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幅漫画的十重立意:北师大二附中语文老师深入剖析2016高考作文

 Doublelqh 2016-06-23
一幅漫画的十重立意
北师大二附中语文老师深入剖析2016高考作文
王广杰

全国I卷:奖惩之后
(适用地区:河北、河南、江西、广东、安徽、湖南、湖北、福建、山西)

阅读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全国I卷高考作文题目所给漫画展现的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因为老生常谈,所以也许有人会对此作文命题并不叫好。但是我们认为,一个看似简单的、没有更多文字说明的漫画,恰恰具有更大的开放性,如果细加琢磨,同样能解读出很多东西来。

我们应该有这样一个基本的认识:在很多情况下,作文题目本质上只是一个写作的引子或由头,其本身并没有高低好坏之分,任何题目都可以写出好文章,关键是看你能否解读出自己独特、深刻的意蕴内涵,是否能够通过此题目充分调动起自己深刻的人生感悟。从此意义上说,高考作文本质上不是要拿一个固定的题目来限制你,而是要鼓励你借一个题目来抒写自己的人生见识和感悟。因此,高考作文如果写不好,要怪的不应是题目本身,而应是自己的积累和感悟不够。

今年全国I卷漫话作文的话题很明晰,是关于“奖惩之后”的一个情境。这里,“之后”大致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时间上的,一是“背后”。如果作第二种理解,那就可以有无限的空间供我们浮想联翩了。

高考结束后,我拿此作文题目在高二的课堂上与班内同学进行了交流探讨。同学们的解读新颖独到,令人赞叹。于是课后特整理出我们有关此幅漫画的十重立意如下,供大家参考,并请批评指正。



立意一:分数不能涵盖所有的素质

从图中可以看出,当今教育的一大弊端是,只看分数,唯分数论。分数好,就表扬;分数不好,就批评。可以由此继而上升谈教育评价机制的问题。分数只是一个结果,不能反映一个学生的实际学习状态,因此应该加入过程性评价。中国高考到目前为止基本上仍是一考定终身,这种做法明显有其不合理性。


我们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一些做法,降低高考分数的比重,让平时学习成绩、课外活动表现以及日常德行表现等都纳入总评中。每个孩子天性不同,兴趣爱好不同,学习能力不同,这都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家长和老师则常常不会顾及这些个体差异,而是将关注点全都落在了单一的分数上。


理想的教育应该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这是孔子等古圣先贤们早就给我们留下来的教育智慧,我们今天却只是将目光简单地聚焦到了单一的分数上,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教育思想上的倒退。



立意二:教育中适度惩罚的必要性
惩罚与奖励一样,在教育中都是必不可少的。严师出高徒。“耳提面命”不只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教育智慧。从“教”字本身便可以看出教育本来应有一定的强制性。“教”的右半边“攵”由“攴”演化而来。《说文解字》:“攴,小击也。”“攴”之篆体()像“以手持杖或执鞭”之形,为“敲击、击打”之意,故“教”字本身就蕴含着一种适度的强制性。

教育中一定的批评或惩罚是必要的,它起到一种警醒的作用。但是当今大的社会环境是,教育的目的常常以呵护为主,老师也几近沦落为保姆的角色。在批评一个学生之前,教师会下意识地先想方设法表扬他一番,然后才敢轻微地“哂”之一下以示善意的提醒。这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做法当然不是教育应有的行为,教育应该理直气壮地进行奖和惩。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适度的批评和惩罚应是教育的必要组成部分,就像表扬和奖励是教育中的必要组成部分一样。教育如同社会中的其他行业一样,奖与惩应是共存的,教育需要让学生亲历成功和失败等不同的人生情境,只有奖励而无惩罚的教育注定是不完整的。



立意三:漫画反映了教育以及社会其他领域中的不公平现象
漫画中家长或学校对于两个孩子所持的态度是不公平的。对经常考100分的孩子偶然考了98分便不能容忍,这样的要求显然过于苛刻。让人不可思议的是,他们对于经常考55分、偶尔考了61分的孩子却采取了极其包容的态度。同样都是学生,待遇差别为何会如此之大?

