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沈丘专栏(115) | 高慈修:沈丘曲艺

 香落尘外 2020-08-09

文:高慈修  / 图:陈辉

曲艺是中华民族说唱艺术的总称,是由民间口头文学和歌唱艺术经过长期发展演变而成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也是数千年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艺术。

中国曲艺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古代,民间的说故事、讲笑话,宫廷中的弹唱歌舞等都含有曲艺的艺术元素。到了唐代,讲说市人小说和向俗众宣讲佛经故事的俗讲出现,大曲和民间曲调的流行,使说话技艺、歌唱技艺兴盛起来。宋代,随着城市的逐渐繁荣,说唱表演有了专门的场所,出现了职业艺人,说话技艺以及鼓子词、诸宫调等演唱形式极其昌盛。明清两代及至民国初年,城市数量猛增,大大促进了说唱艺术的发展。我们今天所见到的曲艺品种,大多为明清至民国初期流传下来的。

沈丘曲艺历史也比较悠久。据1987年出版的《沈丘县曲艺志》记载,沈丘曲艺始于明代万历年间,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流行的曲艺形式有道情、坠子、鼓书、小铙、琴书、大调曲、三弦、评书、快板、山东快书、相声、双簧、二人转、三句半、小品、对口词、群口词、木偶戏、拉洋片等20多种。其中流行时间比较长、流行区域比较广泛、从艺人员比较多的有道情、坠子、鼓书三大种,素有“沈丘三大书”之称。现将沈丘以三大书为主的曲艺的传入、发展和现状介绍如下:

一、传入阶段

从明万历年间到清顺治年间,是沈丘曲艺传入阶段。道情、坠子、鼓书都是在这八十多年中先后传入的。

道情,又称“渔鼓”、“玉鼓”,沈丘民间称“道筒子”,明万历年间从山东传入。道情起源于道教,是道人宣讲道义的主要形式。宣讲者一边宣讲道教故事,一边用鼓板伴奏,劝人谕道,称为“唱仙曲”。所以道情艺人把“道教全真道掌教、真人”丘处机尊称为师祖。

宋时,道情被吸收为词牌、曲牌,衍变为民间布道时演唱的新经韵。后来,旧经韵流行于北方,新经韵流行于南方,沈丘道情就源于旧经韵,伴奏乐器也和旧经韵的一样,一副简版、一个道筒。道筒子长三尺三寸,一虎口粗,一端用猪膀胱粘糊,外边用蓝布条缠绕,所以又称“蓝条”。道情多为一人演唱,演唱者左手打筒板,左臂弯抱道筒,右手四指并拢拍打筒糊皮的一端,边打边唱。道情唱腔比较自由,能唱长篇大书,也能唱短篇小段,所以传入沈丘不久,就成为百姓喜闻乐见的一种曲艺形式。

明末传入沈丘的曲艺形式除道情外,还有坠子。坠子,又称“河南坠子”、“坠子书”,民间也有叫“坠子嗡”的。坠子的起源距今已有四五百年的历史,名字来源于当时道情的击节乐器道筒上作为装饰用的一块玉石坠。艺人们为不忘先祖,把玉坠系在弦子袋的束口上,天长日久,人们就把这种曲艺形式称作“坠子”。沈丘的坠子是在明末清初由山东传入的,演唱者多为两人,一人手打简板演唱,一人拉坠胡伴奏,有时伴奏者也参与演唱。也有一人用脚踩梆子击奏乐器,自拉自唱的。坠子的艺术特征是音韵婉转,词句文雅。在唱法上有慢打慢唱、大打大唱、紧打慢唱,多种多样,非常活跃。

到了清顺治年间,又有一种曲艺形式从安徽传入沈丘,那就是鼓书。鼓书又称“大鼓书”,在沈丘被称为“沙河大鼓”和“大鼓京腔”。

鼓书在演唱时用“大鼓”伴奏,这就是“鼓书”的由来。鼓书传入沈丘后,与沈丘当地的豫东梆子、道情等音乐素材相结合,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沙河大鼓”。清代康熙年间,随着鼓书艺人的交流频繁,洛阳一代的“河洛大鼓”传入了沈丘,“沙河大鼓”又吸收了“河洛大鼓”的一些艺术特征,使其曲调唱腔、唱法更加丰富多彩。“河洛大鼓”在当地称为“大鼓京腔”,所以,至今沈丘民间也将鼓书叫做“大鼓京腔”。主要表演方式为演唱者一手敲鼓,一手打板,配合唱腔、道白,唱一段,说一段,还伴有动作表情。所用的鼓,在沈丘称为“战鼓”,牛皮制成,大小比较统一,按艺人的说法,即“三寸鼓儿(鼓高),七寸面和(鼓面直径),鼓架二尺七寸半儿。”所用的简板多为木质板,也有用竹板或钢镰子的。

