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庆建筑的“百岁老人”

 细雨青衫 2016-06-24
一百年代表了多少风雨春秋,经历过多少代人来人往。这100年里,重庆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腾飞,高楼大厦崛起,有些老建筑被推倒,有些本土企业逐渐没落,有的审时度势顽强生存了下来。下面就带大家找找重庆这些“老人”。

百年建筑

01
湖广会馆

年数:256年

湖广会馆始建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整个建筑群坐北朝南,大门面对波涛汹涌的长江。


湖广会馆是清代重庆作为繁华商埠的历史见证,也是清代前期到民国初年重庆的移民文化、商业文化和建筑文化的重要标志。



整个古建筑群雕栏画栋,既讲究寓意,也讲究雕工,是我国明清时期南方建筑艺术的代表,也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古会馆建筑群。




除了屋檐,连门头、柱子以及院子里蓄水的石缸都用心设计,当时是多么耗时耗力的精细活啊。



石缸上的雕刻十分精湛、栩栩如生。



雕刻的题材主要采用了西游记、西厢记、封神榜和二十四孝等人物故事的图案,还有龙凤、动物及各种奇花异草等图案。



如今湖广会馆每年都举办“移民文化节”、“禹王庙会”、“民间艺术节”等诸多节庆活动,还成为了影视拍摄基地,同时也是一个传统婚礼举行的基地。




在这里举办的汉式婚礼,正堂里挂满红灯笼、油纸伞,在亲朋好友的见证下,拜堂成亲,琴瑟合百年,芝兰茂千载。这样的婚礼是不是更庄重更有仪式感?


地址:渝中区东水门正街4号



02
通远门

年数:600年以上


通远门以前是重庆通往外界唯一的陆路通道,门外的七星岗以前是一片乱坟岗。作为唯一通往城里的通道,通远门承担着和外界通商等使命,同时也是重庆的命门。




明末清初,明军和张献忠的起义军在这里激战6天,后来一举攻入城内。




进城后张献忠大肆杀戮以解心中之恨。《荒书》记载,“城中男女皆断右手”,可以想象当时的老百姓经历了多么恐怖的劫难。




如今,历史早已远去,每逢周末这里游人如织,得空了去那边走走坐坐喝喝茶,解读历史。

地址:渝中区金汤街通远楼附近



03
天主教若瑟堂

年数:122


若瑟堂建于1893年,如今保存完整,因奉大圣约瑟做主保,所以叫若瑟堂。如今每逢重大祭祀活动,仍有千余教友来这里参加弥撒仪式。



红色的十字架、朱红色的大门,拱形门檐、黄底白字牌匾,呈现出浓浓的天主教风格。




100年,这里见证了多少夫妻的结合,多少老人的离开,在战争时期在动荡年代让一代代信徒们可以得到心灵的憩息。


地址:渝中区民生路若瑟堂巷1号



04
英国立得乐洋行

年数:119


1890年3月31日,中英签订《烟台条约续增专条》,重庆开为商埠。开埠以后,航运权逐渐被外人控制,西方列强纷纷在重庆开洋行建工厂。1896年英国商人立得乐在南岸开设洋行,经营四川土特产和外国舶来品。




立德乐洋行坐落于茂密的绿树从中,从窗户望去,便能看到院子里的水车、假山和盆景。


英国立得乐洋行旧照


解放后立德乐洋行由南岸区政府接管并使用,原区府统计局、物价局、工商局、文教局、科委、广播局等单位都在这里办公。


围墙堡坎上长着一棵盘根错节的黄桷树,最上面的石砖都被根须撬动,只叹生命力的强大。


如今这里早已人去楼空,废弃的火车、残缺的石柱、发霉的木板,天花板上的石灰也脱落地差不多了,这里已是一座不能居住的危房。


地址:南岸区上新街新码头34号



05
卜内门洋行

年数:142

1873年由英国人卜内门氏创办,以洋碱起家。建筑依山临江而建,楼高三层,临江面有外廊,底层采用横向条石砌筑,二三层选用的材料是青砖。




门拱上的标语显示出这里也为抵御外侵贡献了一份力量。



无论是木质扶梯的木雕,还是门拱上的石雕都精美生动,讲究到每一笔画,经过百年的风霜,纹理依然清晰可见。




宽敞的回廊和圆形的拱门都透露出浓浓的欧式风情。



由于年久失修,内部的木质地板、楼体、门窗、壁炉等都已朽烂或残损。如今这里已被壁虎草爬满,成为一个独特的建筑所在,与周边建筑形成强大反差。


地址:南岸区周家湾63号


06
法国水师兵营

年数:113

前身为清朝北洋水师营务处,1902年法国海军到重庆南岸建立了法国水师兵营。当时这里是士兵和军官居住的营房、储存食物的仓库、修理车间和物资补给站。




当时这里还没有高楼大厦,这座兵营临江而建,显得多么雄伟壮阔。



左边是中国风的飞檐翘角大门,右边是欧洲中世纪城堡式为主体的建筑主体。



两种不同风格不同文化的建筑被法国人生拉活扯地凑合在一块,就跟后来屹立在凡尔赛宫门前的玻璃金字塔一样,似乎法国人天生就具有这样的混搭气质。




重庆解放后,法国水师兵营被政府收归国有,如今被一家开发商承包租用。



老建筑物重新修葺后,不仅具有现代美,更有着古典的韵味。


地址:南岸区弹子石谦泰巷142号


07
法国领事馆

年数:119

1896年3月,法国政府也在重庆设立了领事馆,作为城市记忆这里承载着重庆曾经有过的那一段历史,保存至今。即使背后是高楼大厦,这座建筑依然不逊色,可见当时修建时的用心和讲究。



