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释《史记·天官书》的“天运”

 山海关前观山海 2016-06-23

释《史记·天官书》的“天运”

2016-6-3

 

董重光

  

 

中国汉朝的司马迁《天官书》有关于天运的说法,由于历史上的注释语焉不详,今人也没有专门的论述,因此,后学以为还是有必要简要考证一下,以抛砖引玉,求大家指正。

唐·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宋·裴骃集解《史记·天官书》记载:“夫天运,三十岁一小变,百年中变,五百载大变;三大变一纪,三纪而大备:此其大数也。为国者必贵三五。○索隐:三五谓三十岁一小变,五百岁一大变。上下各千岁,然后天人之际续备。”《史记》三家注,只有司马贞索隐论及三五天运,其余张守节正义和裴骃集解均没有一字阐释。

《史记·天官书》又曰:“为天数者,必通三五。”

而《易纬辨终备》则说:“三五环复,七十六载,闰反常。郑玄注:三五,千百二十岁历,历复其本。七十六载则余分尽,言天终则后始者耳也。”

清《御定星历考原·闰月》:“《汉志》曰:‘至朔同日,谓之章;同在日首,谓之蔀;蔀终六旬,谓之纪;岁朔又复谓之元,是故日以实之,月以闰之,时以分之,岁以周之,章以明之,蔀以部之,纪以记之,元以原之。元法,四千五百六十;纪法,千五百二十;蔀法,七十六;章法,十九。故十九年为一章,四章为一蔀,二十蔀为一纪,三纪为一元。’”

汉代历法以十九年为一章,四章为一蔀(76年),二十蔀为一纪(1520年),三纪为一元(4560年),传之于上古,属于四分历法。著名的古六历,即黄帝、颛顼、夏、殷、周、鲁六种古历都是四分历。据笔者研究四分历法起源于据今3万多年的伏羲时代,伏羲历是世界上第一部四分历法。

今知中国古代四分历法有以下的数据:                  

 

1年,365有1/4日;

1章,19年,235月,6939有3/4日;

1蔀,4章,76年,940月,27759日;

1纪,20蔀,1520年,18800月,555180日;

1元,3纪,4560年,56400月,1665540日。

 

《天官书》说的“三大变一纪”,是1520年,为四分历的1纪。

一纪是朔望月、回归年的共同周期,故曰“历复其本”。三纪为一元,又称元法,经4560年之后,元首之日是年、日与气、朔、60甲子等归复到同一名称的那一天。

 

1520年÷3=507年,取其整数是500年,这是一大变年数也。

 

507年÷5=101年,取其整数是100年,这是百年中变年数也。

 

101年÷3=34年,取其整数是30年,这是一小变年数也。

 

《易纬辨终备》说:“郑玄注:三五,千百二十岁历,历复其本。”其中的“千百二十岁”误,当为四分历的1纪“千五百二十岁”,这样才能够“历复其本”。

那么,“三五”的“三”有什么意义呢?这在中国古代的典籍中是有记载的。

《孝经援神契》曰:“三者,道成于天、地、人。”

《纬书集成》版本《孝经援神契》则说:“三者,道成于三。”(中册,第968页,[日]安居香山、中村璋八辑,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12月)

而《道德经》第四十二章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故知,3是生万物之数,成道之数。

 

1520年×3=4560年,

 

“三纪而大备”,就是1纪是1520年,3纪而成4560年1元大备之数。

 

然后探究,“三五”的“五”在此又有什么意义呢?

从上面所列四分历法的数据可见,1年到1蔀为三个层次,1蔀有蔀、章、年、月、日五个要素,这是“五”意义的由来。而且,1年到1元为五个层次,蔀以下的层次都有五个要素,这是“五”之义的另外一个来源。五,在中国上古还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就是五幷行,也即宇宙万有是遵循水、木、火、土、金的五行次序而演化的。因此五幷行也是“三五”的重要内涵。

通过上面的考究,我们已经可以基本确认,所谓“三五”就是中国上古所传的四分历法。中国古代的四分历法既然是道的体现,“三五”的意义就非常重大,故《史记·天官书》强调“为国者必贵三五”。由此看来,唐朝司马贞的《索隐》注释并没有尽意,这应该也是人类退化的表征之一吧(详参拙作网文《神退论综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