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在马云的学校上了两天课,把11个瞬间记录给你

 贵理工涛声涛影 2020-08-10

在杭州,乃至整个教育圈,由阿里巴巴合伙人投资创建,马老师担任“谷主”的云谷学校,从建校之初就引发热议,可谓是一所“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学校。 

与此同时,坊间对于云谷的“八卦”也不少,“是否只招阿里员工的孩子”,“是否普通家庭负担不起”,“是否过于创新不接地气”? 

果然人红是非多。

所以,前不久当“爸爸真棒”有机会走进神秘的云谷学校,我们决定不做高大上的校长专访,不空谈教育理想,而是踏踏实实上了整整两天课,和十余位老师、学生深入对话。

“这里跟我们见过的其他所有学校都不一样。”是两天过后几位小伙伴一致的感受,但这种“不一样”又很难用一句话说清楚。

也许,是这里“活色生香”的老师们,有放弃校长教职、“就是想来教小学语文”的特级教师,有创建诗社的科学老师,有在美国学校工作多年的老师,也有全国公办民办学校的名师……

也许,是时刻“扑出来”的创新,也许,就是特别包容的开放氛围,让外来的我们也能“无缝融入”的氛围。

我们无法给云谷进行归类:它不是国际学校或贵族学校,不是美式或英式学校,不是PBL学校,不是阿里子弟学校,更不是所谓的“小众实验”。也许可能最接近的一个描述是,教育改革先驱杜威提出的School of Tomorrow。

采访结束后,我们依然困惑于云谷的信息量太大了,无法用一篇文章说清楚。最后决定各自挑选印象最深的情节,记录了下面的11个瞬间,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你很难把眼前这位高大、粗犷的男老师和诗人联系在一起,但真相是,他不仅自己作诗,还是云谷学生社团稻田诗社的发起者。

他就是云谷初中部科学老师毛露。坐在云谷食堂里,他给我们念了一首诗《迷信》:

这首诗是毛老师为去世的奶奶而作的。奶奶曾是村里的神婆,很多人都会来找她看病。理科生毛老师从来不相信这些,可奶奶去世后,看着村里的人都来祭奠她,他突然明白了“相信”到底是什么。

“对我来说,诗歌和科学是同样美好和浪漫的,它们简洁,有规律,它们探究关于世界的真理。”一聊起诗歌,毛老师就停不下来。

毛老师的科学老师身份,来自他本科所学的武汉大学化学专业,而他的“诗人”身份,则源于云南支教的那两年。

“当地的小朋友阅读深度并不高,如果直接拿一些面向大众、成年人的诗歌给他们读,他们很难有共鸣。我希望写一本山里小孩也能读懂的诗集,记录他们的生活和感受。”毛老师说。后来,毛老师则利用支教经验创立了云谷孩子的诗歌社团——稻田诗社。

最近,稻田诗社发起了一次特别的活动:体验“少数人”的世界。

你认为什么是“少数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被如何对待?

有的孩子扮演街边的流浪汉:躺在路边,却没有一个人来理他;有的孩子体验盲人的生活,戴上眼罩,在校园里走来走去;还有孩子“成为”了一个疯子,盯着一滩水看了几个小时……亲身体验后,孩子们创作了关于“少数人”的诗歌。

“可能世界上并没有什么少数人,只不过是大多数人制定了社会规则而已。”当一个十几岁的孩子说出这样的话时,毛老师深感钦佩。不仅是写诗,稻田诗社也让孩子们更深刻的认识世界。

和毛露老师一样,除教课之外,云谷的好多老师都是优秀的课程设计者。

比如在融合课中,就需要多个学科老师一起,在大主题的驱动下设计课程。拿上学期做的“雨从哪里来”,就是整合了科学课空气、水、天气三个单元的知识,并且融合了数学、工程思维,设计出来的系列跨学科项目。

△第一滴雨从哪里来?雨是什么味道?雨从海里来,为什么不咸呢?云谷小学生们提出的许多问题,大人也未必想得到

而这要求老师们勇于挑战、不断尝试。曾在美国学习、工作多年的90后数学老师袁月,在2017年加入云谷就是一次被认为冒险的选择。

毕竟,留在美国,她是教育学科班出身,拥有教育圈人脉、一所旧金山优质学校Offer,顺风顺水。而加入云谷,面对的是一所全新学校,一切未知。

她选择了后者,因为为什么不尝试一下呢?

