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19期:开封大鼓书

 d大羊 2016-06-24

       开封大鼓书是一种在传承河南大鼓、豫东大鼓中,开封大鼓艺人在唱腔等技艺中融入开封地方音乐曲调、方言、民间俚语等具有开封民俗风情、地域文化特色的曲艺艺术。开封大鼓书唱腔为板腔体,主要演出形式为一人打鼓击板而歌,不用丝弦伴奏。 

       1989年油印的《通许县曲艺志》记载:大鼓书是通许县流传的14个主要曲种之一。大鼓书传入通许县的确切时间为清同治十三年(1875年),自杞县传入通许县东部、东北部的较多。同治年间,通许县四所楼镇砖寨村王治成使用一个8寸鼓,以说唱开封大鼓书闻名通许县。

       民国时期,坠子、大鼓书等艺人以走乡串村或赶绠会、庙会卖艺为生,每演唱一段即求观众赏钱。通许县衙前的几处茶馆,也有大鼓书等艺人演唱,与茶馆分成。新中国成立后,通许县演唱开封大鼓书著名人物有李汝梅(1849~1958)、陆立邦(1937~2012)。1977年,陆立邦收王冠生为徒,1981年王冠生传授给妻子陈志莲,才使得开封大鼓书传承下来。


2015年4月,王冠生在万岁山大庙会说唱

       开封大鼓书曲目十分丰富,题材多取自于古典名著和民间传说,有忠烈故事、公案传奇等。常演的古本有《大宋金鸠记》《包公案》等100多个,现代书目有《近代风云》《雷锋参军》几十个。

       开封大鼓书通俗易懂,贴近百姓,乡土气息浓郁,是一古老而濒危的曲种。它是集文学、表演、音乐、唱腔等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它的音乐和剧目都具有地域艺术价值、社会科学价值。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民间曲艺包括大鼓书走入低谷,目前处于濒危状态。通过采取一系列的抢救、保护等措施,使其从濒危的困境中走出来,光大中国文化遗产,加强民族文化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一、河南大鼓、豫东大鼓、开封大鼓书概说

       根据民间艺人传说,大鼓书的起源可以上溯到东周时期,周恒王的二太子周庄王姬佗继位时,叛臣作乱,围困四门,姬佗着慌,四大丞相要求守城退敌。经庄王同意,四丞相到城头各守一门,仅凭三寸不烂之舌,劝得叛军卷旗撤退。周庄王让四丞相大兴教化,并允许他们传徒授艺,3年共收下3600名劝善士,由此产生了“梅、清、胡、赵”四大门派。因此鼓书艺人都供周庄王为祖师爷。

       大鼓书分很多种,例如东北大鼓、京韵大鼓、乐亭大鼓、山东大鼓、河洛大鼓、安徽大鼓、京东大鼓、西河大鼓、胶东大鼓、上党大鼓、湖北大鼓、广西大鼓、梅花大鼓、五音大鼓等。

       河南大鼓书因主要伴奏乐器为大鼓而得名,流行于河南全省。主要演出形式为一人打鼓击板而歌,具体演唱时各地艺人有站有坐,所用书鼓有大有小,板既有木质的匀板或简板,也有用铁质或铜质月牙板的,唱腔曲调亦不尽相同。因而,在各地有多种称谓,如豫东叫单大鼓或豫东大鼓;豫西南的南阳和省内其他地方叫鼓词或鼓儿词,有的唱腔尾带哼音者,又叫鼓儿哼;豫北等地艺人以北方口音说唱,又叫大鼓京腔或打鼓京腔;豫南叫豫南大鼓或光州大鼓,其中流行在淮河以北的,又称北口、侉口或淮八鼓,流行在淮河以南的,又称南口、蛮口或淮南大鼓。《河南曲艺志》第58页载:“河南大鼓书,约形成于清乾隆、嘉庆年间。主要曲调有起腔、平腔、落腔;流布全省,至今仍有演唱。”