如今的法国领事馆旧址,看上去气势依然。



摄影:西边那座雪山

摄影:西边那座雪山


现在这里已是危房,横七竖八的电线挂在空中,门前拉着拆迁的横幅。


地址:渝中区凤凰台33号



08
德国领事馆

年数:109

德国领事馆的前身是德国医生保罗的私人别墅,他于1906年受德国领事馆委托,从宜昌来到重庆开办诊所兼医疗学院。



保罗一生在中国看病行医,赢得了当地百姓的尊重,他的妻子是中国人,膝下育有三个子女,保罗于1935年去世,他的墓碑就屹立在使馆附近。



1938年日寇入侵,德国驻华大使馆随国民政府西迁到重庆,后租用保罗的别墅改建为大使馆。青砖砌墙,两排木质小窗,中间一扇大窗,远离了尘世的喧嚣。


地址:南岸区黄桷垭文峰塔下


百年名校


01
西南大学

年数:109

西南大学由西南师范大学和西南农业大学于2005年合并组建而成。原来两所高校毗邻而建,同根同源,前身都是1906年创办的川东师范学堂。最初的川东师范学堂,只有一个石门,两边是木头围起来的栅栏。




下图1和下图2分别是学校的第2教学楼和老礼堂,由图可见当时办学已经颇具规模,是众多励志救国救民的学子梦寐以求的地方
,抗战期间被日机炸毁。





后来,在战争中学校濒临几次停学倒闭,但依然坚持了下来。如今西南大学已成为重庆数一数二的高等学府,培养出了数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

地址:北碚区天生路2号


02
西南附属中学

年数:101

西南大学附属中学设在重庆市北碚区,前身是创建于1914年的四川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简称”二女师“。当年在草场上运动的少女,黑发长辫,白衬衣,灯笼短裤,算是最初的校服了吧。



后来为躲避重庆大轰炸搬到江津白沙镇高屋村溜马岗,现重庆工商管理学校内,抗战结束后迁回重庆主城。




仿欧式建筑,上下两层,平面布局呈方形,如今已翻修。




解放后,几经改名和重组,演变成如今的西南大学附中,培养出了数名文理科状元。



地址:北碚区杜家街43号


百年企业


01
长江电工

年数:104

长江电工创建于1905年,前身是铜元局。




铜元局最初生产掌控国家经济命脉的钱币:铜元、银元和铝币。



铜元局大码头

厂房建筑物为中式平房,砖木结构,建于长江边离水面二十余米高之处。



重庆的第一盏电灯从这里亮起,重庆第一条从德国、英国引进的生产线在这里建起。



铜元局生产的铜元货币均为民国版面。




1949年,铜元局喜获新生,更名为长江电工厂。2004年整体搬迁到南岸茶园工业区。



如今长江电工生产的运动枪弹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并成功进入北京奥运会,汽车零部件为“长安”、“铃木”等知名品牌配套服务并深受好评。


地址:南岸区茶园工业园



02
重钢

年数:125

重钢的前身是1890年中国晚清政府于武汉创办的汉阳铁厂。1890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在湖北动工兴建汉阳铁厂,引进国外的技术人员,寻找中国发愤图强的道路,这也是中国近代最早的官办钢铁企业。




1938年,日军大规模入侵武汉,汉阳铁厂搬迁至重庆大渡口,不能搬走的厂房全都炸掉了。



当时的钢铁厂大多都使用燃煤火车,但这都成为了历史,已被内燃机车代替。以下是一个老的机车班曾经的合影。



戴小兵/摄

抗日战争时期,为了取得抗战胜利,工人夜以继日地工作,不眠不休。



阿斧/摄

除了生产钢材供兵工厂制造武器外,重钢还制造过飞机炸弹等半成品武器。



炼钢厂

如今的重钢集团有子公司23家,是重庆市属最大国有工业企业。




从汉阳铁厂到重钢的百年历程,不仅是一个企业的发展演变史,也是中国自强的奋斗史,更是中国钢铁工业坎坷前行的缩影和写照。


地址:长寿区江南镇

100年,是国家的奋斗史,也是重庆的奋斗史。这些已成为重庆的文化和标志,希望最后都能得到妥善地保存。你还知道哪些重庆的百年建筑或企业,欢迎补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