△袁月老师和学生在一起

中美教育看起来区别很大”袁老师说,“比如美国给到教师的课程教材非常细致,具体到老师上课要问什么问题、孩子们会有什么样的反馈都会写清楚,国内则相对灵活;比如美国公立小学是全科教师,国内老师大多只教一门课;再比如美国老师在综合性大学读教育学,国内则有专门的师范学校。”

但在云谷3年,和国内公立、民办学校,以及同样来自海外的老师们深度合作、交流后,袁老师越来越笃定好老师是共通的

如文前所述,好老师都是极佳的课程设计者

他们也都是很好的管理者。美国教育学第一课从Classroom Management开始,老师要和学生建立关系、确保教室安全、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这些在国内被称为课堂管理,异曲同工。

好老师更是敢接受挑战。现在“Always Try”(不断尝试)不仅成了袁月的人生格言,也成了她所带的3年2班的班级的文化。

3年2班去上海做博物馆旅行时,有一个学生路上买了一份臭豆腐,然后让外教老师试着尝一口。外教老师闻着味儿就不敢吃,学生就说:我们不是要“Always Try”吗?于是外教老师就真的吃了臭豆腐。

“当你教导学生要‘Always Try’的时候,作为老师,你必须以身作则,‘Try First’ ”。袁老师笑着说,眼睛眯成了一条缝。

刚走进云谷时,我们都有点困惑:怎么云谷里到处都能看到菠萝?问了老师才知道,原来菠萝课是云谷老师们之间特有的一个课堂研究项目。

“美洲历史文化中菠萝是热情好客的象征,他们欢迎客人来自己家的时候,会在门口挂上菠萝。而在云谷呢,如果哪个老师在系统里挂上了‘菠萝’,意思就是:‘我想和大家分享最近关于课堂的尝试和想法,欢迎大家随时推门来听我的课,并给出反馈哦!’”

△菠萝播报板

比如我们参观了一节2年级的数学课,可课堂上却没有题目,只有彩纸、美工刀……原来,这是美术老师和数学老师共同设计的一节“跨学科课”,孩子们是要在做“抓髻娃娃”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的“对称”。这节课的灵感,就是数学老师跑去听美术老师的课时,激发的灵感。

在云谷,这样的跨学科听课被称为“菠萝课”,不同学科、年级老师们可以随时“推门听课”,不必事先告知,但要留下“来过的痕迹”。不知有多少好点子,就在“菠萝课”之后诞生了。

△菠萝课海报

与“菠萝课”类似的“共创文化”,不仅老师,也是每个云谷人都参与其中的。

参观校园时,云谷媒体负责人淼淼和我们分享了自己带学生去南京体验新闻采编课的经历。聊到能够上阵做老师,备课、讲课,设计活动……她的脸上充满了教书育人的成就感。

这并非特例,在云谷,从程序员到设计师,甚至财务人员,都可以“变身老师”。

比如数学课要教“估算与精算”,课本内容比较抽象脱离实际,小学生很难理解,干脆,数学组邀请了财务部的顾老师来给学生上课,让孩子们做一张货真价实的假期财务表。

△财商课作业

从未教过课的顾老师十分认真,备课、做PPT、写教案……当然,有专业的数学老师配合她一起完成。不出所料,顾老师的课赢得了学生的喜爱,也让他们在生活中应用起了“估算与精算”——有人做了自家旅行的财务计划,有人记录了自己的生日party,甚至有的孩子就是做了一桌子菜,但这些“财务表”都认真而准确。

有意思的是,那节特殊的财务课之后,顾老师就成了孩子们的“莺莺老师”。做了20年财务的她,对于自己的第二个身份十分骄傲。

同样受到“老师待遇”的,还有“补给站”(后台团队)的许多云谷人,比如设计师、摄影师……在这里,每个人都是老师,每个人也都是学习者。

△云谷的老师们在参加学术周共创活动


这样的创新氛围下,云谷的课程有什么不一样的?应该说两天内,所见太多了,篇幅有限,只能采撷几个瞬间。

比如,在某次走过学校一个转角时,我们不由得感叹:不愧是云谷,墙上都贴着“马老师”的脸……等等,再定睛一看,和马老师一起上墙的,还有巩汉林、陈佩斯等诸多名人。这究竟是在干嘛呢?