更让人遗憾的是,此类现象在当今社会中并不罕见。比如一个公众人物平时表现极佳,但是只要他偶尔犯了一点的错,我们便会对之不加饶恕地横加指责,而对于那些作恶多端的尸位素餐者的要求则会一降再降,或者根本不敢有什么要求的奢望,甚至但凡发现他们做了一点常人所应该做的事,我们便会感恩戴德一般地对之大加表扬。对先进严格要求和对后进提携鼓励的情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这种将人的缺点或优点肆意放大的这种有选择、有差别地对待的行为其本质上是对人不够尊重的。

子曰:“不患寡而患不均。”人们心田里精神情感的分配不均与农田里物质食粮的分配不均其后果是一样可怕的。奖惩皆寡的结果可能是优者在高尚的自律精神支撑之下依然保持自优,而劣者则会因为应得的惩戒而不敢继续顽劣下去并开始从此一心向善。奖惩不均的结果则很有可能是优者的自律精神最终被击跨,而劣者却会在廉价的表扬中从此变得洋洋自得、不思进取。



立意四:应该养成坦然处世、淡定做人的基本态度
上述立意都是以孩子的对立面——家长、学校或社会为主体来加以探讨的。其实此漫画还有一个全新的视角,即从孩子的视角来审视。从漫画中孩子在不同情境下的表情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的信息。孩子得到100分,因此而得到表扬,自己也嘴角上扬,表现出十足的高兴;得到98分,因此而得到批评,自己也嘴角下垂,表现出十足的闷闷不乐的情绪。另一个孩子也是如此,得55分就悲伤;得了61分,就高兴。从中似乎可以看出,学生的心性是不够淡定的。其心情更多是建立在外在评价刺激的基础上,而不是靠某种内在的主见作支撑。

学习的终极目的不是为了最后的那个分数,它应和我们做其他事情一样,最终是为了借此来养成一种达观平和的心性。一个对分数大喜大悲的人其心性显然是极不稳定的,是极其缺乏定力的。长此以往,当以后踏入社会,遭遇一些挫折或取得一些收获时就极有可能会因此而失去常态,并走向极端。如果这样,教育便是没有尽到育人的基本责任。学生应该避免只看分数这种极端近视的行为,家庭、学校和社会也应该营造足够平和的氛围,引导学生拥有大思远虑,让他们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最终养成坦然处世、淡定做人的基本态度。



立意五:孩子纯真情感的消失
与上述立意四正相反,我们可以肯定此漫画中的内容,认为这是一种孩子极为正常的而且是应该拥有的表情和表现。但可惜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单纯的表情和表现却逐渐地消失了。小时候的我们,拿到一个好成绩,就会欢呼雀跃,将自己的开心毫不遮掩地表达出来;拿了一个糟糕的成绩,同样也会在第一时间将心头的悲伤尽情展现。总之,喜怒是要形于色的。

长大之后这种丰富的表情却不再,好了要掩饰自己的喜悦,不好也要掩饰自己的悲伤;或者是好了也愁苦着脸,不好也同样的闷闷不乐。总之,是一幅木然冰冷或苦大仇深的样子。喜怒哀乐本是人的正常情感,成年人应该像孩子那样毫不掩饰、尽情及时地将之抒发或倾泄出来。



立意六:这是一个恶性循环的可悲结果
造成学生唯分数论的一个直接诱因,很可能就是家长、学校、社会的评价方式。孩子本身一开始是不可能自发地产生唯分数论的观念的。究其源头,正是因为一开始家长、学校、社会的评价导向渐渐地促成了学生自我追求的方向。他们最初都是一张纯净的白纸,可惜的是一开始便被引向了一个错误的方向,从此以后,当一个循环形成时,家长、学校、社会便会理直气壮地以此标准来要求学生,学生自己也会理所当然地就这样来要求自己。这一切都显得天经地义,似乎这一切都本来如此。

可问题是,鲁迅在《狂人日记》中早就替我们质问过:“从来如此,便对么?”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学生正是在这种不良的分数导向下渐渐地走向了“为他人而学”的路子,而很难真正坚定地、淡定地为提升自己的修为而学。这必然是一个方向性的大错误。因此,这教育一开始的导向所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基础教育的重要性从中可见一斑,基础不正,上梁必歪。