       据《中国戏曲曲艺词典》记载:“鼓儿词是河南早期流行的一种曲艺形式,不用丝弦伴奏,只用小鼓(或战鼓)、犁铧片(或檀板、简板)击节演唱。有吟有颂,有说有唱,因唱腔的尾音多鼻音带哼字,故又叫‘鼓儿哼’。豫南、豫东地区多用战鼓,因而又叫‘单大鼓’或‘大鼓’。由于流行地域和吸收其他艺术形式的不同,唱腔又有区别。”

       清乾隆时,宝丰举人李绿园的长篇小说《歧路灯》中载有祥符县(今开封》说唱鼓儿词的活动,可作为当时河南已有这一曲种的佐证。

       开封大鼓书是在河南大鼓、豫东大鼓的传承中形成的,开封大鼓书艺人在唱腔等技艺中融入开封方言、民间俚语、民俗风情等具有开封地域文化特色的曲艺艺术。

       《河南曲艺志》第6页《宋元时期的河南曲艺》载:宋王朝建立……京都汴梁成为一大都会,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坊巷制”废除,夜市通宵达旦,这种社会条件促成了河南曲艺艺术的大繁荣。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京瓦伎艺》记载了说唱有名的艺人:“崇观以来,在京瓦肆伎艺,张廷叟、孟子书、主张小唱、李师师、徐婆惜、封宜奴、孙三四等。诚其角者,嘌唱弟子张七七、王京奴、左小四、安娘、毛团等。”

       《东京梦华录·六月六日崔府君生日二十四日神保观神生日》记载:“六月六日州北崔府生日,多有戏送,无盛如此……作乐迎引至庙,于殿前露台上设乐棚……自早呈拽百戏,如上竿、趯弄、跳索、相扑、皷板、小唱、斗鶏、说诨话……砑皷.牌棒、道术之类、色色有之,至暮呈拽不尽。”

       在北宋名画《清明上河图》中,就有说书人的场景,听众如堵。《河南曲艺志》第6页载:“说唱相间的艺术形式鼓子词,也在北宋中后期盛行起来,赵德麟曾根据《鸳鸯传》作鼓子词《元微怨言商调蝶恋花词》”随着说唱艺术的发展,采用多宫调演唱故事的“诸宫调”也在北宋中后期运用而生。宋·吴自牧《梦梁录·妓乐》载:“说唱诸宫调,昨汴京有孔三传编成传奇灵怪,入曲说唱。”在演唱音乐上有了发展。

       《河南曲艺大事记·民国史程概要》记载了开封大鼓书的活动,载录如下:民国五年(1916年)7月,“相国寺禁止演唱淫词,业经王处长及张知事严禁在案。还有一种马头调,打花鼓,长于演唱淫词,形容卑污……特于日昨派警将演唱淫词之徒驱逐,勒令出境,以清地方而正风化”。是年,开封相国寺内演唱梨花大鼓极盛时曾有九棚,竞技者为谢大玉、李大玉、赵大玉、孙大玉等。

       民国六年(1917年),“以相国寺大鼓书演唱淫词,有伤风化,拟将俗俚浮荡者全部删去,于忠孝节义各曲稍为改正,并增入改良社会、唤醒国民之各种小说,以达通俗教育之目的”。是年四月,“鼓书盛极一时”“汴垣近日风尚,一般人士莫不趋重于女鼓书”。 

       民国十六年(1927年),号称“千年书场”的相国寺改为开封中山市场,但书棚林立、昂然不下。是年,河南省教育厅在开封举办游艺训练班,集中戏剧、鼓书、坠子、道情及杂技演员训练3个月,并改良旧曲,编唱新词。开封市亦有“改良说书委员会”之设。

       民国十七年(1928年),开封相国寺有书棚39座。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曲艺在开封相国寺的人数分别为:河南坠子36人,评书8人,道情5人,大鼓5人,相声l人,快板书l人,共计56人。

