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学校是一所偏远的农村中学,也是滨州市首批新教育实验学校。2014年的春天。我们学校南下海门取经,“完美教室”“种子教师”这些泛着光亮的词语,深深地吸引着我。但是,实践的过程却超出了自己的想象,一连串的困惑随之涌来:什么是完美教室呢?做到什么程度是完美教室?后来,我在朱永新老师的报告《缔造完美教室》里找到了答案。怎么做呢?按朱老师给出的理论框架, 我在“教育在线”读到一些实验校老师的具体做法。作为班主任,我也曾经组织孩子们参加过很多活动;作为语文教师,我也曾经一起和孩子撰写日记,诗歌诵读。在网络的交流和碰撞中,我惊喜地发现这些就是完美教室的一部分。既然已经有人走过,我为什么就不可以呢?我暗下决心,也要守住自己的教室。 我一边模仿,一边尝试改变。于是,滨州市新教育的公共云盘、“教育在线”就成了我经常光顾的地方。就这样,一些成型的晨诵课就从网络进了课堂。这样的模仿进行一段时间以后,就对晨诵课的课型、流程熟悉了,接着有了自己的认识,融入了孩子们的生活,缔造完美教室也是如此。模仿是踏上征程的开端,真正的精彩还是要自己放开手脚去结合实际,竭尽所能地加以改进。我在自己的教室里,时间在告诉我答案。 2014年9月,又一学期开始的时候,崭新的教室,新组建的班级。农村的孩子,除去语文课本是没有多少书来读的。于是,我将晨诵和阅读作为缔造完美教室的突破口,开始了随笔的撰写。接下来,我们班就有了一个响亮的班级名称“亮眼睛”。2015年9月,又接手新的班级,我们在开学初就做了班名的征集,后来,一名同学的随笔让我看了感动:“老师,我们还叫亮眼睛班好不好?虽然我原先不在亮眼睛班,但是班级展示牌上的文字我看了好多次,尤其是那五字公约和班级愿景。再就是班里组织的多项活动,我特别羡慕。最重要的是,现在咱们班还有很多同学是原先亮眼睛班的,还叫这个名字也是他们的回忆啊,相信大家会做的更好,这不就是一个见证吗?”在班委召开班会的时候,我提议他们念下这篇随笔给大家听,大家一致同意叫这个名字。此次班会,曾经的亮眼睛们又回到了过去,新亮眼睛们又萌生了许多遐想。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拥有一双明亮的眼睛,用它去寻找美,发现美,完善美,观察世界,审视自己。怎样擦亮这扇窗?让阅读点亮心灵的灯盏,以书为羽,以梦为马;用文字记录岁月,满怀青春的梦想,坚守阳光的信念,守望幸福的麦田。这是我们的班级愿景。我们还讨论了“五字公约”:仁(善待自己,宽以待人);义(做应该做的事,能慎独);礼(尊长让幼,感恩他人);智(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信(诚实守信)。原先的亮眼睛们充当了讲解员。我说,这与我们的校训“尚美、诚信、笃学、能群”是多么的一致,这又何尝不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一种体现呢?有的同学提出把社会主义价值观张贴在墙上的建议,很快得到了大家的认同! 满墙的手抄报、满架的图书、花花草草,都有故事,都有学生的参与。于是,每个细节不管是否美观都变得有意义,都留下了师生共读共写共同生活的温度。一个个普通的日子,从此变得特别! 教室这个小小的王国里,每个孩子都是国王。教室是孩子们求知的地方,是生命成长的地方,是我们共同穿越的所有课程的总和。于是,晨诵课、阅读课、跑步、课前五分钟演讲、每月一事等等,都被我们视为课程。纵然很幼稚,甚至是谈不上课程,但都与孩子生命有了关联,知识就拥有了生命的温度。当我们与之遭遇,并将生命体验融入其中的时候,书写生命的传奇就有了可能。 晨诵课程,我们选择了以《论语》作为晨诵的内容,就是想让孩子们近距离的与古人对面,沉淀古人对人生的思索,对待生活的态度以及对自己的审视和反观。在诵读中关联生活,为班级公约寻找心灵的栖息之处。每天沉浸在晨诵午读之中,融入到班级学习生活中,值得所思所感的就多了,就写到暮省中去。或日记,或随笔,或读书心得。他们把学习中的压力写进了日记里。 孩子大了,就不愿出去活动了,这和班级名称“亮眼睛”是不符的,至少生理上就不会让眼睛亮起来。于是,就有了去跑步的打算。孩子们说,咱们记着看看能跑多远?这样就有了印有孩子们名单的表格,开始了记录。坚持下来,一学期会是一个怎样的数字呢?每天1000米,一周5000米,一个月20000米,一学期呢?孩子们计算了数字,张大了嘴巴,10万米!走一步再走一步,才发现自己走了自己无法想像的路程。