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1:纽扣式鼻中隔粘软骨膜-软骨瓣模式图 手术方法

图2:纽扣式鼻中隔粘软骨膜-软骨瓣修复鞍底的示意图
典型病例介绍




讨 论
近年来,随着内镜手术技巧的提高,医疗新技术(如术中导航技术、血管介入技术、影像学技术等)的发展,对鼻窦及其毗邻颅底解剖结构认识的不断深入,经鼻内镜颅底手术有了快速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颅底区域肿瘤可以通过扩大的内镜经鼻入路予以切除。以往制约内镜颅底外科学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是颅底及硬脑膜缺损后的修复难题,近年来,大量的颅底重建技术被报道,进一步加快了内镜颅底外科的发展。在经验丰富的治疗中心,颅底缺损的修补已经不是制约内镜经鼻切除颅底肿瘤的主要因素。
颅底缺损修复方法总体上可分为内植法和外植法,外植法一般适用于漏口较小的颅底缺损或颅压相对较小的区域,常用的修复材料是自体筋膜或黏膜。我们的经验是当颅底缺损较小时〔<0.5cm],由于缺损局部承受的颅压小,只要在缺损周围形成新鲜创面,采用游离或带蒂黏膜瓣外置封堵漏口,以后局部产生纤维瘢痕组织就可达到治疗的目的。但对于较大的颅底缺损,尤其是颅压较高的颅底区域如采用外置法进行修复,则由于抗张性较低容易出现术后颅底重建失败或一段时间后再发脑脊液鼻漏。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内植法的修复颅底缺损的方法为“三明治”法或称“多层”修补,选用钛网、骨片、软骨、肌肉、脂肪、筋膜和黏膜等多种材料对颅底进行多层修补从而达到封闭缺损的目的。Wormald发明了一种称为“浴缸栓”的颅底重建方法,巧妙的利用压塞式脂肪填塞+筋膜修复颅底缺损,收到满意的治疗效果。对于更大的颅底缺损,还可切取额部骨膜,或颞肌筋膜经皮下隧道拉入颅底做修补材料,可以覆盖整个中央颅底。目前采用非血管化组织或材料重建鼻颅底小面积缺损的手术成功率可达95%,但是对于内镜下扩大经鼻手术后的大面积硬脑膜缺损采用常规方法失败比例可高达20~30%。尤其是许多类型的颅底恶性肿瘤术后尚需要辅助放射治疗时,要求颅底缺损部位尽快愈合并修复牢固能够经受放疗,这就对内镜颅底肿瘤手术后的颅底缺损修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用带血运有活力的组织瓣修补在临床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广泛的应用于扩大经鼻内镜颅底肿瘤切除术后颅底缺损的修复,其中最具代表性应用最多的是以鼻后中隔动脉为血管蒂的鼻中隔粘软骨膜瓣可用于修复前起额窦后壁,后达斜坡区域的广泛颅底区域,文献报道利用带蒂鼻中隔瓣修复大的颅底缺损术后脑脊液漏的发生率可以降至5%以下。但是由于采用的是外植法,一些术后缺损较大的患者术后短期仍有脑脊液流出,部分患者需再次手术。于是许多研究者在此基础上采用多层修复,如利用人工硬脑膜、自体脂肪或筋膜等组织 带血管蒂的鼻中隔瓣的方法收到满意的疗效。同时有部分患者因为肿瘤的累及或前期手术破坏,导致不能选择这种带血管蒂的组织瓣修复方法。本组有2例垂体瘤术后脑脊液鼻漏患者,前期经鼻蝶手术破坏了鼻中隔后段的粘骨膜和血管蒂,故也无法选择该方式进行修复重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