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学记》,是世界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对中国古代教育史产生过深远影响,至今仍有重要价值,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原文: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疏解:
1、虑,《说文》:“虑,谋思也。”《墨子·亲士》:“非士无与虑国。”《大学》:“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朱子注:“安,谓所处而安。虑,谓处事精详。得,谓得其所止。”
原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疏解:
1、学,以知“道”也。唯道,能“修己以安百姓”,能“建国君民”,能“化民成俗”。 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疏解:
1、道不远人,然非道弘人,乃人能弘道。朱熹:“人外无道,道外无人。然人心有觉,而道体无为;故人能大其道,道不能大其人也。” 原文: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 疏解1、周代时每二十五家为“闾”,设学校叫“塾”,每五百家为“党”,设学校叫“庠”,每一万二千五百家为“术”(同“遂”),设学校叫“序”,在天子的王城或诸侯的国都设大学。比年,每年;中年,隔年,郑玄:“中,犹閒也。乡遂大夫,閒岁则考。” 原文: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孙其业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此七者,教之大伦也。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谓乎。 疏解:
1、皮弁(音变),《周礼·夏官·弁师》:“王之皮弁,会五采玉璂,象邸,玉笄。”
《周礼·春官·司服》:“眡朝,则皮弁服。”
孙冶让:“皮弁为天子之朝服。”祭菜,供祭祀用的芹、藻等菜蔬。 原文: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兑命》曰:“敬孙务时敏,厥修乃来”,其此之谓乎! 疏解: 1、正业,谓先王正典。居学,家中学习。 2、操缦,操弄琴弦。学之须渐,言人将学琴瑟,若不先学调弦杂弄,则手指不便;手指不便,则不能安正其弦。 3、博依,依附譬喻。 4、杂服,各色服制,自衮而下至皮弁至朝服玄端等。 5、《尔雅》云:“歆、喜,兴也。”艺,谓操缦、博依、六艺之等。 6、藏修息游,言君子於学无时暂替也。君子之人为学之法,恒使业不离身。 7、孙,同“逊”。时敏,不怠惰。厥,其也。来,达到。“敬孙务时敏,厥修乃来。”修者,岂非学乎! 原文: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 疏解: 1、呻,诵读。占毕,竹简。章太炎《<</span>新方言>自序》:“盖有诵读占毕之声,既用唐韵,而俗语犹不违古音者。”乾隆《御题<</span>意林>三绝句》:“六经万古示纲常,诸子何妨取所长。节度岂徒务占毕,要知制事有良方。” 2、数,与“速”同。 3、佛,同拂,与前“悖”相应。 4、邢,成功。
原文: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凌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疏解: 1、《正义》云“发”谓情欲发,不妥,此处应解为不良习气。朱熹《性理精义》:“问涵养于未发之初,令不善之端旋消,则易为力,若发后则难制。” 2、当其可之谓时,因人施教,循序渐进也。 3、《正义》:陵,犹越也。节,谓年才所堪。施,犹教也。孙,顺也。谓教人之法,当随其年才,若年长而聪明者,则教以大事,而多与之;若年幼又顽钝者,当教以小事,又与之少,是不越其节分而教之,所谓“孙,顺也”,从其人而设教也。 4、《说文》:摩,研也。
原文: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疏解: 1、扞,音汗。郑玄:“扞,坚不可入之貌。”扞格,抵触之义。苏轼 《策略五》:“器久不用而置诸箧笥,则器与人不相习,是以扞格而难操。”李贽 《耿楚倥先生传》:“故往来论辩,未有休时,遂成扞格,直至今日耳。”江藩《汉学师承记》:“年十五,冬夜读书,扞格不通,愤悱不寐,漏四下,寒甚,坚坐沉思,心忽开朗,自是颖悟异常。” 2、杂施,谓教杂乱无章。孙,顺序。 3、郑康成:“燕,犹亵也。”朱熹:“燕朋,是私亵之友,如损者三友之类。”燕辟,私亵之谈。
原文: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疏解: 1、喻,晓喻,诱导启发。 2、道,通“导”,引导。牵,谓牵逼。强,策励。开,启发。《正义》谓开发事端,但为学者开发大义头角而巳,亦不事事使之通达也。 3、《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朱熹解心求通而未得曰愤,口欲言而未能曰悱,开其意曰启,达其辞曰发。 4、《孟子·告子》:“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徐干(建安七子之一)《中论·治学》:“弗学何以行?弗思何以得?小子勉之。”
原文: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疏解: 1、《礼记正义》解:才识浅小,所学贪多,终无所成,故或失则多。才识深大,所学务少,徒有器调,终成狭局,故或失则寡。至道深远,非凡浅所能,而人不知思求,唯好泛滥外问,是失在轻易於妙道,故或失则易。人心未晓知,而不肯谘问,惟但止住而自思之,终不能达其实理,此失在於自止也,故或失则止。 2、张载《正蒙》:“为人则失多,好高则失寡,不察则易,苦难则止。” 3、王夫之:“多寡易止,虽各有失,而多者便于博,寡者易以专,易者勇于行,止者安其序,亦各有善焉。” 4、长善救失,即扬长避短。