       《民国时期的开封街头娱乐》(《寻根2012年第3期》)记载民国时期,在开封的大鼓书艺人,除了在相国寺演唱外,还在茶社演唱。民国中期,由于河南坠子兴起,开封大鼓书走向低落。

       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封各县开展三大集成普查时,很多开封大鼓书艺人均已失传。2013年打印本《兰考曲艺志》记载:“河洛大鼓1964年传入,流布东半县个别乡,其它不详。”2016年2月,在开封县文化馆查阅《开封县曲艺志》,也没有查到开封大鼓书的记载。

       二、开封大鼓书传入通许县

       开封大鼓书是通许县流传的14个主要曲种之一,流传到通许县的时间仅能追溯到道光十年(1830年)。是年,通许古城老十字街一带的生意人、富家子弟有演唱大鼓书的,因为大鼓被誉为“高雅曲种”,演唱时举止端庄大方,文词考究,他们以宣扬文雅为荣,以接受报酬为辱,多是在茶余饭后自娱自乐,有时也被一些相处较好的朋友、邻里请到家里演唱,但从不收取分文报酬。消失于1949年前,传承情况不详。

       开封大鼓书自杞县传入通许县东部、东北部的较多。以说唱大鼓为营生的民间艺人,知道姓名的仅仅能追溯到清同治十三年(1875年)的通许县四所楼乡砖寨村王治成,使用的是直径8寸的小鼓,鼔的四周写着“四海访友,五洲学艺”。

       清末至日本攻占通许县的1938年前,开封市及周边县包括通许县的大鼓书艺人有近200人,其中,通许县有15名。新中国成立时,通许县的开封大鼓书艺人已经很少。由于没有资料记载,老艺人去世,具体情况不详。

       1988年前后,通许县仅有陆立邦(即陆朋寿)、王冠生、陈志莲演唱开封大鼓书。2012年陆立邦去世后,仅有王冠生、陈志莲夫妻能演唱了。

       开封大鼓书为单人站立说唱,伴奏器具有大鼓、鼓棰、简板(或月牙板)、惊堂木,不用丝弦伴奏,以唱为主,以说为辅。

       鼔牌有一板一鼓、一板二鼓、一板三鼓、一板四鼓、一板五鼓、凤凰三点头等。在实际演唱中,这些鼓点可以互相交叉,灵活运用。

       音韵是以开封方言音韵为基础的旋律形式,质朴流畅,生动多样,赋予了它独特的音乐色彩和浓郁的地方风格。

       唱腔是由多种唱腔板式组合的板腔体结构。唱腔速度变化较大,节奏多、不正规,基本节奏为1/4和2/4节拍。没有固定音高,唱腔音调的高低由演唱者根据自己的嗓子条件决定。板式有大小寒韵、垛子、五字嵌、七字韵,十字韵等。开封大鼓书艺人吸纳开封地方音乐(如梆子腔、坠子、渔鼓道情等),重组为全新的、鲜活的音乐语汇,巧妙融入各种唱腔板式中,形成独具特色的开封大鼓书曲调形态。

       大鼓的鼓框为木制,呈扁圆形,两面蒙以牛皮或羊皮,以骆驼皮为优。面四周边缘用鼓钉固定。大者鼓面直径30厘米、鼓框高8厘米,小者鼓面直径22厘米、鼓框高6厘米。

       鼓条又称鼓箭、鼓棰,用竹制成,长24厘米。北方不产竹子,开封大鼓艺人也有用本地常见的老桑枝、酸枣树枝或老石榴树枝者,加工为长一尺一寸的小棍儿,越实重越好。小棍儿前头有个小弯,不伤鼓皮。鼓条在说书人手里,又是虚拟剧中人的刀枪棍棒。

       鼓架是六根指头粗细的竹棍扎的支架,简板为檀木制作。服装方面,演出古时候穿长袍马褂;民国时期穿大衫,白衬里白袖口;新中国建立后一般穿随身便服,只要整洁就行。

       曲目方面,开封大鼓书的曲目非常丰富,题材多取材于古典名著和民间传说,有忠烈故事、公案传奇、历史故事、生活故事,也有现代曲目。开封大鼓书艺人王冠生还能编写现代曲目。