孩子们用自己的行动,在岁月的流淌中,证明:行动就有收获,坚持才有奇迹!于是就有了现在教室内的标语“行动,执著,致远”“博学笃志,切问近思”。 说起课前五分钟演讲是缘于去年我们学校组织的读书节,其中有一个项目就是演讲。当时我们班参加的是付海梅同学。出乎意料的是,第一次彩排的时候,她紧张的没办法,脸都紧巴巴了,低着头一个劲地背稿子。我想象的出这紧张的滋味。说实话,大多数的孩子没有这样的经历,平日里缺少这样的锻炼,真的有点残酷。第二次彩排的时候感觉要稍好一些了,还是看得出紧张。孩子最后的成绩一般,但我也由此有了让孩子能站在讲台说一说,讲一讲的想法。接下来,就在班里安排了第一次的演讲,内容没做太多的要求,让孩子自由发挥吧。当看到孩子们高兴地演讲完的时候,我真为孩子们骄傲,因为在他们的脸上流淌的是自信的阳光!聆听者也是沉醉其中,一时成了大家自豪的事! 在这个过程中,很多的孩子都悄然发生着变化。我们班上学期转来一个同学,他总是低着头。偶尔抬起头来,透过眼镜片就能看到大到夸张的眼睛。至于成绩是无论如何也勉强不了的,倘若是以前,我也许会对他有异样的看法,然而,从接触新教育到现在我对教育有了全新的体会:无限相信孩子的潜力。这个原本自卑的孩子,跟随大家的脚步一路走来,越来越开朗,脸上有笑容了,自信了。课前五分钟演讲,他也参加了,当他大方的走上讲台,流畅地讲完的时候,其他的孩子都给他鼓起掌。我在思考,这是不是就是新教育实验所要达到的目标呢?这幸福是现在的,也是将来的,一个生命因新教育开始了新的萌发! 慢慢地,他能够静下心来读书了。一本本借来读,虽然没有留下读书的痕迹,自信却印在了脸上。上次开家长会,他的家长告诉我:“孩子变化真大!回家后有空就看书,再也不和那些比他很小很多小朋友的玩了!也不知道是不是懂得,就是一个劲地……”我说,要多鼓励孩子,一步一步,慢慢来,你还会有想不到的惊喜!我把这个案例写进了随笔:孩子们爱读书了,爱用文字记录自己的生活了,还有什么理由不相信孩子?我们向孩子要什么,是逼着他要成绩,还是让孩子阳光自信,在别人目前昂首挺胸?这就是成就感和尊严!其实,这就是新教育实验带给孩子的变化。穿越课程,穿越岁月,这是心灵的教育,是人性的教育,也是生命的教育! 读书写作,课前5分钟演讲、一月一事以及完成班级叙事等等在孩子们眼里都成了好玩的事,快乐的事。大家一起玩才有意思,玩出点意思,生活也就变得丰富多彩了。“玩”更容易全身心的投入,也没有负担,这恰恰迎合了孩子的天性,也是一种心态。 教师的胸怀有多大,他的教室就有多大,孩子们的世界就有多大。阅读自动化,班级管理也要自动化了。孩子们学会管理自己了,班会自己开了,班级制度自己定了。每周一我去开学校的班主任例会,孩子们正好利用这个时间自己开班会。谁做了好事,谁做了做不应该做的事。或表扬,或批评谴责,还有让犯错的同学陈述,民主平等在孩子们的内心萌发。 正是如此,一年的时间平均每个孩子跑完近20万米的路程,晨诵穿越整本的《论语》《吉檀迦利》,共读《苏菲的世界》等近10本;课前五分钟演讲近400人次;随笔近200余篇……做得精彩,才能写的精彩!我们的班级叙事也经由孩子们轮流独立完成近100余篇。我们创建班级博客“亮眼睛:七五的家”,记录了班级及个人成长的心路历程等原创近200篇,近10万字。孩子们的随笔也开始见诸报端,刊登在了《语文报》《新课程报》这样报刊上。我撰写的《寻找教育的阳光、菜花、桑树和鱼塘》入选滨州市2014年度新教育典型叙事,撰写的《坚守着自己的教室,聆听花开的声音》发表在《山东青年报》……去年冬天,我们班的生命教育课程入选“研发卓越课程——2015新教育国际高峰论坛”,这无疑是对我们最大的鼓舞。更让人欣慰的是,我们在学校第三届读书节暨班级叙事展演中,又重温了过去的、现在的故事,那时那事都写进了随笔,在一个个小小的本子里酝酿,在时光里编织成幸福! 生命里,总会有一朵祥云为你缭绕。专家的引领,榜样的分享,团队的同行,都在激励着我;无限的精彩都在召唤着我,前行的路不再孤独。网师学员、种子教师、萤火虫这些泛着光彩的称谓,在我的生命中都将成为无法割舍的一部分。生命中融入美好,融入激情,也就被点燃了。既然选择了做一粒种子,一粒新教育的种子,我愿播散在农村这片沃土,扎根在教室,守望在教育的田野。仰望教育的星空,愿意做那个擦亮星星的人,无论遭遇什么,都会坚信一次比一次芬芳! 作者李炳军系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区冯家镇第一实验学校教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