原文: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 疏解: 1、约,简约。达,通达。 2、微,微妙。臧,美善。 3、譬,比方。喻,通晓。 4、董仲舒《春秋繁露》:“其言寡而足,约而喻,简而达,省而具,少而不可益,多而不可损,其动中伦,其言当务,如是者谓之智。” 5、《孟子·尽心》:“言近而旨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
原文: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记曰:“三王四代唯其师”,其此之谓乎! 疏解: 1、难易,学习内容有深浅。美恶,学生资质有高下。 2、博喻,多方诱导,因材施教。 3、《大学》八条目,格致诚正修齐治平。教学、做官与为君,皆以修身为本,修身以学为本。“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即是学能为长为君也。
4、三王:禹、汤、文武。四代:虞、夏、商、周。《大戴礼记·四代》:“四代之政刑,皆可法也。”《隋书·经籍志一》:“孔子观书周室,得虞夏商周四代之典,删其善者,上自虞,下至周,为百篇,编而序之。” 原文: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以不臣于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疏解: 1、严,尊敬。 2、尸,古代祭祀时的祭主。 3、无北面,《正义》:王庭之位,若寻常师徒之教,则师东面,弟子西面。 4、荀子《礼论》:“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 5、韩愈《师说》:“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6、前面章节,“大学始教”,把“博习亲师”定为学习五年的学业考查标准。
原文: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疏解: 1、庸,功也。从而庸之,归功于师。 2、节目,木头之盘根错节处,坚硬难以砍开的部分。 3、说,同悦。《正义》:“及其久也,相说以解”者,言问者顺理,答者分明,故及其经久,师徒共相爱说,以解义理。” 4、孔门教学,最常用的,就是问答法。 5、荀子《劝学》:“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同响)矣。” 6、尽其声:从容叩钟,钟声悠扬。 7、王安石:“问之不切,则其听之不专;思之不深,则其取之不固。”
原文: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疏解: 1、戴震:“苟知学问如饮食,则贵其化。记问之学,入而不化者也。” 2、听语,根据学生问题进行讲解。 3、《正义》:“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者,若受业者才力苟不能见问,待愤愤悱悱之间,则师然后乃示语之矣。
原文: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始驾马者反之,车在马前。君子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学矣。 疏解: 1、良,善也。冶,冶匠。裘,衣裘。《正义》:言积言善冶之家,其子弟见其父兄世业鋾铸金铁,使之柔合,以补治破器,皆令全好,故其子弟仍能学为袍裘,补续兽皮,片片相合,以至完全也。 2、弓,弓匠。箕,簸箕。 3、始驾马者反之,车在马前。孔颖达:“所以然者,此驹既未曾驾车,若忽驾之,必当惊奔,今以大马牵车於前,而系驹於后,使此驹日日见车之行,其驹惯习而后驾之,不复惊也。”《正义》:言学者亦须先教小事操缦之属,然后乃示其业,则道乃易成也。
原文:古之学者,比物丑类。鼓无当于五声,五声弗得不和;水无当于五色,五色弗得不章;学无当于五官,五官弗得不治;师无当于五服,五服弗得不亲。 疏解: 1、丑,比义。比物丑类:连缀同类事物,进行排比归纳。王引之《经传释词》:“则知三代语言,汉人犹难遍识,愿学者比物丑类以求之。” 2、五声:宫、商、角、徵、羽。《正义》:言鼓之为声,不宫不商,故言“无当於五声”,而宫商等之。五声不得鼓,则无谐和之节,故云“弗得不和”也。 3、五色:青、赤、黄、白、黑。 4、五官:眼耳眉鼻口。《正义》解为金、木、水、火、土之官也。 5、五服,《正义》解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緦麻(即古代以亲疏为差等的五种丧服)。师於弟子,不当五服之一也,而弟子之家,若无师教诲,则五服之情,不相和亲也,故云“弗得不亲”。
原文: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察于此四者,可以有志于本矣。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谓务本! 1、《正义》:官,谓分职在位者。圣人在上,垂拱无为,不治一官,故云“大德不官”也,不官而为诸官之本。 2、《正义》:器,谓物堪用者,夫器各施其用,而圣人之道弘大,无所不施,故云“不器”,不器而为诸器之本也。《论语》云“君子不器”,又云“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是也。 3、《正义》:约,谓期要也。大信,不言而信。孔子曰:“予欲无言。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不言而信,是大信也。大信本不为细言约誓,故云“不约”也,不约而为诸约之本也。 4、《正义》:大时,谓天时也。齐,谓一时同也。天生杀不共在一时,犹春夏华卉自生,荠麦自死,秋冬草木自死,而荠麦自生,故云“不齐”也,不齐为诸齐之本也。 5、源,水的出处。委,水所归往。河是川之源,海是川之委。 6、先祭本,是务重其本也。《论语·学而》:“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务本,求其根本。《大学》:“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务本之学,修身也已!
结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