立意七:充分体现了对学生个体生命的尊重
我们可以对漫画的内容持完全肯定的态度:漫画中家长或老师对于孩子的教育方式是可取的,而且体现了一种极高的教育智慧。因为他们看到了不同孩子的差异,没有对他们作简单的横向比较,而是对他们作有区别的对待。

对于第一个孩子,也许他们了解他有能力考得更好,因此,当他的成绩有所下滑时,就对他严加要求。而对于第二个孩子,他们同样了解从55分到61分已经是这个孩子的极限了,于是就给予他毫不吝啬的鼓励。漫画展示了家长、学校或社会对于每个孩子的深入了解程度,他们能够针对不同的学生订制与之相匹配的学习目标,这是教育关注个体差异的体现。这样的教育重视“这一个”学生,而不是简单地将他们视为“这一群”。

然而遗憾的是,当前教育中却不乏将学生视为“这一群”的现象,“这一个”学生的个体生命往往是不自觉地被淹没于“这一群”学生之中的。有时候会简单地以分数为标准来统一为学生贴标签,并明确告诉你,高分的就是好学生,低分的就是差学生。这是将本来复杂的教育简单化的一个重要表现,而且这种分数的量化分类本身就是对学生作为一个独立之生命个体的极大的不尊重。



立意八:漫画揭示了一个普遍存在的断章取义的社会现象
我们还可以从漫画中跳出来对之重新审视。此张漫画类似于一个连环画中的某一个中间截图。此截图只是整个事件的一部分,并不能反映事件的全貌,而我们观看者却常常是就此而进行肆意的猜想和解读,并对其背后的家长、学校或老师进行或褒或贬的评价。这样的评价显然是有失公允的。

每件事情都有其前因后果,奖惩之前和之后一定还拥有其他更为复杂的内容,但这些我们并不知道,更为可怕的是,很多时候我们也并不想去知道,我们只想迫不及待地就自己所看到的这样一个截图画面来武断地得出我们自己想要的答案。


事实上,此漫画所揭示的也许不只是教育问题,作者也许是想通过教育这样一种典型的个案来揭示一个普遍存在的断章取义的社会现象。比如当前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扶老人过马路的现象,当我们看到网上的一张截图或一段录像,整个舆论便会齐刷刷地倒向一边,而等还原了事件的完整过程,看到事件的前因后果后我们才发现,原来事情的真相远非我们所看到的那样。


此“奖惩之后”漫画的作者也许只是想借此图就事论事地说教育,但也有可能是想借此来说与此相类似的社会现象,以传达其相应的思考和认识。即使他不说,我们作为独立的读者,一定程度上也是有权力去进行形而上的、更加普泛化的解读的。我们相信高妙的漫画大都不是停留于就事论事,而往往是借题发挥,由此及彼。



立意九:习惯性的思维和心理预期导致了我们的双眼常常会受到蒙蔽
我们还可以这么看:漫画中的人可能并不是孩子,而是代表了某两类人。也许左边一列是我们的父母,右边一列是陌生的路人。生活中,父母在平日的生活中对我们百般呵护,所给予我们的爱常常是达到了100分,而我们对此却也习以为常,并心安理得地享受着。于是偶尔有一天,父母因为种种原因对我们的照顾稍有差迟,我们便会耍起了威风,颐指气使,横眉冷对,怒气冲冲。而对于路人呢,虽然平时也对他们的冷漠无情心怀愤恨,然而有一天,当他不经意地扶了你一把,你便会感慨万千,感激涕零。

感激外人的帮扶当然是应该的,但问题是,我们总是睁大了眼睛,小心谨慎地发现着路人的哪怕是些许的优点,而对于身边那些对我们关怀备至的亲人却苛责以待,这无论如何都是有失公允的。这最终导致我们总是将优雅留给了路人,留给身边亲人的却总是一个冷漠的背影。我们必须要认识到这种做法对于生养和尽全力呵护自己的父母的不公平。

再比如,我们生活中常常有些人虽身处中国,却总是会时不时地抱怨中国怎么怎么不好,同时又会竭力地赞扬着国外是怎么怎么地好。殊不知她已经为你提供了100分或最低也是98分的安全保障。而就在今年高考前后,国外发生的几起枪击案又无不用血的事实让我们为之心惊胆战。这又何尝不是习惯性的思维和心理预期所致的蒙蔽?我们这样草率的态度对给予自己生存安全保障的祖国来说同样不公平。