       开封大鼓书代表性曲目有《大宋金鸠记》《包公案》《刘公案》《施公案》《海公案》《五女兴唐传》《呼延庆上坟》《呼延庆打擂》《杨家将》《大明英烈传》《英雄会》《五鼠闹东京》《白金庚私访》《王宝童告状》《罗成算卦》等。独有曲目有《彭孝宗私访》《包公案》《平西宋》《大宋金鸠记》《马踏松江府》《双鞭记》《安金龙探地穴》等。现代曲目有《平原枪声》《战上海》《解放徐州》《雷锋参军》《苏州买刀》《近代风云》等。王冠生创作的新曲目有《菊城颂》《赞小宋城》《齐氏大刀面》等几十个。

       三、曾经的辉煌 

       1973~1985年,是开封地区包括通许县曲艺事业的又一个辉煌时期,经常举办各类曲艺汇演、比赛,各县文化馆举办曲艺培训班,成立曲艺队,恢复曲艺协会,整顿、登记民间曲艺人员,民间曲艺队伍得到发展壮大。

       1982年春节,通许县文化馆举办曲艺调演,王冠生在县电影院门前连续演出5天,他演唱的惩恶扬善的曲目《九月霜降树叶稀》,被县广播站收录,播放半个多月,在每村每户的小喇叭上都能听到“演唱者王冠生”,给了他很大鼓舞。

       1982年11月,通许县文化馆组织王冠生、雷国玉、伴奏路万法等4人,奔赴登封县参加开封地区中长篇曲艺大汇演,王冠生的开封大鼓书《雷锋参军》获一等奖。

       王冠生的妻子陈志莲,1964年生,通许县朱砂镇演武岗村人, 1975年在杞县一个民间杂技团学柔术,二人在演艺途中相识,在王冠生传授下学会了开封大鼓。1983年二人结婚,成为一对表演开封大鼓艺术的夫妻。 



2015年,陈志莲在开封小宋城演出

       四、当前开封大鼓书的窘境

       民国至20世纪80年代初,开封包括通许广大农村由于生活艰苦,民间的娱乐活动非常缺乏,唱戏、说书就成了民间红白喜事的主要文娱活动之一,曲艺演出包括大鼓书演出很有市场。

       1985年后,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后,各村取消了生产队,没有了大集体,又加上电视、电脑、唱戏机、手机等逐渐普及,说书市场渐渐缩小,无论到哪里联系村干部都没人出面接管。艺人们只好改变方式,在农村演唱后,次日挨家挨户去收粮食兑换成钱。时间长了,这个方式也难以继续,大多数民间艺人也不出来说书了,家有田地的就在家种地,只有少数艺人还在坚持着,虽然收入很少,每年下来也挣不了几个钱,说书艺术面临失传,特别是开封大鼓书,更是面临消亡的境地,原因一是没有弦子的伴奏,一个人演唱太单调,不如有人伴奏的河南坠子热闹有气氛;二是年轻人不愿意学这门艺术,因为打工门路多,干别的任何一行都比这挣钱。

       为传播古老曲种,让更多的人了解开封大鼓书,2012年,王冠生与妻子陈志莲在开封市万岁山、鼓楼夜市等旅游景点说唱开封大鼓书,靠微薄的收入支撑着。

       五、通许县开封大鼓书著名艺人简介

       王冠生,1958年生,初中文化,汉族,通许县朱砂镇石岗村人,农民、中级民间艺术师、通许县著名开封大鼓书民间艺术家、开封大鼓书第五代传承人(江湖为第23代“忠”字),演唱开封大鼓39年。


2014年4月,王冠生在中国翰园碑林演出

       1977年 11 月,少年的王冠生受到样板戏的熏陶,拜师陆寿朋学习开封大鼓书,1980年,拜师石岗村河南坠子艺人陈朝仁学唱坠子书,又拜师开封县半坡店公社浦江府村的大鼓书老艺人郭温,到郑州、偃师县洛阳、孟津县、济源县等地演出。