沈丘鼓书的唱腔多以沙哑浑厚的窝嗓为主,高亢、激昂、有气势,使用豫东方言,吐字清晰,通俗易懂,给人以耐听之感。

明末清初,道情、坠子、鼓书“三大书”传入沈丘后,为全县曲艺发展奠定了基础,所以这个阶段也可以说是沈丘曲艺的奠基期。当时,从艺人员大都出身寒微,他们为了养家糊口,才投师学艺,走村串户,形同乞丐。群众称他们为“唱小戏的”、“江湖艺人”、“说书先生”。艺人们则称自己属于“生意”之行,故至今他们称演出道具为“生意”。他们大多数人不识字,演出的曲目没有脚本,全靠口传。由于曲艺这种说唱艺术,大多起源于唐代说讲佛经故事的“俗讲”和宋元时期宣讲道教故事的“唱仙曲”,所以当时他们演唱曲目的内容,大都是与佛教道教有关的故事。

二、发展阶段

从清代中期至1966年上半年,整整210年间是沈丘曲艺的发展阶段。

清代自康熙时起,社会逐渐安定,城市数量增加,手工业商业迅速发展。到乾隆时大清帝国成了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史称“康乾盛世”,为当时曲艺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1919年的“五四运动”,又为曲艺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大好时机。新中国成立头十七年间,党和政府对曲艺和曲艺人员重视、关怀和引导,为曲艺的发展创造了空前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使沈丘县的曲艺日臻成熟并迅速发展起来。

从民国初年开始,沈丘城乡中的一些年轻人,出于生活或其他原因,纷纷投师学习说唱艺术,使曲艺队伍一天天壮大,并出现了职业化和半职业化的艺人。据1951年统计,全县有职业艺人80多名,加上半职业化的艺人总数在400人以上。艺人们创作和积累的曲目难以数计,仅长篇曲目就有110多篇,各曲种也都出现了一批享誉四方的艺人,总数在百人以上。

道情、坠子、鼓书从艺人员和名家都比较多。1951年时,全县道情从艺人员已有百人左右,名家有程志海、迟天良、谢国祯、戚志广、楚成河、王立德等人。他们演唱的长篇曲目有《响马传》《回龙传》《忠烈传》《呼延庆》《大红袍》《刘墉坐南京》《包公案》《杨家将》等,特别是老艺人戚志广演唱的《忠烈传》、《杨家将》,深受听众喜爱。

坠子到上世纪50年代前期,从艺人员也有100多人,比较出名的有:陈怀方、纪得召、卢明亮、李元刚、高国香、良家娘(艺名)等人。陈怀方是沈丘县已知的最早的坠子艺人。他艺名陈元方,今陈寨乡小陈庄人。自幼学唱坠子,演唱的曲目有《回龙传》《烈火旗》《刘公案》《月塘传》等,除在本县演出外,还经常到周口、驻马店等地演出,很受欢迎。其余五人,也都是上世纪20年代初出生的老艺人。纪得召,立嗓声腔,地道有特色,常在阜阳、蚌埠、太和、凤阳一带演唱,很有影响。李元刚,自幼随父学唱坠子,被称为“娃娃腿”。“良家娘”是位农村妇女,今冯营乡韩庄村人。她不识字,没有大名,她的大儿子小名叫良,村民们都称她“良家娘”。上世纪10至20年代,她请了几名坠子艺人在本村成立了一个戏班,村民们称为“良家娘的坠子嗡戏班”。她这个戏班农忙时解散,农闲时在本村或附近的村庄演出。曲目多是短篇段子,如《孟姜女哭长城》《小寡妇上坟》《梁山伯与祝英台》《郭巨埋儿》《小秃闹房》《马前泼水》等。

鼓书虽然传入时间比道情、坠子稍晚,但很受群众喜爱,从艺人员也不少,比较出名的有高国俊、吕明生、柳俊超、王明洋、楚成河、程志广、铁锤(艺名)等人,其中,高、吕、柳被称为“沈丘鼓书三大家”。高国俊演唱的《白云龙征东》,吕明生演唱的《天顺赶船》,柳俊超演唱的《张廷秀私访》,各有千秋,在沈丘及周边县市颇有名气。

清代和民国时期,曲艺属于自生自灭和无组织状态的民间艺术,艺人被称作“叫花子”。新中国成立后,曲艺成为文化部门扶持和引导的主要对象之一,建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曲艺有了自身发展的组织依托。艺人的社会地位也得到了提高,为曲艺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空间。

1950年4月18日,沈丘县文化馆第一次召开曲艺人员会议。当时县内著名曲艺艺人卢明亮、程志海、程怀方、李凤朝、戚明堂、王明洋等参加了会议。1951年,沈丘曲艺艺人代表王继法参加了淮阳专区文化局召开的曲艺艺人代表大会,并在会上演唱了自编的宣传抗美援朝的道情小段《李大娘劝子参军》,被淮阳广播站播放。1952年,沈丘县成立了曲艺组,32人组成,属县文化馆管理。1960年,沈丘县曲艺家协会正式成立。1962年,沈丘县豫剧团和曲剧团合并为一个团,部分演员调入曲艺队,为曲艺队充实了力量。1963年因从剧团抽调的演员又回剧团,曲艺队招收新学员20人。1965年夏,沈丘县成立第一个文化工作队(又名轻骑队),经常下乡演出,深受群众欢迎。

