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课堂教学目标:分列不如综合

 昵称15221501 2016-06-24

历史课堂教学目标:分列不如综合

 

何成刚

 

我们先看一位历史学员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的课堂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与能力

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了解孔子、孟子与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认识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及对当时和后世产生的重要影响;提高学生阅读材料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观看孔子教授学生的动画片,了解孔子的基本思想和人生观点。通过相关的寓言和成语故事来了解道家、法家和墨家的主要观点,增强感性认识。采取比较和启发式教学等方法来理解四家学说的特色和观点。让学生运用诸子百家的观点来解决现实问题,使学生积极参与整个思考过程,用争鸣来理解争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多元的思想中,感受诸子百家为人类思想宝库所作出的卓越贡献,体会人类优秀思想对后世惠泽千年的影响;感受先代哲人关于做人、处世和立国的智慧。

从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关于“百家争鸣”课程内容论述的角度看,这位历史老师关于课堂教学目标的论述还是比较到位的。但是我个人却有一些小小的看法,不知道合理与否,写出来,请大家指正。

我们都知道,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是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宏观角度论述历史科的课程目标,其实并没有结合具体的、特定的历史教学内容,所以有一定的合理性。如果我们在设计一节历史课的教学目标时,还从这三个角度来阐释是否合理、是否便于操作性,就值得商榷了。

尽管这位历史学员的课堂教学目标设计是值得肯定的,但我个人认为还应该更完善地设计。之所以要完善,是因为现在的阐释割裂开了对历史认识的不同层次和角度,凸现了历史认识的混乱的特点,而且互相交叉,又缺乏整体感。实际上这些层次和角度具有一定的梯度,完全可以“一气呵成”,更便于教学操作。那么如何完善,个人观点是:分列不如综合,将“三维”的思想隐性地,而非显形地渗透进教学目标的阐释之中。

那么,《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的课堂教学目标,是否可以这样设计:

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尤其是通过观看孔子教授学生的动画片,了解孔子的基本思想和人生观点,进而了解孔子、孟子与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

通过相关寓言和成语故事来了解道家、法家和墨家的主要观点,通过比较、讨论、探究教学等方法加深理解四家学说的特色和观点。

在此基础上认识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及对当时和后世产生的重要影响;在多元的思想中,感受诸子百家为人类思想宝库所做出的卓越贡献,体会人类优秀思想对后世惠泽千年的影响;感受先代哲人关于做人、处世和立国的智慧,同时能够从诸子百家的观点中获取有助于解决现实问题的有益启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