王冠生多年来参加了多场县、乡、村公益演出。如在县委小广场、乡镇敬老院、通许县老电影院门口的公益演出,并参加许昌杜寨书会、河街书会义演。2014年春,在宝丰县马街书会义演时,法国记者对他进行了半小时的采访、录像、录音。2014年12月,在开封府大门外义演。2015年3月9日,在开封市劳动路南口盲人按摩店前义演,以及在开封景区、御河两岸义演。2015年6月,参加通许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在哈佛学校为1300名学生演唱开封大鼓。


王冠生在开封人民广播电台演出

       2012年6月,获开封电视台举办的“华美之星菊城达人秀”优秀奖杯。2013年秋,参加开封电视台“我最有才”跨年比赛,2014年底,获3个优秀表演奖。这些年来,他每天除了操持繁忙的农活外,还坚持传承文化遗产,在写作上更加努力,先后编写小段《菊花颂》《现场发挥》《歌唱大刀面》《小宋城赞》《喝郎酒》《吉春是福音》《新婚宴》《劝世文》《庆圣诞》等。

       2012年来,他先后在开封小宋城、万岁山、上河街、鼓楼、西司夜市广场等旅游景点演出。因开封大鼓书传承濒危,他先后带出3个徒弟:2015年,在开封市收刘好为徒,是年,他的三女儿王艳凤从夏门大学毕业后,开始跟着父亲学习大鼓书,她懂乐理,还写得一手好文章,王冠生说,真希望女儿能继承下来这门技艺,发扬光大。扬州网还专门刊发了关于他的报道《王冠生:我要把开封大鼓书传下去》。


2015年5月,王冠生在通许县哈佛学校演唱

       陈志莲,女,1964年2月生,汉族,小学文化。通许县朱砂公社演武岗村人,农民、中级民间艺术师、通许县著名开封大鼓民间艺术家、开封大鼓第六代传承人,演唱开封大鼓35年。


陈志莲在开封大排档演出

       1975年,11岁的陈志莲随父亲陈孝得学习表演杂技和软工捏腰, 1981年拜师王冠生学唱开封大鼓书,1983年,与同乡的开封大鼓书艺人王冠生结婚,在艺术生涯的道路上走到了一起。婚后,曾到河北、开封市等地演出,妇随夫唱开封大鼓书几十年至今。


陈志莲为群众义务演唱

          陆寿朋(1937~2012),艺名陆立邦,通许县朱砂镇拜寨村人。1954年就读于开封高师,1955年毕业后,分配到杞县一中任音乐教师,喜爱大鼓书,同年到杞县曲艺说唱队,拜李景才(艺名李治宣)为师学唱开封大鼓书。1962年,陆立邦任杞县曲艺协会副理事长。1966年“文革”开始后,因出身地主家庭,回家乡通许务农。

       陆有音乐天赋,熟知乐理,通晓音律,演唱艺术别具一格,嗓音浑厚、吐字清晰、行腔自如,被听众称赞。他以《包公下陈州》《呼延庆打擂》《大宋金鸠记》《雍正剑侠图》《王保意坐武昌》《凌霄后汉》等大部书唱遍开封、兰考、杞县、通许、尉氏、太康、扶沟、许昌、禹县等地市、县,颇受欢迎。1963年、1964年两次代表杞县曲艺队参加开封地区曲艺队汇演,他演出的《大宋紫金镯》《大宋金鸠记》,连续两次夺得一等奖。他创作的小鼓书《革命简史》曾获开封地区曲艺创作一等奖。1979年12月加入通许县曲艺家协会,担任理事。1985年,通许县文化局编写《通许县曲艺志》《通许县曲艺音乐集成》,陆的唱词、曲谱被收入其中,并被作为显著人物收录小传。

(编辑:北海润龙)


感谢您的到来,让我们彼此相见

支持原创作品,尽享文化开封正能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