三、兴盛阶段

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开始后,沈丘县的曲艺一度陷入了发展的低谷。1973年,县文化馆冲破重重阻力,召回老艺人,招收新学员,组织三个曲艺组和一个曲艺队,深入集镇乡村演出,活跃群众的文化生活。当时,安瑞周、咸丙楠的评书,戚明堂的道情,张锦增的山东快书,季秀英的坠子,高国俊、刘成海、程立方的鼓书及张志坤的小饶,均在群众中享有较高的声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通过拨乱反正,广大曲艺工作者的政治和经济待遇发生了根本变化。他们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曲艺工作中去。当时,传统曲目已经恢复上演,他们除演传统节目外,还新编了一些历史题材曲目和一大批反映现代生活的曲艺作品。据1987年统计,全县共整编传统曲目36篇,新编现代曲目77篇,大部分是短篇和小段子。新编的历史曲目很受群众欢迎,如李凡荣编写的历史故事鼓书《执法如山》,1980年由县曲协会员吕宗运参加周口地区曲艺汇演中获创作奖。

从1978年起,“文革”中解散的组织都得以恢复和健全,一些新的曲艺团体像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1978年,沈丘县曲艺家协会重新恢复。2013年大部分乡镇也都建立了曲艺家协会。从2008年开始,曲艺演出团体遍布全县。影响比较大的有:县文化局组织的“文艺轻骑”演出队,县老干部局组织的老干部艺术团,县妇联组织的木兰艺术团,团县委组织的青年说唱团等。槐店镇、老城镇、卞路口乡、周营镇等十几个乡镇的曲艺家协会,也都成立有曲艺队。

为了培养曲艺人才,使各种曲艺形式得到有序传承,县曲协遵循曲艺传承的一贯做法,让老艺人教授徒弟。要求每位老艺人要至少带5名徒弟,并保证学徒每人每周至少参演一场。经过多年努力,一批批新生力量茁壮成长,脱颍而出。青年坠子演员赵亮(女)、陈小梅(女)、王宗芳和青年鼓书演员马继顺、程立云,都是以师带徒培养出来的,后来都成了沈丘曲艺界的后起之秀。

沈丘县还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的办法。加强曲艺的交流。1985年以来,先后邀请商水县“坠子书状元”杜平,亳州市著名琴书演员孙世杰,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刘兰芳,相声大师侯宝林,喜剧表演艺术家潘长江等来沈丘演出。同时,县曲协还多次组织曲艺人员参加宝丰县的“马街书会”。沈丘县素有“庙会必有书会”的传统,因此庙会成了曲艺演出最常见的场所。比较出名的书会有:三月三小顶寺书会、九月九华佗寺书会、周营小郎寺书会、北城九龙寺书会等。还不断组织全县曲艺比赛并派人参加全市、全省和全国的曲艺大赛。1988年1月,全县首届曲艺大奖赛隆重举行。参赛人员38人,赛期3天,共评出一等奖2个,二等奖4个,三等奖9个。鼓书艺人王宗芳、坠子艺人赵亮获一等奖。此后每两年(特别情况可延至三年)举行一次,到2019年已举办12届。艺人程庆广、刘林坤、王振山、程书斌、迟天良、李家旺、于存祥、韩士忠等都名次获奖。2014年,鼓书艺人王振山在周口市曲艺大赛中演出的鼓书《网吧风波》荣获一等奖;2015年该曲目又荣获周口市第四届优秀文学艺术成果奖;2015年9月,在中国曲艺之乡“岳池杯”曲艺大赛中,该曲目荣获银奖,这是沈丘县曲艺首次获得国家级大奖。同年10月,在全国首届河南坠子大赛上,沈丘县青年艺人赵亮演唱的坠子《歌唱焦裕禄》荣获银奖,这是沈丘县曲艺界一年中获得的第二个国家级大奖。

2015年7月31日,沈丘县被中国曲艺家协会授于“中国曲艺之乡”称号,全国现有“中国曲艺之乡”共48个,沈丘是周口市唯一获此称号的县,也是全省获此荣誉称号的两个县之一。

曲艺在沈丘曾经有过辉煌的过去,赢得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信赖和喜爱。目前,县有关部门正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以弘扬民族优秀文化艺术为宗旨,以更大的热情和努力,把曲艺艺术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为广大观众奉献出更多的高质量的曲艺节目。

沈丘专栏主编 / 露白(鹿斌)

沈丘专栏副主编 / 刘彩珍   张杰民  王倩倩

简介:

高慈修,男,1940年生,沈丘县人,沈丘县政府办公室退休干部。曾任县政府办公室副主任、法制办主任等职。退休后任县诗词学会会长十年。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县千字文研究会副会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