原来,这是2年级孩子的理科融合课程——福尔摩粒探案全集(“谷粒”是云谷孩子的专称)。这个项目要求孩子们像福尔摩斯一样,通过“神秘人”留下的脚印、指纹和面部特征等线索,把隐藏在他们中间的“神秘人”找出来。

在项目中,孩子们需要对人的不同外貌进行分类,比如脸型、眼睛类型、眉间距等等,还需要了解指纹、脚印、DNA等信息,并依此进行推断。最终,记录收集到的信息,运用课堂上学到的数学知识绘制统计图表、进行特征分析,形成“大侦探”最终的推断报告。

△通过脚印的间距和深浅,可以判断“神秘人”的体重、身高

在这一切背后,隐藏着数学、科学等许多学科老师的“小心思”:要教孩子使用工具读数、记录数据、利用推理和统计发现人与人之间的共性和差异,进而认识自己的身体,用精确的语言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孩子们的探究能力、合作力和信息素养,也在一次次的分类比较,展示归纳中得到了提升。

“旁边那个是我画的!”我们在看墙上的马老师时,一个小姑娘主动跑来给我们介绍,别说还真的有点“大侦探”的派头。

现在基本每所国际化名校,都有DT(设计思维)、STEM教室,但参观下来,经常会让我们有点失望——教室里高大上的设备不少,但都有点太“整洁”了,似乎不轻易动用;而孩子的科创作品都是整齐地展示在那里,又有点太“模式化”。

云谷的DT教室则让我们心里那个“热爱动手制作的小孩”一下嗨了起来——这才是DT教室该有的样子!

凌乱的教室,有点像美剧里科技宅的“车库实验室”:架子上、桌上散落着笔调稚嫩的设计图,用木棍和电路板做的机器昆虫,用饮料瓶和砂石纱布做的污水处理器……仿佛有个孩子刚急着去上课,把做到一半的作品留在了桌上。

走廊尽头放着大件作品,比如一条真正的木船:“这是利用学校里的水景做的原型设计。在创玩科学club课上,科学老师先带孩子们去测量了水道的宽度,然后按照工程思维的‘设计图-原型-再设计-实地测试-复盘’步骤,做了一条可以下水的船,还带孩子们去试坐了。”

“河道”虽小,在真实场景中的体验给孩子们带来的震撼却是无可替代的。云谷的老师说,“强实践”可以帮助孩子们获得“高认知”。

船边放着的木头秋千也大有玄机:它的绳子不是系上的,而是用神奇的“钕磁铁”直接吸在架子上的我们走过的时候,有个小女孩跑过来,在秋千上开心地荡了起来。这个秋千里隐藏的秘密,不知她是否知道呢?

△秋千最上方的两个“金属吊环”就是奇妙的钕磁铁

我们还观看了8年级的数学教学实录:一个男孩子站在操场上,蒙上眼睛,向旗杆走去,可是,走着走着,他就偏离了直线,走到了操场边缘……画面外传来一阵阵围观同学的开心笑声。

这是云谷初中学生学习“反比例函数”的一份实践作业。原来,由于人的左脚和右脚迈出的步子总是不一样大的,因此蒙眼走路的话一定无法走直线,而是会走出一个“反比例函数曲线”!

做完实验,每位学生都要写报告。老师给我们看了几份优秀作业:有的满是公式和理论阐述,已经称得上小论文了,还有孩子在课结束之前就已经通过编程,用相关数学模型解决了。

“但让我们最欣慰的,还是这样的作业,” 那是一张相对简单但清晰整齐的海报,“这个孩子数学基础一般,但她确实把反比例函数理解透彻、讲清楚了。这种贴近生活的实验,特别能激发孩子对数学的兴趣。”

类似的创新数学活动,在其他学校也许一学期有两、三个,但云谷已经积累了很多很多。老师打开线上系统,一长串数学活动铺满了屏幕,让我们都惊叹不已。没错,这就是云谷那“扑出来”的创新浓度。

??点击视频,观看奇思妙想的统计学引入视频“David&Tracy小剧场”??

“还记得以前玩过的记忆力游戏吗?现在我们就来比比谁的记忆力好。下面这些信息只出现30秒,看你能记住几条?”