立意十:为自己留有余地是一种非凡的生存智慧
从漫画中两个孩子的成绩表现以及他们各自所得到的奖惩我们可以得到一点重要的启发:要学会为自己留有余地,不要“考得太好”。你平时考得太好了,就会给他人造成一种很高的心理预期,因此,一旦有一次你考得不好了,他人就会对你冷眼相待。明智的做法是,你知道自己的能量有多少,你就在平时表现得比此能量少一些,这样,你自己便有了一个能够完全自我把控的底限,反正我怎么样都能够达到这样的水平,所以我以后的表现只需稍微努努力便可以达到他人的预期了。这样一来,我便不会再过多地受到家人和老师的干扰,也不会再总是为了保持那样一个自己并不喜欢的成绩地位而每天让自己紧绷着,我的生活也可能因此而过得更加从容一些。

从这个意义上说,漫画中的第一个孩子是不够聪明的,第二个孩子则有着自己较为明确的生存智慧。这一观点乍一看似乎有些消极,似乎是一种逃避、偷懒和狡猾的表现。但是,如果从一个人学习生活是否从容的角度来看,这种心态也许未必就一定是错的,也许这种从容的生活状态恰恰为他赢得了让自我心性能够得到更好地发展的余地。

漫画中的第一个孩子其实是在不知不觉中被家长和老师的成绩要求所绑架了的,而第二个孩子也许在考55分遭遇第一个巴掌时,他心里就明白自己其实已经是得胜了的,因为接下来的成绩可以完全听凭自己自由掌控,这同时也就意味着自己以后的生活可能会更属于自己,而不是属于他人。一个人在一个充满世俗评价的社会里能够做到不追随外在评价,不让外在的评价来随意地绑架自己,这怎能说不是一种超常、非凡的生存智慧?


既然外在的评价不可回避,那么我就用我的方式来“迎合”你,为自己的生命赢得主动权,而不让自己随随便便地陷入他人评价的重点关注对象之列,不让自己绑架于他人评价的尖顶,然后你便真正地得胜了,因为接下来你会为自己赢得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自己于其中左右逢源、游刃有余地过自己真正想过的从容生活。这不正是老子所推崇的韬光养晦、和光同尘的人生态度吗? 


这与庄子不做匠人眼中有用的树,而做一个大而无用的社树似乎也正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那些梨树、橘树等,着实有用且招人喜欢,然而待其果实成熟即被剥落,剥完以后,大枝小枝都还会被砍伤折断。这些有用的树明明是“自苦其生”,一切都是自取其辱,并最终导致了自己“不终其天年而中道夭”的悲惨命运。与之相比,那无用的大社树却可以享受天地间的阳光雨露、浓荫清凉,做到“终其天年”而不“苦其生”。庄子的判断是对的:“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这种不入他人法眼的“无用之用”让你因“无所待”而达到真正的逍遥之态。

你可以认为这是一种为人的怯懦与不思进取,也可以认为这是一种对生命的大尊重。如何评定,完全取决于你自己的人生态度。在此漫画中,成绩何尝不是那惹人生厌的世俗评价,它所代表的是外在世俗的目光和要求。庄子的无用之用并非常人所能解,其保身之道与众人自是不同。“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此漫画也许正如庄子的寓言那样,作者同样是“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来诉说着自己对这滥俗尘世的看法,我们不能用常人的眼光而应该用对待庄子那样的眼光来审视它。

总之,全国I卷的这则漫画如同一则好的寓言故事,其寓意是多元开放且立体丰富的。以上只是我与班内同学在一节课40分钟的有限时间范围内讨论交流所得出的几重立意。相信如果细加琢磨,我们对此漫画还会有更多更深的解读。从以上我们所归纳总结出的十重立意可以看出,高考作文的核心是要由题目所给的话题材料激发起我们对于社会生活的深度思考和感悟,并以此来展现我们自身饱含情感价值取向的人生态度。
【感谢班内参与讨论交流的同学,此文在学生课堂发言的基础上直接加工整理而成。】
 【作者简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