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50年前的上海,竟然有一栋这样的大宅!

 昵称27877700 2016-06-24

沈义生故居前世今生

150年前的上海是什么样的?150年前上海的房子又是什么样的?大多数人关于那时的记忆似乎只有外滩建筑群上被黄浦江风吹得呼呼作响的万国旗帜。我们骄傲地谈论“魔都”,却时不时也会困惑于上海的过去,那个说着吴侬软语的上海县到底是什么样的。


上海设县始于元朝,兴盛于明。清朝嘉靖时期倭寇横行,于是上海县筑起了城墙(20世纪初城墙被拆除,成为中华路、人民路)。

城墙之内,是县衙所治的县城;而城墙之外沿着黄浦江,则是船桅林立的十六铺码头;县城与码头之间,商贾川流不息,百货山积,货栈、钱庄、饭店、集市应运而生,形成了王家码头街、豆市街、花衣街、蔑竹路、会馆弄、咸瓜街等各条街巷。


很难想象,在经历数次战争和汹涌的城市重建后,在外滩还幸存这么一栋清朝大宅——沈宅,上图是它原样保留的砖雕仪门。当它被发现时,部分大厅开了工厂,其余部分则住进了30多户居民,成了一个大杂院。


然而沈宅的红砖拱券、砖作仪门、镂雕精细的翼状木饰,巨大的横梁,精巧的栏杆雕花,仍然让人震惊。


大宅历任两代主人。建造它的,是一名叫沈义生的福建人,他善于商道,抓住上海船运的商机,成为清代四大沙船巨商之一,凭借雄厚财力,在咸丰十年(1860年)的花衣街上建起这栋私家大宅,起名“沈宅”。


20世纪初叶,大宅易手于严同春家族。当时西方轮船逐渐被使用,国人在沙船运输业的竞争力越来越弱,于是严家转投钱庄,成为老上海的又一名门望族,借此又对大宅进行了西式改造,添加了回廊围栏以及现代卫浴设施。

吴晓波曾在采访中说过:“在外滩如果想看一下150年前上海的房子长什么样,沈宅可能是唯一一个记忆节点。


从1993年上海第一次对外滩天文台进行平移,直到2014年玉佛禅寺平移,上海共进行七宗建筑平移,被称为上海7大建筑平移奇迹

沈宅现位于一个名为“绿城·黄浦湾”的豪宅红线边界上,原址修复必然会突破用地红线,涉及规划调整,困难重重。巧合的是,该项目同时拥有另一所名人老建筑——陆宅,于是为了整体延续海派风貌,这家开发商决定把沈宅进行平移进行集中保护。


沈宅目前已完成建筑主体的整体抬升及加固。“好多人很好奇,房子怎么会走呢?随着2002年上海音乐厅抬高平移之后,很多人接受了房屋平移的概念,但年逾古稀的民间老宅平移,在上海还是首例。” 对于房屋平移,曾经负责上海音乐厅平移的总工程师蓝戊己说道。


移动千吨的建筑并非易事,其造价成本远远超过重新建造一个同体量的建筑。蓝戊己用一句通俗的话解释道:“建筑平移需要解决一个关键问题,就是‘托换’,在建筑体底部做一个托盘,盘子下面再做一个轨道,把房子打包捆扎进行加固,然后就可以移走了。”




156年历史的沈宅,因此次的平移事件再次走上舞台,它像一颗石子,在庞大的上海激起涟漪。


城市建设者们或许再次去思考城市更新与历史建筑保护的辩证关系,文艺界或许会获得一个怀念老上海风情的场域,普通的人们或许会有一个翻开上海城市记忆的契机。无论如何,我们都会记住这栋沉默着注视黄浦江156年的民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