孩子们有的拿笔在空中点点划划、有的扳着手指念念有词……坐在后面听课的我们,也睁大眼睛努力记忆,不想输给孩子。
30秒计时结束,大家开始PK,我惊讶地发现,自己也就记住了3、4条,但有些孩子几乎把所有的条件都记住了!
是因为小学生的记忆力更强吗?不一定。
原来,孩子们用了“分类”的方法,把相同条件的信息放到一起记忆,记一条相当于记了好几条,还知道如何用用文氏图来整理……这是小学数学组组长张园老师的一节2年级数学课,内容是“解应用题”。

张园老师在上课。白板右边的文氏图,这些2年级的孩子都已经熟练掌握了

前面的“记忆游戏”只是个引子,这节课的主要目的还是探索各条件之间的相互关系,拼成一道完整的应用题。利用前沿的教学技术,做题也像“搭乐高”一样有趣。

之所以感觉云谷是一所“未来学校”,技术对课堂的改变,让我们印象最为深刻。
“打开云谷课堂!”
一声令下,孩子们纷纷收起纸和笔,打开了IPAD……等等,这是要做什么?
原来,孩子们的IPAD里藏着很多学习利器——常用的全景课堂,还有自主开发的“云谷课堂”。和大部分学校只能看做好的PPT不同,老师们从全世界搜集和改良了最前沿的教学技术,将课上要讲的内容都变成了可以直接动手的生动课件。

△左为钉钉老师端页面,右为“云谷课堂”

不需要再做常规小测验了,手指点点就能巩固刚才学到的知识,而且,程度较低的孩子可以只完成简单模块,程度高的孩子,想做多少练习就有多少哦!

“技术”无疑是云谷相对其他学校的巨大优势,要知道,云谷专门有一个30多人的“教育科技研发中心”!这群阿里精英的职责之一,就是将老师们的想法“技术化”,“数字化”,用科技给教育赋能。

“其实一开始,因为教师和技术之间‘语言’不太一样,说话真的互相听不懂,很痛苦的。但现在磨合了3年,我们也学会了提需求,技术团队很快懂得我们,并且给出最佳解决方案。”老师们兴奋地告诉我们。

3年里在“教育科技研发中心”手中诞生的,有云谷课堂、成长画像、日程、个性化课表、云谷头条、大健康系统……未来,云谷也准备打造出一个承载这些优质教育内容的容器,推广到更多学校,即“优质教育共享化”

△云谷课堂-任务平台

“之所以会有未来,恰恰是因为我们现在行动上的创造。未来学校与其说是未来存在的学校,不如说我们现在要去努力筑造的学校”。这是朱永新在《未来学校》中让我印象深刻的一段话,而这种行动上的创造,在云谷也是随处可见。

△科学课上,孩子们做的过山车

看着我们在教室外面讨论,3年级学生Mike主动当起了“小导游”,拉我们进教室细细讲解了一番。

在云谷,每个班级都有自己的主题。比如2年2班是“向日葵”班,教室内外都贴着向日葵,“我是一朵向日葵,我们抬头追逐太阳,我们向光前行”,短短三句话,温暖而富有诗意。

而Mike的班是“海洋”主题,教室里除了满满的海洋元素之外,学生还会按照海洋生物分组。他所在的螃蟹组就有一个螃蟹抱枕作为吉祥物。

教室布置得十分温馨舒适,墙上贴着每个学生的“小谷粒成长记”,沙发旁的鱼网装饰上,挂着孩子们婴儿时的照片,十分可爱。此外,班里的每个学生都会有一个秘密盒子,专门放“不想告诉老师的小秘密”。

当然,教室里的规则感和奖惩制度也是一定要有的。贴在黑板一旁的,是学生每天的学习习惯激励表,从“倾听”、“音量”、“整理”、“回到座位”等规范学生,如果表现优秀就可以获得一个“成长纽扣”,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可以开一次班级派对。

“我们刚刚开过一次披萨派对!”介绍起自己的班级的点点滴滴,Mike总是自信满满。

图书馆一角,正在举办一个特殊的画展。

在云谷读2年级的奕心每天都会出于兴趣而创作绘画,大胆地运用各种材料,她展现出的天赋让大家都惊叹不已。

下图就是害羞的小奕心和她的美术老师廖艳莹。现场都是来给奕心打call支持的同学、家长和老师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