”都献送给始毕可汗! 李渊的这种屈节称臣行为,就连他的儿子都深感耻辱。李世民在当皇帝之后仍耿耿于怀:“突厥强梁,太上皇(即李渊)……称臣于领利(指突厥),朕未尝不痛心疾首!” 可李渊却有他自己的盘算,他明白能屈能伸方是大丈夫。 原来李渊分析天下大势后,已断然决定起兵反隋。要最终成大气候,太原虽是个军事要塞,但还不是理想的根据地,必须占据关中,才能谋取天下。进取关中,太原又是李唐大军万万不可丢失的大后方。那么用什么办法才能保住太原,毫无后顾之忧地西进呢? 当时李渊手下兵将不过几万之众,即使全部屯守太原,应付突厥的攻击,追剿四方盗贼,也是捉襟见肘。而现在要进军关中,兵少将缺,就更加难以应付。因此,唯一的办法是采取和亲政策,向突厥示弱,使其得到好处。所以李渊不惜屈节称臣,并亲写手书道:“欲大举义兵远迎主上,复与贵国和亲,如文帝时故例。大汗肯为发兵相应,助我南行,幸勿侵暴百姓。若但欲和亲,坐受金帛,亦唯大汗是命。”与突厥议定,共定京师,则土地归李渊,子女玉帛则统统属于突厥。 唯利是图的始毕可汗与李渊修好。在李渊最为艰难的从太原进入长安的这段时间里,李渊只留下第三子李元吉率少数人马留守太原,却从未受到突厥的攻击,依附突厥的刘武周等也大为收敛。李元吉于是有能力从太原源源不断地为前线输送兵马粮草。等到公元619年,李渊派李世民毫不费力地便收复了太原。 李渊屈节称臣行为,为很多人所不齿。但在当时的情况下,不失为一种明智的策略,它使弱小的李家既平安地保住后方根据地,又顺利地西行打进了关中,成为一统天下的皇帝,为后人世代所仰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